聚焦解决模式对介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2023-07-07朱乾荣张玉英
朱乾荣,张玉英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心肌局部急性缺血坏死所致的一种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抢救不及时,可引起大面积心肌梗死,诱发心源性休克,直接危及病人生命[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可有效快速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肌血供,降低病死率[3-4]。但是PCI术后仍会出现心肌梗死再复发的情况,且有报告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的睡眠习惯是诱发心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5]。PCI术本身属于一种应激源,术后病人担忧病情恢复情况容易产生心理弹性反应,影响病人预后[6]。常规的护理手段多重视的是疾病本身及其并发症的护理,而对病人心理、睡眠等的重视程度欠佳。聚焦解决模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相信个体自身潜能的临床干预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挖掘病人个体资源,激发个体(团体)的潜能及优势[7-8]。本研究主要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及心理弹性和自护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1月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48~69(57.5±5.7)岁;梗死类型:急性ST段抬高型31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15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级18例,Ⅲ级14例,Ⅳ级14例。研究组男19例,女27例;年龄45~69(56.9±6.2)岁;梗死类型:急性ST段抬高型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11例;NYHA分级:Ⅱ级16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9]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者;年龄40~70岁;接受PCI手术治疗,且顺利完成者;NYHA分级Ⅱ~Ⅳ级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伴有凝血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入组前3个月内接受其他手术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者等。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如入院后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及生活护理等。
1.2.2 研究组 研究组病人住院期间接受聚焦解决干预模式,具体如下。①成立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主治医师各1人及护士5人组成,所有人员需经过专门的聚焦解决干预模式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通过描述问题、构建具体可行目标、探查“例外”发生、给予反馈、评估改进5个方面构建聚焦解决干预方案,具体如下。
1.2.2.1 描述问题 搜集病人一般资料及病历资料,了解病人家庭等基本情况、具体病情及病情进展趋势,以温和的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鼓励病人以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挖掘病人解决问题的潜力,并对病人的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引导并鼓励病人自我调整不良心态及睡眠质量,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1.2.2.2 构建具体可行目标 根据病人目前病情及自身情况,引导病人构建具体可行性聚焦解决模式目标值,如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中,总分达到75分以上,如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中,总分达到10分以上,如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评估中,总分达到125分等,并引导病人自己构思如何完成该目标,如可通过“您觉得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呢?”“若您遇到困难时您觉得应该找谁帮忙呢?”在与病人的交谈过程中挖掘病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其将这个能力转移至疾病的康复过程中。
1.2.2.3 探查“例外”发生 通过心理暗示,结合正性引导让病人回忆过去短时间内某种症状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或心理弹性明显处于高水平的因素,如可以通过“我发现前两天您的睡眠质量明显变好了呢,是因为您学习PCI术后病人聚焦解决模式健康教育手册的缘故吗?”如“我发现您昨天一整天心情都很好呢,您能不能告诉我您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这种引导让病人从“偶然例外”的事件中回忆寻找保持这种“例外”的方法,并鼓励其继续保持。
1.2.2.4 给予反馈 护理人员借助CD-RISC、ESCA及PSQI进行评估,明确病人的评估值是否达到目标值,通过绘制图形如曲线图或柱状图等,以不同颜色表示评估值和目标值,并告知病人其具体意义,让病人有更直观的认知,对于超过目标值的病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未达到目标值的病人也要给予语言的鼓励,增强其继续努力的信心。
1.2.2.5 评估改进 护理人员根据康复过程中存在的未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经验,明确改进措施,并将其纳入下一轮聚焦解决护理环节,以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PSQI 采用PSQI[10]评估病人干预前后睡眠质量,PSQI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6,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及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每个维度0~3分,共计21分,分值越低,提示病人睡眠质量越好。
1.3.2 CD-RISC 采用CD-RISC[11]评估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变化,CD-RISC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主要包括力量性(8个条目,32分)、坚韧性(13个条目,52分)、乐观性(4个条目,16分)3个维度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CD-RISC总分共计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心理弹性水平越好。
1.3.3 ESCA 采用ESCA[12]评估病人干预前后自护能力变化,ESCA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0,包括自我护理技能(56分)、自我概念(44分)、健康知识水平(40分)及自我责任感(32分)4个维度,总分172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自护能力越强。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病人病死率可由原来的15%降至4%~6%,但术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的睡眠习惯等可导致术后心肌再梗死,进一步加重心肌不可逆性损伤,严重者甚至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13]。传统护理手段的关注点仅为疾病本身及并发症的护理,而几乎完全忽略病人对自身的护理技巧及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聚焦解决干预模式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沟通、鼓励及引导,协助病人挖掘自身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护理的潜能,鼓励病人通过提高自身护理技巧,积极解决康复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14]。目前该护理干预模式在外科术后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手术后的病人而言,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促进其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多数病人因担心术后的康复问题,加之受疾病的折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睡眠质量下降,病人容易胡思乱想,进一步加重其不良心理情绪的发展,对术后恢复是极为不利的[15-16]。曹源等[17]研究显示,相较于正常人,睡眠障碍人群更容易出现静息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β脑电波活动激活等变化,而这些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故而保持良好的睡眠对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促进术后恢复均是极为重要的。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病人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方式可更明显地改善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推测是因为聚焦解决模式是在尊重病人的前提下为病人开展的系列护理干预手段,其通过发掘病人最大潜能促使病人积极主动参与术后的护理及自身疾病的管理,病人自尊心及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均得到有效的提高,心理压力也得到有效的缓解或消除,故而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18]。
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弹性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19]。住院病人心理弹性大多低于正常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受突如其来的疾病的打击和对PCI术后预后问题的担忧等,导致其心理的抗压能力下降,很难从疾病的阴影中恢复正常。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病人CD-RISC中力量性、坚韧性、乐观性评分及CD-RISC总分和ESCA中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责任感评分及ESCA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聚焦解决模式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弹性具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也更明显地提升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这一结论与周颖[20]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说明通过与病人沟通交流,引导病人构建具体可行性聚焦解决模式目标值,等于为病人提供了可发掘自我潜能的平台,病人有目标就有动力,会自主地参与日常护理技巧的练习及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传统被动接受护理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护理模式,发挥病人自身最大潜能,进而提高其面对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自信中找到维持自身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护理能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也明显提升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