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心理压力的对策
2023-07-06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栖霞路幼儿园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栖霞路幼儿园 万 雪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幼小衔接要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应紧紧围绕幼儿的需求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成人占据了话语主导权,且常常忽视幼儿的困惑与需求。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即针对幼小衔接中成人存在的困惑与焦虑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少有学者针对幼小衔接的主体——幼儿开展研究,更缺乏对幼儿心理感受与困惑的聆听与理解。现阶段幼小衔接中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愈发突出,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展开分析、提出建议,促使教师、家长关注幼小衔接过程中大班幼儿存在的心理压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心理压力及成因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大部分幼儿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心情与想法,但仍有部分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个别幼儿可能会因为与成人之间不平等的地位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无法向成人吐露内心真实的想法。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自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表达方式,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利用绘画作品分析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对青岛市三所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的107名大班幼儿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请幼儿以“上小学担心的事”为主题进行绘画。为了还原幼儿的真实想法,笔者重点倾听幼儿讲述绘画作品,关注幼儿从画中传达出来的信息,观察幼儿的动作和神态表情,记录幼儿的情绪和所思所想,并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文字整理;接着针对幼儿存在心理压力的方面进行简单访谈,最后对得到的文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一、幼小衔接中幼儿存在的心理压力
通过与幼儿交流他们的绘画作品,笔者发现50%的幼儿绘画作品呈现的是来自学业上的压力,30%的幼儿绘画作品呈现的是规则的压力,15%的幼儿绘画作品呈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压力,5%的幼儿绘画作品呈现的是环境的压力;而60%的绘画作品中会出现悲伤的情绪以及哭泣的脸,40%的绘画作品颜色多以黑色、灰色、蓝色等中性、冷性色调为主;另外,30%的绘画作品中会出现大大的问号、错号。
根据幼儿提及的压力次数,其心理压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的压力(占40%)、规则的压力(占30%)、父母的压力(占14%)、人际关系的压力(占9%)、环境的压力源(占7%)。
1.学业的压力
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学业的问题出现频率最高,且给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例如,“上小学以后就要天天学习了吗?”“我怕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我怕作业太多,写不完。”“我不想上小学,怕考试考不好。”“写字好难,我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笔者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幼儿害怕上课听不懂、不会做作业被批评……这些来自学业上的担忧给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程度。
2.规则的压力
规则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幼儿对规则的掌握与执行以及教师的惩罚情况不清楚、不了解,例如,“我不知道上小学需要准备什么物品。”“下课后上厕所要排队,还没轮到我上课铃就响了怎么办?”“上课途中我想上厕所怎么办?”“我不知道小学要做什么事情,万一老师批评我怎么办?”“上课迟到老师会批评我吗?”……笔者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幼儿不了解小学的生活与学习规则,害怕自己不能遵守规则而得到老师的批评。
3.父母的压力
父母给幼儿带来的压力主要包括管教态度的转变、时间安排过满、剥夺原有兴趣。幼儿认为小学要学习新知识,父母会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我妈妈对我很凶。”“我怕上小学以后爸爸妈妈对我很严格,我会很紧张。”“我做不完作业会被妈妈批评。”“爸爸说上小学以后要让我学画画、拉小提琴、下围棋、打篮球,我都没有时间玩了。”“妈妈说上小学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能总是玩了,可是我想玩玩具。”……笔者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幼儿担心上小学后父母管教过严、因学业压力没有时间玩。
4.人际关系的压力
人际关系的压力主要包括同伴、老师的变动带来的不适以及担心自身的交往能力。例如,“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同学,我会交到新朋友吗?”“我哥哥说他的老师很凶,我的老师会不会也很凶?”“我不想上小学,我舍不得我现在的老师和朋友。”“万一小学的同学们不喜欢我怎么办?”“我害怕有人欺负我。”笔者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幼儿不知道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被喜欢,却对自身的交往能力缺乏信心。
5.环境的压力
环境的压力来自对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害怕不被认可。例如,“我害怕找不到自己的班级,别人会笑话我。”“我想上厕所,但找不到厕所怎么办?”“姐姐说小学没有雪花片,也没有滑滑梯,一点都不好玩。”……笔者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幼儿对小学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和担忧,在新环境中害怕自己闹笑话。
二、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压力成因分为四种:一是幼儿的内在需求被忽视;二是幼儿对未知生活有期待与担忧;三是幼儿焦虑情绪的相互影响;四是幼儿学习方式与作息、规则的转变。
1.内在需求被忽视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多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其中,且往往是在旁人的主导下了解小学,他们被准备、被学习、被支配。很少有成人主动过问幼儿的困惑与需求,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及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且以知识类、技能类准备为主,不会按照幼儿真正的需求做相应的准备。幼儿在此过程中的内在需求被忽视,他们对小学的期待、担忧、憧憬、恐惧往往没有得到重视。幼儿想要“有好朋友”“想要被老师喜欢”“想要了解更多的小学生活”等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成人的支持与满足——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其内在需求,加之他们不被理解与支持,因此很多幼儿会出现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从而更加焦虑和恐惧。
2.对未知生活的期待与担忧
进入小学是幼儿崭新学习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好奇又期待。但这是一件他们从未经历的事情,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际关系、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与规则,都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进入小学,教室没有玩具,课桌摆放整齐,幼儿的身边不再是熟悉的老师和同伴。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部分幼儿会显得拘谨、手足无措,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在幼儿园,幼儿的生活有老师照料,学习主要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则需要幼儿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学习地点变成正式的课堂,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未知和挑战,部分幼儿会产生胆怯心理,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被老师批评,怕在同伴面前闹笑话。当幼儿自身能力不足且难以解决此类问题时,就会出现彷徨、无助的现象,个别幼儿甚至会产生抗拒心理。
3.焦虑情绪的相互影响
即将进入小学,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发生转变,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尤为关注,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到了大班下学期,父母与幼儿更多交流的是学习情况,为幼儿选报越来越多的兴趣班,督促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算术、汉字等小学知识,缩减幼儿的娱乐休闲时间。很多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将学不会的原因归结于幼儿本身,忽视了此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打压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幼儿产生焦虑情绪。
成人的言谈举止会将潜意识的压力与焦虑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在谈论小学生活的时候,会提起最近学的知识,使得“写不好”“学不会”“听不懂”等焦虑情绪互相传播。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幼儿的压力逐渐变大,焦虑情绪更加严重。
4.学习方式与作息、规则的转变
幼儿尚未进入小学,但可以从其他成人或哥哥姐姐的交谈中了解到小学的学习方式、作息与规则——进入小学后,有校规、班规等制度,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幼儿的生活由原来幼儿园游戏为主变成学习知识为主,学习时间也成倍增长,娱乐时间相应缩减;小学没有玩具、没有加餐、没有床可以午休,放学回家后还要写作业,定期会有考试——这种即将到来的转变给幼儿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心理落差。
解决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压力的对策
1.善于聆听,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
幼小衔接需要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配合。幼儿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和家长应主动了解幼儿的困惑与焦虑,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聊天或绘画的形式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需求,理解、尊重、鼓励、支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定期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以幼儿的需求为主,对幼小衔接的内容、环节和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让幼儿有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体验,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帮助幼儿缓解焦虑和不安情绪。
2.以多种方式亲近小学,减少幼儿的不安心理
幼儿对环境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针对幼儿不熟悉小学生活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教师应积极与小学教师合作,采取定期参观小学的方式让幼儿熟悉小学环境——可多次参观,让幼儿逐步感知小学环境;待幼儿熟悉小学环境后,可让幼儿体验半天的小学生活。参观期间可以邀请小学的哥哥姐姐带领幼儿熟悉小学环境,给幼儿讲述小学趣事,与幼儿结交朋友,增进幼儿对小学的喜爱程度。也可让小学老师组织幼儿参加小学升旗仪式,在课间时间进行游戏活动,彼此熟悉,减少陌生感带来的恐惧心理。
3.正向引导,帮助幼儿缓解焦虑情绪
适当的心理压力会促进幼儿成长,但过度的压力会让幼儿产生焦虑情绪。教师与父母的语言行为有时会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压力,使幼儿产生焦虑情绪。例如,“上小学就不能老想着玩了,要好好学习。”“放学后要上兴趣班。”“小学老师很严格。”“你怎么连这个都学不会”等。教师与父母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要将过多的压力转移给幼儿,而要给予幼儿正向的引导。例如,“上小学可以学到有趣的知识。”“上了小学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小学老师也很亲切。”等,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和家长要进行疏导,告诉幼儿这种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同时教会幼儿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引导幼儿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
4.加强习惯培养,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作为成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幼小衔接阶段不应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应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例如,在时间管理方面,家长可指导幼儿在家自行制定作息时间表,利用沙漏、钟表等工具进行时间管理;在自我服务方面,家长可引导幼儿通过整理书包、书架、玩具等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在抗挫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可通过故事和情景剧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挫折并不可怕,遇到挫折要有信心去面对等。这些习惯和能力会帮助幼儿更快地融入小学生活。当幼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生活时,就会有信心和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身份的一次重大转变。幼小衔接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情况与学习进程。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小衔接阶段,成人应认真倾听幼儿的内心需求,调整幼小衔接的方法策略;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帮助幼儿疏解心理压力,为幼儿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会准备,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