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2023-07-06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毛 岩 马 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游戏后的分享与交流环节需要教师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把幼儿交给时间与机会,将分享与交流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分享与交流环节的问题探析
1.教师高控多,幼儿视角少
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分享交流仍停留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师点评阶段”,没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而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去评价游戏的好与坏以及幼儿游戏行为的正确与否。更多情况下,游戏分享交流环节常常是一个比较“鸡肋”的环节,因为时间安排、事务冲突等原因可以随时被取消。
2.观察时间少,解读不充分
有些教师的观察常常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缺乏对幼儿当时活动的深入了解,仅仅成为维护纪律、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的旁观者。因此,教师在分享交流环节只能给予走马观花式的点评,无法对幼儿活动行为后的隐性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3.交流显常规,幼儿机会少
现有的分享交流环节常常呈现出四种样态:样态一,教师给多名幼儿提供讲述的机会,鼓励幼儿讲述和谁玩、玩什么、怎么玩以及游戏中的感受等;样态二,教师根据幼儿讲到的某个话题组织他们展开讨论,帮助幼儿回忆并梳理生活经验;样态三,由教师提供游戏现场的照片或视频,鼓励幼儿一起回忆游戏经历,发现游戏成功(或失败)的过程,讨论影响游戏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样态四,由教师主动提出问题,但未必是游戏中幼儿认为的问题,从而引发幼儿新的思考与讨论。
活动后的幼儿分享与学习
《纲要》指出:“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提供工作保障,把幼儿交给时间与机会;第二,幼儿负责玩耍,教师负责记录;第三,定点观察,有凭有据;第四,探索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幼儿自始至终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只有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才能引发其深度学习。
1.心中有“料”
在主题活动“嗨,身体的各位”开展之初,我们进行了“我最爱的书”投票活动,其中呼声最高的书是《嗨,身体的各位》——一切活动基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依托《嗨,身体的各位》这本绘本进行主题设计,并实施“我认识我的……”“我喜欢我的……”“我了解我的……”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在班级设置专门的图书漂流区,同时在生活区提供牙刷、梳子、镜子等,在娃娃家提供各种身体模型供幼儿观察和使用,在阅读区提供各种有关身体的绘本,在益智区提供男孩女孩身体拼图等,运用调查、谈话、体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的身体这位“老”朋友。
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感知材料、实现计划、动手制作、想象替代、获得效能感的机会,不断反思材料提供与摆放的适宜性,以确保幼儿能在适宜的环境开展游戏。
2.玩中有“观”
在“户外大循环”活动中,通过依托我园“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办园理念,我们以“玩·美教育”课程目标为指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小班幼儿户外运动大循环——尝试运用不同的体育器械及辅助材料发展各种身体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通过设置平衡区、走跑区、跨跳区、钻爬区、翻滚区、投掷区等,采用分组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定点观察,通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幼儿在游戏后进行表达。对教师而言,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实际上是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过程——尽管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了幼儿的言行,但未必清楚幼儿的真实想法,而通过鼓励幼儿在分享交流环节大胆说出来,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利于有益经验的迁移。
3.学中有“思”
在幼儿的分享交流环节,因幼儿年龄不同,小班、中班与大班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小班幼儿语言能力较弱,娃娃家游戏则需要教师参与到情节中,先带动幼儿交流,然后逐渐退出,由幼儿自发表达;中班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建构区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比如,玩具如何分类、将别人搭建好的作品撞倒了怎么办,以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自由表达;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周一次的“踏板”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进行AB分组踏板讨论,两名幼儿抢踏板,另外两名幼儿阐述、辩论,共同参与其中。在分享交流环节,幼儿从观看式学习有意识地向参与式学习转变,又从参与式学习中收获新经验,进而自由、自主地表达并从中获取新知。
4.思中有“进”
当我们谈到高阶思维时,常常会想到反思、审辩、比较、分析、创造等词。但我认为审美、情感、道德这些层面更需要高阶思维加入其中,而不是浅层次地探讨幼儿在情感、道德以及艺术方面的感受,思中有进,从而助力幼儿实现“从做到思”的飞跃。
游戏活动能够一步步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方位发展,幼儿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有效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不仅仅是为幼儿提供“从做到说”的机会,而是幼儿实现“从做到思”的飞跃,从心中有“料”、玩中有“观”,到学中有“思”,再到思中有“进”,都是幼儿外显的学习成果。一次完整的幼儿分享交流活动,承载着幼儿发展方向的着力点,以及对未知的探秘和表达,见证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开展分享与交流活动的有效策略
1.让交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分享交流活动常常发生在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等具体活动之后,但是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游戏的结束阶段,同样也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晨间活动、餐前准备、餐后散步等。因此,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偶发契机,组织幼儿讨论活动的具体内容,将分享交流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有话可谈、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秉持“大分享交流观”的态度,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因时、因地制宜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与交流活动,进而激发幼儿分享交流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交流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
游戏分享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在教师对幼儿有效观察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师与幼儿共同商讨游戏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将游戏的重要内容牢记在心,做教育的“有心人”,充分运用“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等适时把握“站稳10分钟”的定点观察,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观察、识别幼儿的言行,关注幼儿的隐性发展,做幼儿游戏分享交流的支持者。
3.让交流提升幼儿的分享能力
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发展点;其次,教师需掌握五大领域核心经验,能够在各个活动中“心中有料”、探知发展轨迹、有效策略等,做到成竹在胸,以此展开高质量的游戏分享。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除了常用的语言讨论法、照片呈现法、作品展示法之外,教师应尝试运用一些教育方法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比如绘画表现法、角色反串法、网络图示法等,在创新各种方法的基础之上,让幼儿的分享交流更深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