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学以致用”思辨及路径探析

2023-07-06陈春雯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以致用学习方式实践

陈春雯

【关键词】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实践

学以致用,“学”即认知与理解,“用”即认知后的运用、迁移、实践。“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愈发突出。它要求教师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科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应用的过程中,将语文课程的知识、方法、情感等与日常生活融合,从而达到切实实现语文课程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的最终目标。这就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学以致用”不仅要强调“用”的目的,更应关注“学”的过程。素养导向的语文新课堂,应赋予“学以致用”新的内涵,实现学习样态从认识活动向实践活动的转型。

一、素养时代对“学以致用”理念的承继与再认识

陶行知先生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现了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以致用”是当下和未来值得坚守的教育理念,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学以致用”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与厘清。

一是先学后用,学用分离。教师在教学时,习惯将“学”与“用”置于教学的前后两个环节,“学”为先,而“用”在后。例如,教师课上讲授了讲故事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学生在课上只是通过读书、听讲接受了讲故事的知识,然后再去运用、证明,而不是亲身去获取对“讲故事”的认识和体验。这样的教学默认“学”与“用”作为两个环节或阶段的相互独立,认为掌握了知识,就能在日后进行知识運用、迁移与实践,却忽视了知识源自实践,以及知识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二是以学为主,用无着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往往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了什么,即间接经验、客观知识位于价值优先地位,知识的运用成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不仅是少量的,还是简单化的。说到底,这样的“学以致用”依然是一种认知性的运用,并非是真实情境中指向问题解决的知识运用和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违背了语文知识运用的本义。

无论是先学后用,把学与用看作前后两个环节,还是以学为主,将运用仅作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都是从思想上认定知识学习占主要地位,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自然地运用知识,且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认知这一途径为主。学生能够在复杂情境中自如地运用知识,除与获取的知识有关外,还与教师教学的方式、课程设计以及学习方式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发展学生素养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强调“学以致用”中“用”的目的,还须将其中的“学”赋予“用”的意义,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即倡导在用中学,通过“用以致学”来探寻“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的新路径。

二、基于学科实践的“学”“用”关系重构与理解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以任务为导向”的学科实践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体现素养的实践本质,我们尝试提出以“用以致学”来重构“学”“用”在教学中的关系。“用以致学”以“用”为核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它不仅基于实践,而且又为了实践。“基于实践”意味着学习方式从认识转向实践;“为了实践”意味着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不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生活,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用以致学”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呈现。语文课程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长远、动态的发展过程,涵盖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与呈现,力图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用以致学”指向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单纯地记忆、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学业问题或认知性问题。因此,“用以致学”在目标取向上是与语文课程目标相一致的。

“用以致学”是学科素养的实现方式。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用以致学”旨在表明学习要注重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多个情境,调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各项要素,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解决理解、感悟、表达等问题,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从学习的手段或方法来看,“用以致学”是一种“经由用而学”的学习方式。

“用以致学”是转化共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真实情境的创设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这里的真实情境,也是“用以致学”的实践情境、学习情境。“用以致学”之“用”,也是“学”的过程,是一种在理解、反思、批判等实践基础上的“学”,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运用、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是对素养内涵的实践化、动态化、情境化的基本概括,体现了学习者化知识为素养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实践探索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了求真、向善与达美的融合,所建构的学习结果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共生。

三、小学语文“用以致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用以致学”旨在通过知识的运用,消除知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隔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发展相关的实践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学习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观念和“产品”。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将学习内容统整到—件事、—个问题、—项任务中。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并获得—定的成果。这—过程始终围绕又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

1.学习任务的“实用性”设计

学习任务的“实用性”,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一方面,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实实在在的驱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动力;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于知识的“有趣”,更加要体现知识的“有用”,让学生明白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感受到任务完成的意义和价值后,就会受到鼓舞,全身心地投入实践。

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小朋友在野外迷了路,需要进行‘野外大营救。我们该如何去营救呢?”这样的任务既满足了学生对游戏角色的需求,又能激发其挑战的兴趣。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通过读文来认识文中出现的“天然指南针”,并了解如何运用太阳、北极星、雪等来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教师拓展的向日葵、苔藓等“天然指南针”,进一步获得辨别方向的知识;最后,学生将建构起来的知识运用到任务情境中,帮助在野外迷路的小朋友找到正确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情投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积累了学习经验。

有效的实用性学习任务应该从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等层面来设计,从学生认识水平的较高层次来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回忆和重现”“技能和概念”上。当任务设计增加了认知的复杂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策略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中。

2.学习过程的“运用性”展开

学习过程的“运用性”,一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方式为实践,学生要在任务的推动下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二是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通过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结,生成新的能力,真正实现“用以致学”。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可设计两个主要任务来再现比赛现场和复盘孙膑的思维过程,同时完成对文本词句和主要内容的理解:一是“当一名赛马解说员”,二是“做一回孙膑的代言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研读文本,理解语言。如在现场解说賽马时,学生须结合课文中“遥遥领先”“不动声色”等词语,再现比赛现场情况和人物神情等。在复盘孙膑的思维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去寻找孙膑做事的依据,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这样就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了语言的运用中。

以实践性的任务来实现知识的整合,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上述任务情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改造、重构,并与其他情境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整合资源,建构起较为系统的个性化知识体系,获得了新的能力,其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3.学习成果的“效用性”呈现

学习任务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学习成果的“效用性”,表明学习成果应具有可视化和共享化的特征:一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物化成果,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种可以迁移运用的方法,成为学生可以带走的能力。

如教学《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讲好枣核与官府斗智斗勇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认真读第一回合,师生提炼故事结构:“麻烦——办法——结果”;接着尝试让学生运用“麻烦——办法——结果”的结构练习讲述第二、三回合,然后将三个回合的智斗故事串连起来讲完整,复述故事的学习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最后,迁移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仍然运用“麻烦——办法——结果”的结构。随着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不断增强,其对民间故事的结构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讲类似的民间故事时便有了深切的体验与可运用的经验。

任务引领下的“用以致学”的课堂因有“成果”的呈现而凸显了学习效果和评价依据,学生因成功体验而增强了学习动力,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成果”导向的学习过程也更有迹可循,学生持续不断地“做事”,让课堂呈现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涌动的学习样态。“学以致用”之学,在于“用”,在于实践。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用”不断影响和促进知识的“学”,不仅是“为了用而学”,而且是“在用中学”“经由用而学”。正因为知识的学习始终与实践保持着高度的关联性,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乃至素养目标的实现便有了可能。

猜你喜欢

学以致用学习方式实践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