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千年——陶俑的形与趣
2023-07-06王嘉雯
王嘉雯
一说起陶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但是在中国古代陶俑形象的塑造中,通过外在的形态传达出内在的神韵的陶俑作品,你会想到哪一件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尊陶俑。只见他头戴巾帻,上身袒露,下着长裤,席地而坐,赤足,左手抱鼓,右手高举鼓槌,面部表情丰富,喜眉笑眼,憨态可掬,将说唱艺人表演时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就是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俑,通过简练准确的轮廓线,表现出击鼓说唱俑活泼的姿态,赋予其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造型准则。
说唱俑诙谐滑稽,歌舞俑生动有趣。这样的戏剧歌舞题材成为我国古代陶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场景。北魏时期的这组陶女乐俑,三人呈跪坐姿態,一人引吭高歌,二人抚琴伴奏,神情陶醉。从人物造型上看,外部轮廓简洁,具有庄重古朴的视觉效果。
除了人物俑外,动物俑也常被大量塑造,其中不乏精致传神之作。比如,北齐时期的陶骆驼俑。骆驼的头、颈、身、腿、蹄各部分恰成比例。局部刻画细腻自然,张嘴吐舌,眉眼生笑,抬头扬颈,脚掌宽厚,虽然身驮辎重,却似怡然自得,将骆驼从容徐缓的习性充分显现。从塑造手法来看,也颇为讲究。骆驼刻画得简单、概括,但辎重刻画得相对繁复、具体,使整件作品层次分明、繁略得当,堪称北朝雕塑中的佳品。
唐朝是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当时各种人物陶俑大量涌现。这些陶俑造型丰富,形神兼具,拥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审美效果。这件唐代的驯马陶俑造型活泼,形象生动。驯马者左臂伸展,右手拉住缰绳,双目紧盯着马,而马则侧头扬蹄,身体后坐,张口似嘶,展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整组陶俑形体优美,动作和谐,是唐代驯马活动的真实反映,充满了浓厚的生活趣味。
在绘画艺术中,我们常常运用线条进行创作,那么,在造型艺术方面线条是否也能受到如此“重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古代陶俑的创作就十分注重线与形态的巧妙结合。在造型上,不同的线条处理方式体现出不一样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如汉代的陶绕襟衣舞俑,舞者长袖飘舞、婀娜多姿,仿佛随着音乐将舒缓优雅的节奏展现出来。另一件彩绘陶舞俑面容清秀,面带微笑,右手扬起,长袖飘扬,左手后摆,长袖舒展,姿态优美轻盈。整件作品既注重细部的刻画,又蕴含着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成功地塑造了体态舒展袅娜的长袖舞伎形象。
除了形体塑造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外,衣纹、飘带等线的刻画也能表现出衣纹的韵律和陶俑的动势。南唐时期的舞蹈陶俑面颊丰满,五官清晰,身披云肩,袖口宽大,衣纹以阴线刻画,线条自然流畅。柔软多褶的衣纹线条生动地勾勒出陶俑灵动优美的身姿,把女性柔美的形体表现得尽善尽美。
陶俑中线的表现除了刻的形式外,还有绘画的方式。唐代的彩绘武服陶俑的细节描绘生动、形象,其眉、眼、唇以及衣服的装饰图案都是绘制出来的,与陶俑的形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件作品看起来既庄严威武,又神采奕奕。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塑绘不分”“塑容绘质”的特点,绘画与雕塑的相互补充、紧密结合,增强了雕塑形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是提高雕塑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
说到塑绘结合的典范,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唐三彩”,它代表了唐代陶俑造型色彩运用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唐代陶俑造型色彩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这件三彩釉陶马,通体白色,马鞍上披着深绿色鞍袱,胸前和鞍后系绿色革带。胸前的带子上挂有小金铃,金铃间装饰有黄点的蓝色流苏。笼头的装饰与胸前、鞍后装饰相同,皮带上饰有黄色花朵。整体色彩素雅,颜色分明,赋予其造型美感,给予了陶塑灵魂。
最具魅力的色彩语言的运用要数唐三彩釉陶女俑。在塑造上,她面容丰满,两颊丰厚圆浑,五官集中,细眉秀目,口鼻小巧,整体造型端庄典雅,服装色彩鲜艳亮丽,呈现出三彩釉色的斑驳与华丽,展现出盛唐时代对时尚的理解与诠释。
唐代对女性陶俑的塑造,特别注重表现其衣着发饰。三彩釉陶女坐俑梳球形发髻,穿袒胸窄袖衫、朵花长裙、披帛,双手置于胸腹,安然垂足坐在束腰墩形坐具上。其衣饰三彩,黄、白、蓝相间,色彩斑斓,与造型有机结合,凸显出陶俑衣服的层次感与整体造型的立体感,展现了女俑的生气之美。
通过欣赏这么多生动有趣的陶俑,我们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陶俑造型艺术的特点,从以形写神的形体美、动静相宜的线条美、塑绘结合的装饰美等三种造型语言中感受到中国古代陶俑造型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陶俑造型艺术作为传统雕塑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传承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