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2019-01-13郑好
郑好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长袖舞也被记录在日本的《金村古墓聚英》一书中,该书中记录的为一件双舞女玉雕,根据史料显示,该双舞女玉雕并非是日本本地文物,而是出自中国,具体地址为河南洛阳金村战国韩墓。双舞女雕中的舞女二人身穿小而长的袖子,袖头则比较偏向于我国京剧戏服中的“水袖”。舞女二人舞蹈动作相同,都是一手扬袖于头部之上,一手摆袖于裙部之下,然后如普通舞蹈一般,扭胯屈腿,能够通过玉雕看出两舞女的体态十分婀娜,丰容盛鬓,看起来尤为轻盈如冰上舞蹈一般。在我国湖北随县擂台一号墓曾经出土过战国初年的彩绘鸳鸯盒;上海博物馆中所收藏的战国铜杯;河南信阳所发现的战国楚彩绘锦瑟等器皿之上皆有长袖舞之形象,将其动作与金村双舞女玉雕进行对比,战国时期长袖舞的长袖相对较长,所以更显舒展、飘逸之美感。
一、汉代长袖舞——初期繁荣
汉代著名学者蔡邕在其书《琴操》中曾表示出对秦时秦王广纳后宫之举的不满,便在做《琴引》对此行为加以讽刺“舒长袖似舞兮,乃榆袂何曼”,从该句中我们还可得知长袖舞其实在秦代便早已流行于宫中。但长袖舞最为发达时期,却是汉代。主要是由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极好歌舞,根据相关史料曾记载刘邦自己曾在喝醉时唱过他自编的《大风歌》,还以舞助兴。尤其是刘邦之宠姬戚夫人是一位歌舞能手,加之刘邦对曳长袖束细腰的楚舞有独特的爱好,戚夫人便经常为其做长袖之舞,“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忘归之曲”便是对戚夫人之舞姿的形容。且刘邦也曾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长袖舞是规模宏大的百戏演出中所必备的节目,主要被达官贵人所青睐。汉代长袖舞的服饰主要以战国时期舞蹈服为参考,其长袖并非直接是将衣袖本身加长,而是与战国舞蹈服饰较为相同,主要是在宽衣的袖缝上较细长袖;其中有如京剧般,在舞蹈之前将长袖折叠整齐,能够让舞者在舞蹈过程中自如伸缩,为让舞袖更加轻盈飘柔,在舞蹈服饰的袖头之上会连缀一条飘带似的长巾,让长袖舞更显轻盈且柔美。汉代进行长袖舞表演的主要是女佣和男倡,是因为在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便雕刻了男性舞者之长袖舞姿。长袖舞在汉代影响颇深,其他舞蹈类型中也能看出长袖舞的影子。其中汉代著名的《七盘舞》,舞者便是身穿长袖舞蹈服饰,与长袖舞相对比,主要是该舞蹈舞于盘上,比长袖舞要多谢技巧和难度。不仅如此,长袖舞汉赋作家所喜爱,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尽显长袖舞表演的盛况。“纷纵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罢。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丽。要绍修态,丽服扬菁……”主要表达了舞女腰肢舒展,如惊鸿一般脚踩红鞋,快速且柔美的移动着脚步,其姿态尤为动人。汉代长袖舞在宴会表演过程中首先以独舞开场,其舞蹈仰俯动作幅度较小,以走圆场的形式带入后边的群舞,群舞队形多变,增加舞蹈气氛。高潮处在于结尾百人的翻腾、跪下腰、劈腿下叉、飞速旋转等舞蹈动作,让人击案叫绝,随后舞蹈结束,群舞便施礼退出厅堂。
二、魏晋南北朝长袖舞——兴旺有度
长袖舞发展至魏、晋、南北朝之时便不似之前般兴旺,但在达官显贵层级中却依然十分流行。经过不断的改编发展,长袖舞的动作更加复杂,且将舞分为了三种类型,独舞、双人舞、群舞。舞蹈动作特征主要在于脚步十分轻盈,在舞蹈时十分舒缓,并在舞蹈过程中以足击节拍,或是将长袖舞起进行转袖、扬袖、飞袖、发袖等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当时最为盛行长袖舞便是六朝的《白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长袖舞作品。其重点在于服饰,主要由白色苎麻所织,布料十分轻盈,舞者穿上后做长袖舞仿若天上仙人一般白若银箔的长袖舞衣让人向往。长袖是长袖舞中的主要特色,以手臂及身体的律动,让长袖挥舞出曼妙的弧度,给人以唯美的感受。
三、唐代长袖舞——鼎盛时期
为何将唐代长袖舞时期归结于鼎盛时期,主要是由于唐代物质资源极为丰富,唐代宫廷中设置了庞大的乐舞机构:教坊、梨园和太常寺等,其中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优秀舞者及歌者,为长袖舞在唐代的兴盛做了铺垫,唐代《绿腰》舞最为著名“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指云雨。翩如兰苕翠,婉若游龙举……坠珥时流眄,修裾欲溯空。”便是描述唐代时期的长袖舞,根据诗词来看,《绿腰》的特点及风格以“轻盈”为主。《绿腰》为独舞,在舞袖过程中根据乐曲的节奏转变动作,节奏极快时,便犹如风中飘絮,惊鸿振翮。根据后期唐代所出土的文物中皆有长袖舞的踪迹,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 夫人出行图》、洛阳北邙山唐墓出土的女舞俑等皆能寻找到长袖舞的痕迹。唐代长袖舞的舞蹈服饰也极具特点,是外部窄袖的自然延长;还有一种是内部窄袖延长。唐代长袖舞的舞蹈动作更是多变,其艺术水平与上述相比造诣颇高。另一种是内服长小袖裙外套阔袖短袄。唐代长袖。
四、宋代长袖舞——抱残守缺
宋代长袖舞并未作出任何的改变,主要是基于唐代的流传,且舞蹈规模及气氛与唐朝相比都相差甚远。其中宋代教坊中《绿腰》也颇受宫廷之喜爱,但与唐朝《绿腰》无法相比。虽然在宫廷舞蹈队不断地创新研发之下,发明了《柘枝》队舞形式的长袖舞,但其杂剧的形式,让长袖舞并没有突出之处,导致长袖舞不再纯粹,而是成为了杂剧的一种。
五、元代长袖舞——江流日下
元代舞蹈受当局者的影响,长袖舞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元代蒙古族、清代贵族等对于舞蹈欣赏口味的变化让歌者及舞者的艺术形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迎合当局者喜好,各种舞蹈戏剧层出不穷,很快长袖舞便显现出没落之势,辉煌皆如昨日黄花。元代时期由于蒙古族的统治,让中国大部分的古典舞都走向了衰落,其中在元代颇为注明的“十六天魔舞”,不过是蜷缩于深宫之内,供少数人欣赏,唐朝之长袖舞的盛况皆去,长袖舞也只能顺应时代变的籍无名,那俏丽轻盈的身影慢慢的消逝于历史洪流之中。
六、清代长袖舞——豁然贯通
清朝末年时期的国剧为现代皆知的京剧,清朝时期的艺术家为了让京剧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便开始研究传统中国古典舞蹈,从中吸取了养分加入京剧之中。京剧中优美的舞姿造型,其中水袖服饰便是源自长袖舞,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豁然贯通之后的长袖舞再次得到发展,演变成如今程式化极浓的水袖舞。
七、现代水袖舞——辉煌再现
水袖舞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在于水袖舞的审美及艺术价值被人所肯定。水袖舞中轻重缓急、刚柔相济,让人产生唯美感受的韵律,以独特的节律,向人们展示着线条之美,纤细的手臂,曼妙的身姿无不诉说着柔情。在舞蹈过程中的流畅度让欣赏着能够感知到柔性中的力量之美,多变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姿如古代流畅的草书一般,尽显生命只活力,具有极为鲜明的舞蹈色彩。长袖舞经过时代的演变,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舞蹈专业中的其中一个舞种,众多舞蹈艺术家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希望能够重现当年水袖舞之盛况。长袖舞对于“身与袖合,劲与袖谐”的要求极高,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需要掌握袖技的基本规律,同时还需要把握舞蹈中的情绪、韵律,然后将其结合水袖舞的动势走向、舞姿造型、方位角度,让其能够与水袖舞蹈服饰实现完美的融合,实现身体、长袖、力度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的还原当年水袖舞之优美舞姿。水袖舞的技巧性较强,且具有多变化,如: 出、扬、搓、冲、绕、背、抓等皆为水袖舞之基础,重点在于身体的配合,让长袖能够在身体周围迂回,且身体在舞蹈过程中需要配合含、腆、收、放、冲、筋、移、拧、倾,才能实现舞蹈所需要的飘逸之感。同时身体内在动力需要去控制身体舞蹈的线条,让其能够与步法和律动相互结合。水袖舞是当今古典舞中的代表舞种,戴爱莲编导的女子双人舞《飞天》,便加入了长袖舞的特色风格,并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姿,让人在舞蹈中感受到天宫仙境之美。在演绎过程中周遭形象设计也极具特色,以长袖舞重现敦煌飞天壁画之景象,让长袖舞再现当日之辉煌。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变善歌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种类更是繁多。其中长袖舞历史最为悠久,长袖舞在《史记》中被赞扬为“长袖善舞”,《韩非子》中也曾有此说法,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多部历史资料中都曾记载过长袖舞,长袖舞优美的舞姿,能带给人以唯美、抒情之感受,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呈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时代精神,不断的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让人们能够不断的对长袖舞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丰盈自己的生活,净化其浊念,让其能够通过歌舞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使得自己的生活再次得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