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2021-04-08郭维阳
郭维阳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9)
一、前言
衣服是人类从蛮荒茹毛饮血、衣不蔽体原始状态,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兽皮到棉麻、丝绸到化纤涤纶面料等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衣服的功能性从最初的保暖避寒到遮护隐私再到装饰容貌成为人们审美的重要对象。在雕塑教学实践中,服饰衣纹也是表达人物身份特征的重要手段,更是雕塑研究领域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本文从衣纹的构成、基本规律研究、雕塑衣纹的创作表现力分析和雕塑创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梳理讨论雕塑衣纹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雕塑衣纹塑造作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校雕塑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现代雕塑教学体系深受法国和苏联教学体制的影响,是建立在欧洲写实训练基础上的,沿袭和遵循古希腊罗马、意大利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作为雕塑衣纹学习的衣纹挂布训练,在石膏雕塑上缠挂布料,其上褶皱可以保持静止状态,便于学生进行摹写和观察研究。而一旦增加课程的难度,采用真人模特着衣写生训练,模特每次休息后再上模特台,衣纹会产生变化,会导致学生写生时“跟着模特跑”。衣纹的变化规律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在学生经过衣纹泥塑课程系统训练,对衣纹的规律特征有了认识后,就会摆脱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衣纹的规律性研究从点、线、面的分析开始。
二、衣纹形态的构成要素
(一)对于泥塑衣纹训练中的点包括高点、低点和转折点等
高点是雕塑衣纹形体的外向点,高点支撑起了衣纹的体积。在教学实践中抓好高低点,拉开高低点的距离,就是强调高低点在衣纹雕塑中的重要性。高点做不到位,衣纹体量的空间拉不开。低点做的过高,衣纹臃肿无形,过于低将深陷人的身体中,干瘪伤形。转折点是衣纹翻转、折曲所形成的转折变化,折角硬朗急促锐利。低点集聚衣纹或被下垂的衣料覆盖,高点处几乎无衣纹,呈现着人体轮廓的形态。如胖与瘦两种体态,胖者由于脂肪堆积于身体各部,衣服被身体撑起而紧实,衣纹少且呈现向外的弧形。瘦者由于身材原因,穿衣多靠骨点支撑,身上衣服宽松肥大,衣纹变化也丰富多样。
(二)线包括直曲、粗细等
在雕塑实践中往往是几种线形的综合运用,在一条线中有部分直或部分曲,部分粗或部分细。中国传统“十八描”,对线在人物服饰中的运用归纳概括的惟妙惟肖,如“钉头鼠尾描、流水描、战笔水纹描和枣核描等”①在雕塑造型中得到应用,呈现独特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魅力。在曲线的表现中,东方与西方有着共性的表达。北魏佛像中线的使用与在古希腊时期的《阿芙罗蒂德的诞生》中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面的方向性
在做泥塑衣纹时,作为形体的衣纹具有明确的朝向。确定面的方向,有助于增强塑造的形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避免只关注于线条的流畅性,而忽略形体的明暗转折及虚实变化。关注形体的物理空间和自然规律是西方传统雕塑的理性与实证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一点有别于中国传统雕塑对线的主观性概括处理。
三、影响衣纹形态变化的要素
(一)衣纹的节奏韵律
衣纹的节奏是由衣纹的造型规律所决定,呈现褶皱的高低、长短、虚实等变化。节奏与韵律两者间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节奏与韵律,都具有重复性的特征。不同的是,节奏的重复是单一性的重复,而韵律是打破节奏的单一性的重复,有强与弱、柔与刚等。正是因为二者的协调关系,雕塑衣纹的形态产生视觉上的和谐,成为辅助人物表现的重要媒介,甚至作为独特的艺术化的语言吸引观众去品味。
(二)形体和运动对衣纹的影响
当一块布覆盖形体上,在形体实体的部分基本是形体本身的形态,而衣纹的变化多出现在形体空的部分,产生具有规律性的褶纹。衣纹对运动的反映。在常态下衣纹呈下垂状,但由于形体运动拉伸导致衣纹的强烈变化,其运动方向与衣纹走向相互一致。在人物着衣雕塑塑造中,人的身体关节部位,如肘关节、膝关节、肩部腰部和踝关节都是在人物运动或静止状态时衣纹变化最为丰富的区域,衣纹的走向直观的表达出运动的强与弱、快与慢和方向的趋势。
另外,运动除包含肢体关节的活动外也包括外力的影响。人虽静止,但在风力或空气阻力等外力影响作用下,将会导致衣纹出现不同的形状,如人物迎风而立,身体前侧的衣纹很少,在背部形成飘动、鼓起和虚空的衣纹。贝尔尼尼将巴洛克艺术对运动的追求做到了极致,衣纹的飘动,回旋瞬间展示的运动的无序与身体的有序形成对比,产生非常规的运动感和强烈激情。
(三)从衣纹与布料材质的关系来看,布料的材、纹理的粗细对衣纹的转折和硬度均有影响和差异
毛呢毛线类衣纹体积感强,构成形体的面方向明显,转折清晰,而丝绸、尼龙类衣纹细碎多变化,转角柔和线性明显。还有,麻质衣料衣纹清晰,转角锐利。棉袍衣料衣纹形体深厚,体量感明显,如沟壑状。羽绒类衣服,因羽绒蓬松填充如气囊,无衣纹的常规形态。
四、衣纹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力分析
衣纹的表现方式和思维受东西方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现状。在雕塑创作实践中强化衣纹的形式感,这一点在东西方的雕塑创作中都有大量作品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的传统雕塑受绘画影响强烈,重塑与绘的结合,在雕塑的创作中更是体现了绘画的思想精粹。这是源于中国传统雕塑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美学体系,人物雕塑的发展与传统绘画的精神意境始终同频共振。在艺术创作中,古典绘画技法和理论经典也塑造着古代雕塑的审美意味和情感。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雕塑铸像亦本曹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②
中国古代雕塑服饰从秦俑汉刻画像砖到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从曹衣出水的贴身紧实、简洁洗练到吴带当风起伏流畅、繁杂华丽,始终充分体现着“表意、得意及会意”。秦代汉代人物雕塑由写实的逼真静默向古拙质朴的动态表现过渡。魏晋时期,雕塑发展受梵像造像影响,贵霜时期产生的犍陀罗衣纹形体明暗起伏和秣陀罗衣纹线条的流动特性两种不同的佛教造像风格从西域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形成魏晋风范,其风格对北朝北齐“曹衣出水”影响深远。古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既秉持师造化,应物象形,强调对客观自然要重视规律,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的创作态度,在唐代人物创作中发挥的淋淋淋尽致,绽放凸显出衣纹的形式感的魅力。唐代人物衣纹处理更加强调衣纹的立体感,衣纹凹凸有致,并将衣纹的凸起处采用圆角处理,使纹褶更加圆润有力,增加了衣纹线条的流畅性,而与体态的丰腴相得益彰,在轻纱曼妙的飘逸中透出唐代的自信与开放的大国气象。东方维纳斯菩萨像真实地再现唐代雕塑的衣纹特征。宋代以后,雕塑精细工巧,强调人物的神情和内心的表达,雕塑衣纹处理追求质感与逼真,失去了人物内在的精神气度。这种重传统的艺术思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雕塑衣纹造型。近代雕塑艺术随着西学东渐,将中国传统雕塑技艺融汇了西方的造型技法,形成了现当代的雕塑风貌。当代雕塑家滑田友、陈云岗、曾成刚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具有鲜明的个人表现语言。
西方造型艺术一贯重视状物与意写。罗丹雕塑的强烈个人情感,也是对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③有力回应。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化语言在衣纹的塑造中尽显无遗,《巴尔扎克》雕塑身披睡衣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从衣纹塑造手法来看,衣纹体面厚重洗练而无过多的繁琐细节,反衬出了巴尔扎克的大气与才华。《加来义民》中人物的服饰,麻质长袍或裹缠或包裹在六位勇于献身的义士身上,与颈上的麻绳映衬出了人物受降者特殊身份,而麻布衣纹褶皱的处理转角明却有力,在硬朗中透出强烈的张力。
布德尔对衣纹的装饰化处理让我们感受到了衣纹的强烈张力和美感。在布德尔雕塑衣纹处理中他善于将直线条与曲线的弧度相结合,并在继承古希腊传统的造型原则基础上,对雕塑的衣纹进行归纳与创新。他在衣纹处理上尽可能地减去细节,填充低点,突出整体效果和发散的张力,线条有建筑感和设计感,进而使衣纹的体块感强烈,并厚重饱满。布德尔雕塑的衣纹是雕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对人物及衣纹的夸张与变形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的,是普通人所能接受的真实,他将人做成了神,是在传统与现代和未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也使作品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西方衣纹与东方衣纹艺术特征比较来看,在人物雕塑衣纹创作中有对自然真实的写实,也有趋于意向的“似与不似”,还有就是衣纹表现的抽象符号化。这些是艺术家个性化追求的极致,是原创性带来的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五、结语
总之,研究衣纹的构成要素,衣纹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样式、透过东西方雕塑衣纹的空间形式分析衣纹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对表达烘托人物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拓展雕塑的精神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人提出:美术学院的教学完全应以中国传统方式取代近代西式教学模式。此说是建立在完全构建纯正的中式古典教学模式前提下提出的,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却否定了中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教学体系,有失片面性。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过于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有民粹主义倾向,也不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应坚持中西结合,古今为用,以适应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博取众家之长,并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都有利于雕塑艺术的全方位发展。
注释:
①王荣强.人物画笔墨技法详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31.
②(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9.
③胥建国.雕塑艺术宏层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