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要素”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
2023-07-06王纯旗唐黎明
王纯旗 唐黎明
摘要:通过微项目化学习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项目化学习,从“微内容”“微问题”“微任务”“微评价”四要素出发,探索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具体实践。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 ; 四要素;设计策略
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思考、讨论并研究“21世纪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如何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际上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化学习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项目化学习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引入我国,但是受到“引进情结”影响,至今还没有形成具有本土化气质的项目化学习。同时,纵观项目化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情况,笔者发现,依旧存在项目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脱离,实施零散化、浅表化,忽略学校育人目标,为项目而项目等问题。为此,亟须探究并形成具有本土化气质的项目化学习,以更好地变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让项目化学习与常态化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基于常规课堂的微项目化学习研究,以期使项目化学习更接地气,探寻并走出具有我国本土化气质的项目化学习之路。
一、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四要素
微项目化学习,遵循了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思想,致力于将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现行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们对微项目化学习有了以下认识: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产物,最大限度突破了项目化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的壁垒。具体来说,微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立足学科课堂教学,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微项目化学习,对于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变,从“碎片学习”向“整体学习”进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丰富的微项目化学习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们得到了其设计的四大关键要素,即微内容、微问题、微任务、微评价(见图1)。
教师应先确定微内容,这是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出发点。微内容指的是将教学内容限定在一定的时空内,以期培养学生“四基”“四能”,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微内容是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它的突破与否决定着整节课的走向。在确定微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提炼出微问题。微问题是微项目化学习的灵魂,其设计优劣直接影响着学习能否发生并走向深度。然后,教师还需要设计微任务。微任务是微项目化学习的桥梁,它明确了微项目化学习开展的过程与要求,引导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最终,教师还需要确定微评价。微评价是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向标”,它指引与促进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同步发展,贯穿微项目化学习的始终。以上四大要素环环相扣,从微内容出发确定微问题,架构微任务,以微评价助力微项目,推动学习的发生并走向深度。
二、基于四要素的设计实操案例
为了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体会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四要素,设计出优质的微项目化学习课堂,笔者结合实操案例“圆的面积”一课,具体呈现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流程。本案例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带领学生在“如何剪一个标准的圆”的项目中,经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与理解过程,并让转化思想与极限思维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悄然发生。
(一)确定微内容
确定微内容是微项目化学习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开启一项任务的起点。在确定微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深度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厘清本课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其中,核心知识是指在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核心能力是指学科涉及到的核心技能,是可迁移、解决问题的思维,既可以解决学科内的问题,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确定本节课的微内容时,笔者在梳理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反思传统教材和教法弊端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课学习目标,并借助相关的论文和书籍等资料来进一步寻求新的教学思路。然后,笔者从知识与能力两个视角设计得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了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圆的面积公式”。公式突破了,本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该课应以“圆的面积公式”为微内容,后继教学应重点由此展开。
(二)巧设微问题
微问题即微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是微项目化学习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设计好坏直接决定学生项目探究的进程与效果。微项目化学习的驱动问题设计主要包含三个导向,即产品导向、角色导向和思辨导向。其中,产品导向的驱动问题在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中最为典型,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或制作一个产品。角色扮演是微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项目主题,包括cosplay、角色置换或构建新的角色,此类型的驱动问题虽在结果上表现为一个产品,但角色的因素还是占主导成分。思辨导向的驱动问题是微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主题之一,主要是引導学生针对一些“两难”的问题、需要求证的问题、反思性的问题展开深度探究。
由微内容“圆的面积公式”怎样确定微问题呢?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思想: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们希望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的过程,即在学生动手做的基础上找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产品(圆)为导向,受“割圆术”的启发,既然可以“有圆而割”,那么能不能逆向操作“割而成圆”呢?在反复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微问题为“只用一把剪刀剪一个较为标准的圆”。
(三)构建微任务
即使是微项目,也是需要分步骤完成的,因此需要构建微任务。一个微问题可以由多个微任务组合而成,这些微任务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地组合为任务链,成为解决微问题的各个环节。将微问题拆解为任务链,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既提升其学习效果,也为其学习指明方向。教师所设计的微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挑战,还要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在“如何剪一个标准的圆”的微问题中,我们设计了两个子任务来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第一个子任务是:尝试只用一把剪刀剪一个较为标准的圆。课堂中,学生主要有以下三种剪法:先画圆再剪圆、直接在纸上剪、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后再剪(见图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直接剪,很难;对折一次剪一个半圆,也很难,但比直接剪好像容易一些;对折两次剪一个四分之一圆,虽然也没有剪成,但好像又容易了一点……”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最终学生通过反思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剪起来也就越容易,剪的圆也更为标准。”
隐含于第一个子任务之中的子任务是:基于试操作获得剪圆的正确方法,剪出较为标准的圆。在课堂中,许多学生剪成花瓣形状(见图3)。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剪出花瓣形状,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结合示范操作引导):先对折手中的纸,一直折到不能再折为止(见图4)。接下来可以剪了,因为圆周是弧线,通常人们会“剪弧线”(见图5)。但剪完后我们发现得到的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漂亮的花瓣(见图6),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圆上,我们先选取两个较远的点,当用直线连接这两个点后,会发现这条直线与圆周上两点间的弧线离得较远;当选取的两点,离得很近的时候(见图7),连接两点的直线几乎与圆周上两点间的弧线重合了。折的次数足够多,也就是让这两点靠得足够近。在此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剪直线”(见图8),剪出来的越逼近标准的圆。
第二个子任务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正确剪出圆后,教师可适当引导(结合没有打开的圆):这是一个什么形状?(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边和高各是多少?(周长的[1n]、半径);共有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n个)。据此,学生不难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实施微评价
微项目化学习中的微评价不仅是一个测量的机会,更是一个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契机。微项目化学习的微评价,不但要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表现,而且要能体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过程。
在“如何剪一个标准的圆”的微任务中,我们设计了任务评价,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任务评价即针对学生在每个子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本项目中,第一个子任务的评价要点为:在操作方面,能通过独立思考与操作、同桌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完善想法,能在尝试剪圆的过程中初步发现剪圆的奥秘。在知识方面,能在体验剪圆项目过程中,初步体验极限思维(折到不能再折了,两个点靠得足够近时,两点间的直线与弧线几乎重合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能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操作和实践中充分感受到“极限的事实”,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子任务的评价要点为:在操作方面,在体验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能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在知识方面,在剪圆项目过程中,初步体验极限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交流的方式不断完善剪圆方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遇事多思考、勤探究的意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微项目化学习是在吸收项目化学习的优点、适应我国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了基于“四要素”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微项目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学生协作精神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会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唐黎明.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1(11).
[2]王純旗,唐黎明. 促进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情境开放性程度[J]. 小学教学参考, 2022(8).
[3]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J]. 人民教育, 2017(23).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