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交往中城乡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及信息扶贫路径探究

2023-07-06邓博文

中国商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数字经济乡村振兴

摘 要:在经济活动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扶贫能有效消除传统区域发展的空间边界,推动扶贫工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数字化扶贫已成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杠杆”。鉴于数字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数字化扶贫的演变和特点,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视野下农村贫困问题的本质与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扶贫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增加信息获取途径、完善农村信息环境、深入推广农业信息技术,以期构建农村扶贫工作的新路径,使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大有作为,共享新时代的“数字红利”。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数字鸿沟;信息扶贫;数字化扶贫

本文索引:邓博文.<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2):-023.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b)--04

1 城乡数字鸿沟形成机制

有关“数字鸿沟”相关概念的提出已有40年之久,数字鸿沟同样经历了模拟信号传输(数据实现信息交互)——2G3G4G时代(数据替代和进行价值转移)——5G时代(数据创造价值)。早期,“数字鸿沟”被用来表现电话接入率及苹果电脑拥有率差距问题,Digital gap,Digital divide和Digital division是比较常见的表述方式。进入21世纪后,“数字鸿沟”范畴逐渐从美国扩散至其他主要国家,我国对“数字鸿沟”的早期研究呈现出多种表述方式,如“信息鸿沟”“信息分化”“数字分化”“信息差距”“数字差距”等。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乡在信息资源拥有方面和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不平等。从过去的研究成果来看,5G时代以前探究的“数字不平等”多集中表现于数字物质实体方面的匮乏:一方面,社会主体(主要是农村社会主体)缺乏实物形态的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地区ICT基础配套的缺乏和数字服务的滞后。在信息资源拥有差距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计算机普及率差距、移动电话拥有量差距、网络设施拥有量差距等,导致城乡之间信息拥有量的差距。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城乡之间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文化素养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信息价值转化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5G时代以来,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形成强大的数字需求倒逼机制,我国大部分农村均已接入ICT。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0%;同年3月,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76.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物质匮乏者占比大幅度降低,数字化文盲成为“数字鸿沟”形成机制中的一个新阶层。

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信息“断裂”,大部分城市地区依据自身条件很快融入了信息化发展中,而廣大乡村地区由于自身条件难以跟上信息化建设步伐。其次,传统的户籍制度和重工轻农的投资制度加大了农村发展的难度,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不足。再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两者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产生差异,农民本身难以支付信息工具,导致“数字鸿沟”现象的加剧。最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殊因素,比如信息活动的马太效应定律使得信息发展的优势或劣势不断强化,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扩大。城乡数字鸿沟加剧了城乡贫富分化、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边缘化、造成了新型城乡居民不平等,因此信息扶贫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必要之举。

2 数字经济时代扶贫优势

数字经济基于其数字化、融合性和普惠性的特点,促进了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的无障碍流通,实现了生产内容和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使得大多数的经济主体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共享发展的成果[1]。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扶贫工作因此更加便利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新兴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进入数字化阶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扶贫事业的精准性。数字经济时代的扶贫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便捷性。数字化扶贫相对传统扶贫方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时空限制,利用互联网实现了泛在接入和万物互联,使得扶贫工作没有死角、没有空白,全程在线、全时在线,能够通过数据、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科技领域,云计算使得企业和个人获得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创新效率。金融领域,应用互联网对个体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可以让个体更加容易享受到个性化的信贷服务。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技术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障碍,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扁平化。通过数字端发挥作用,以最直接的方式实现了供需对接,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层级。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够实现农产品的直接交易,降低了沟通成本和中介费用,提高了农民收益。

三是规模化。截至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说明我国有超过90%的人口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广大农村人口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因此农村信息扶贫成效凸显指日可待。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扶贫具有更大的溢出效应,主要是因为网络价值和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通过海量交易信息发散到无数的经济主体中,有效推动交易的扩大化。数字化扶贫的对象众多,包括农民、新市民、青少年、少数族裔等。

四是集聚性。数字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用户集聚、企业集聚和数据集聚,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多元力量和资源助力农村信息扶贫,增强广大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目前,数字经济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我国很多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在近年蓬勃发展、成果显著,得益于优秀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了产业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产业化,促进信息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普惠性。普惠性表示大多数经济主体有参与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通用技术,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能作用于整个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更多人从中受益。无论是对受益主体还是受益领域而言,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应用降低了服务门槛,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资源壁垒,实现各种资源的流通,让农村贫困地区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使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能为全国人民共享。

3 农村数字化扶贫的生态系统构建

农村地区数字化扶贫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构成要素的合理流动,即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环境、信息供给方和信息需求方三部分在内的构成要素在农村地区自由流通。同时,通过三大构成要素的流通不断实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即实现信息的供需匹配和价值转化,从而助力脱贫攻坚战,带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

3.1 农村数字化扶贫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首先,充足有效的信息资源。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农村贫困人口的本质很大程度地表现在缺乏充足有效的信息及对有效信息的利用,導致了农村地区贫困局面的难突破,因此充足有效的信息资源是农村信息扶贫生态系统的首要构成要素。其次,信息供需双方,这是主体要素。信息供给方,即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整合者,如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公司;信息需求方是政府和村民,政府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主体,在进行扶贫工作决策时需要参考大量的信息,同时村民需要接收信息,了解扶贫政策和政府动向,抓住发展机会,实现自我脱贫。最后,信息环境。信息扶贫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资源与经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此过程中需要各软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物流体系和平台系统,其构成了农村信息扶贫生态系统的环境。

3.2 农村数字化扶贫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

数字化扶贫致力于农村扶贫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有效发挥,即实现信息的供需匹配和价值转化,使农村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充分有价值的信息,并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首先,实现信息的供需匹配。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农村地区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信息闭塞的局面,信息扶贫使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发生了变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接收信息、增长见识,从而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1)从需求方来看,贫困地区的政府能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利用各种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采集贫困地区精准详细的数据信息,为其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最大程度地提高扶贫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利用互联网第一时间获取扶贫信息,为自己获得更多脱贫的机会,产生极大的内生发展动力。(2)从供给方来看,以淘宝、京东等平台为例,它们可以依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生产,并整合符合当地实际的信息,丰富平台信息内容,通过农村用户的增加不断扩大平台容量,进而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人口,实现农户、消费者信息精准有效对接。

其次,实现信息的价值转化。信息价值的发挥在于它能转化为一定的生产力,助益于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解放、生活水平提升。信息扶贫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信息的价值转化。一方面,通过有效信息实现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市场的对接。互联网平台有效连接了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使得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省略了中间环节,节省了销售的时间成本和中间商差价。比如,各直播平台的直播功能直接将农产品及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使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农产品信息,推动订单达成、增加农民受益。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能够优化扶贫资源配置。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贫困资源难以实现有的放矢,同时存在着争当贫困户以获得政策支持的不正当行为,扶贫工作能准确帮扶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在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实现了贫困数据的准确收集,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诉求、建议和主张传递给当地政府,使其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愿,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促进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4 数字时代农村扶贫工作的路径

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的重要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农村数字化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2]。为此,我国要把数字化扶贫真正纳入扶贫开发体系中,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搭建更为科学有效的扶贫新路径。

4.1 增加信息获取途径,提高贫困人口的信息素质

首先,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信息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敏感度,使这些人群的信息需求认知与需求表达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开展定向培训,贫困人口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与信息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其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例如,河北省平乡县依托自行车、儿童玩具等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家庭手工业”的致富模式,使该地区原本滞销的传统手工业、自行车、童车等产业畅销全国,全县1.6万余贫困人口受益,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此举就是河北省开展信息扶贫工作的有力佐证,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开展信息扶贫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次,拓宽信息渠道,引导信息双向流动。贫困农户的信息来源渠道受到地域空间的影响,往往较为狭窄,使得政府发布的政策难以及时到达农户。同时,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流动呈现单向流动的特征。在现实中,政府会将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但农民很难向政府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双向不流通的情况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作为信息需求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理应有传达自己意愿和需求的信息化渠道。因此,现阶段政府要明确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根据贫困人口需求制定个性化、合理化的信息供给。

最后,推动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加大图书馆参与信息扶贫的力度。信息的传播、解读和处理需要信息服务和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我国信息机构虽然在近年服务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机构作为信息扶贫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既要促进公共信息机构普惠化发展,又要破解民间信息机构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让每个农民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3]。

为此,各级图书馆要根据贫困地区农民的现实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开展“送书下乡”“科技咨询”等活动,帮助农户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同时,各级图书馆或农家书屋要适度增加农业科技类图书和生产资料类图书的馆藏,满足广大农户的求知需求[4]。另外,图书馆可以联合政府部门对农民开展相关的培训,通过开设生态农业、营销技能等方面的讲座,显著增强农民的素养,使这些群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培训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真正将有用、有益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基层农民,使其真正通过培训

受益。

4.2 完善农村信息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良好的信息环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因此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工作夯实基础。全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4亿,但是在这些人口中,还有很多地区的人口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归其原因主要是当地信息环境较为薄弱。针对农村地区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强重视,重点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网络设施、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和孵化中心,为农户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免费产品包装和免费场地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帮助农户开设网店参与电子商务,使其直接开展网销活动,在电商平台上销售产品或服务[5]。例如,2021年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爆红的“拉面哥”就是当地政府敏锐地抓住了契机,以网红“拉面哥”为中心,对乡村道路、网络等进行快速修缮,进而带动了全村的发展。如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借助网络直播实现乡村振兴,旨在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在发展直播带货的道路上,除了要整合产业链、注重产品质量、加强平台管理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信息环境,使直播电商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另外,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出台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平台系统和物流系统建设,引导平台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参与农村建设,将资金、技术与人才投入农村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与外部大市场之间搭建交易的桥梁,助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走向共同富裕。

4.3 深入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

研发和推广以互联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技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源泉动力。在实践中,可将“互联网+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打破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农业产业发展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合理生产,进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6]。借助互联网平台,农业生产和产品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流通,农户能够根据在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在深入了解市场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更为合理的定价,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营销策略,避免出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网络传送到农户中,这样农户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和龙头企业、专业协会、能人大户等的交流学习中,贫困人口的生产意识和脱贫的信念也会得到增强,对于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帮助[7]。

此外,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位一体的体系,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技术实用性较差、效益不高的现实问题,实现数字化与扶贫工作的有效融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描绘了新的蓝图,并要求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这三个体系从本质上来看是借助数字技术,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前沿的营销技能等,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延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全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8]。对于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广阔的农村地区而言,信息既是一种资源,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积极意义。

5 结语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数字化、融合性和普惠性的特点,其功能属性有目共睹。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应厘清数字经济与脱贫工作的内在联系,不断普及数字化理念,形成数字化技术与脱贫工作的有效联动,打破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解决相对贫困,推动扶贫工作迈入新的台阶。同时,应从法律、政策、资金、人才、数字化技能与数字资源利用等方面入手,切實夯实数字化扶贫工作的基础,为精准扶贫、深入扶贫、科学扶贫营造利好环境。

参考文献

李静. 秦巴山区信息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2020(5): 34-40+49.

张宏邦,李天龙.信息扶贫及其实现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0 (4):179-187.

唐霈雯,张钊蔚,孙子雯,等. 精准扶贫背景下信息扶贫研究及模型构建[J]. 文献与数据学报,2020,2(3):85-98.

郭蕾,余波,易淑琼,等. 扶贫信息流的双向机制:现状、问题及对策[J]. 图书馆论坛,2019,39(1):63-69.

于岚,殷淑娥. 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新特点[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0):187-189.

邢慧斌,席建超. 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2):118-125.

赵征.数字经济提振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3(5):28-29+45.

杨可,吴进红.数字技术赋能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6):100-102.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数字经济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