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07-06王松松
作者简介:王松松(1995~),女,汉族,山东文登人,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居于客观现实的角度,文章指出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现状并就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重点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路径,即教师要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环境,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灵活选择供学生学习的学具。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借助语言交流,注重开发学生思维,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全方位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076-04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将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实践能力即广义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与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集体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敢于面对挫折等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更具体的来说,是应对不同的情境的工作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中放慢探索的脚步,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操作时间,适应新课标中倡导小学数学中注重“动手操作”的学习理念。对学生来说,可以有效提高各方面数学素养,让学生“自然生长”。
(一)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小学生来说,上课开始时,比较容易集中精神,但这种有意注意一般维持时间较短,时间一长,小学生就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课上漫不经心,不注意听讲,课堂效率低。
小学生天性爱自由,一味地约束和管教会让他们厌倦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能促使学生一步步走下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着很大作用。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動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相对小学生而言,背下来数学公式和定义是容易的,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理解概念的意义和数量关系,部分学生是死记硬背,套公式解决问题,这不能构筑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例如,在教《梯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上首先让学生根据先前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印象中梯形的样子画出来。一开始他们并不能画出来,大部分同学只是随意画了个四条线段围起来的封闭图形。随后我让他们把教材中的梯形临摹下来,和自己画的梯形相对比,找出差别。学生通过画图、比较、观察,很快就会发现梯形的特征并能总结出梯形的概念。课堂小结时,我又随机检查了几位同学对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结果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可能一下到位,需要教师引导帮助,逐步补充和完善。
(三)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一样简单,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小学生必须有亲身经历的过程。”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为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呈现的方式是“立体—平面—立体”,通过相互转化,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该单元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在编写中分两个活动进行介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体的特征。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主要通过生活中一些直观立体物品的分类活动,引出这些图形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这些名称来判断生活中直观物体的形状;在“你说我摆”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搭积木的形式,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同时,在搭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教材所呈现的“物体分类”的物品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东西,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提出“分一分”的要求也是学生可以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
二、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向学生调查,老师在教授哪个部分时常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在空间图形这一部分运用得比较多。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甚至说热衷于这种学习方式。然而还存在一些小学生不够或者不了解操作目的的操作活动,只是在跟随老师的节奏,说明这种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有可能是因为教师在指导时的目标要求不明确。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学生喜欢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但操作目的性不强,并不能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对学习的促进不是特别理想;第二,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课堂上仍以讲授方式为主。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环境
1. 挖掘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会主动自愿地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上课采取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让学生说出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能够快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让学生来检验结果,他们就会发现老师每次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给学生设下了疑问:“老师怎么知道?”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希望自己能和老师一样优秀。教师的“神奇”之处使他们乐于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激起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必急于把答案呈现给学生,应首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提示他们可以通过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动手操作,就能自己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2. 鼓励交流,注重相互合作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任由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效率不一定会提高,甚至影响进度。要想保证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理解,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作周全的准备工作,依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准绳来分组,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指导。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小组内踊跃发言互动,要求组员服从小组长的领导,并且善于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产生不同意见时,先让别人说完再进行补充或辩驳,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冲突,让合作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2)协调性原则
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师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越好。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相互配合实施才能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3)评估性原则
在每次合作交流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内评价。总结合作交流学习中成功的经验或者剖析解决不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进而制定出一套适合小组今后合作学习的方案。学生自评后,教师应作一个全班整体总结,及时表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生和代表本组发言的学生,让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
(二)丰富呈现方式,全面感知知识
1. 课前体验,感受知识
课堂时间有限,无法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时间,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就会激起主动参与性,激活数学思想,驾驭数学操作的动手能力。在课前的预习中,小学生发现问题后,会积极地去探索答案,若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将问题带到数学课堂上来,经过教师的专业指导,不仅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还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比如在认识时分秒的课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小学生的家里都有钟表,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观察家中的钟表,动手摆弄钟表的表针,观察其他表针的变化。通过动手自主观察钟表的特点,给小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2. 课中操作,理解知识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妥善处理教学环节,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首先,教师要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动手操作。其次,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符合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具,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运用教学工具来操作验证数学原理。最后,老师可以结合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3. 课后实践,运用知识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在课后及时巩固,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束,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妥善地安排好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一方面,安排好课后作业,通过练习来检验教学成果。教师要对小学生的练习进行细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温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鼓励小学生在周末或是空闲的时间,多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些锻炼操作能力的活动。比如,组织制作带有数学图形的手工物件的活动,像五角星、圆形的球、长方体的盒子等,让小学生在制作中对数学图形进行了解,还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操作才能。
(三)灵活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直观的物体会让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感知数学概念。但学具的不当利用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为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点:
1.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操作学具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学具,使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如果课前教师对所教内容所适合的学具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会有的放矢。选择适合学生的学具与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
2.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要求
小学生还没有具备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具,他们对学具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高要求,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做出所需要的教具模型。在五年级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几张卡片,课上利用这些卡片做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要求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做出一个长方体的及他们怎么做出不同大小的长方体,进而推导出计算公式。有了前一节课的学习加上操作卡片的过程,学生不难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对面相等,表面积就是三组面的面积和。
3. 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
“适时”是指教师要在恰当的时间引导。在学生想知道却不明白后,借助学具化难为易,形象直观地揭示原理。例如在初步学习容积这一概念时,前面已经了解了体积和面积单位,并不知道什么是“容积”,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多少是一升?在生活中,什么物体用“升”做单位,升与立方体米、立方分米的关系是什么?
在学生有了疑问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操作量杯和长方体容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过程,得出结论。动手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知识掌握就会更牢固。
4. 学具操作时要注意适量
“适量”是指操作次数要适宜,不能过频,也不能过少,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为宜。例如在教学圓锥体积时,老师在上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容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团队合作探究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演示。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用圆锥形的杯子装满三次水倒入圆柱中,正好装满圆柱形的杯子,教师随机找两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即可。
用于操作的学具也应该是“适量”,防止因学具的不当利用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孩子天生好玩,课上把学具当玩具,课上的小动作变多,不认真听课,无法保证课堂的高效进行。
(四)借助语言交流,实现动手操作质的飞跃
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需要语言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只是看明白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流畅地演示完整的步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而后把这种语言表达成流利的口头语言。借助语言的作用,动手操作的步骤会更清晰明了,不易被忘记。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借助学具,自己数出长方体的棱数,并且要提醒学生,手、眼、嘴多种感官结合,注意不要数重或数漏,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探讨,说出自己数棱数的办法,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通过以上的论述分析,我认为在数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广大教育者教育意识的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继续探讨有关的理论,从而增强自我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牛献礼.让学习真正发生[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3-66.
[2]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75-103.
[3]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57-65.
[4]李宁.陪学生一起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3-92.
[5]石翌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1989(5):34-35.
[6]张成艳.浅谈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J].神州,2012(10):8-10.
[7]徐更生.小学生数学操作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发展[J].新课程导学,2011(3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