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感悟录》

2023-07-05杨英杰

博览群书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杨英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于此所提出的“四问”,归结起来,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其根本特质乃是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此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庄严回答: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朱亮高同志近著《解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感悟录》,从多个方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全书聚焦于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此三方面皆收敛于一个目标:以中国原理回答时代之问。这里的“中国原理”,充分彰显于同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的中国具体实际,充分内蕴于同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中国原理回答时代之问,其根本指向,其最终检验,必须落脚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其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言之,中国原理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得到科学的检验。

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专门著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希望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实现方法论的转变,即“以世界为方法”转变为“以中国为方法”。他主张要摆脱近代以来的知识束缚,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强调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思想作为一种审视世界的“方法”,进而在认识论层面实现“把中国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把欧洲也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多元的世界”,最终“在被相对化了的多元性原理之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世界图景”。当然,这里的“以中国为方法”,绝不是一种排斥世界先发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也不是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标尺”。“以中国为方法”只是观察世界、考察历史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否定和排斥其他方法。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罗德里克的《全球化的悖论》是近年来研究全球化较有影响的著作。作者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罗德里克认为,世界经济最终要在中国文化、社会、政治体系与西方价值观和上层建筑之间找到平衡。

回望百年前,清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不堪一击,被强行拖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国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国在东亚乃至世界的核心位置似乎出现了飘移动摇。从器物自卑、制度自卑,最终到文化自卑,一个领先世界数千年的文明帝国瞬间崩塌,实乃“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全球产业链重塑、地缘政治格局重整乃至意识形态重构。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尽曲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定有中国的方法,亦即中国特色。我们不再妄自菲薄,但也绝不能妄自尊大。我们有的是日益强烈的文化自信,有的是汲取世界文明、融入世界文明的胸怀。相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之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的日渐增强,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一定能够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蕴含着人口发展所带来的未富先老的重大挑战。英国科学院院士、《人口大逆转》作者古德哈特指出,现在,中国人口增长率减缓正值世界“反全球化”兴起之际,不仅是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也一同身处这一人口大“逆转”的最前沿,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未富先老”使得我国现代化迥异于西方国家现代化之初的人口背景,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首先实现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向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学者马迪厄在其名著《法国革命史》中写道:“社会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近十年前出版的引得一时洛阳纸贵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凸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基本旨向是精神文明的不斷提升。这种精神文明的核心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柯武刚等学者在其《制度经济学》中即强调,中国所走的道路,让人们去思考那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中的价值系统。

2021年去世的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著有《静悄悄的革命》《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等。英格尔哈特的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民众价值观发生了重大代际转变,即由“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型。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现在面临“前工业”变量(宗族、语言群体、种族等)、“工业”变量(工业化过程中引起阶层冲突模式的因素,如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后工业”变量(反映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基于后经济需求的价值观)交织并存的处境。所以,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我们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制度安排加以实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基本旨向是生态文明的不断提升。恩格斯在《论权威》中首次以“报复”为关键词描述了社会生产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此后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明了自然报复论的经典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60年前创作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于今读来,仍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基本旨向是政治文明的不断提升。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一系列论述印度问题的文章中,严厉地谴责了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揭穿了资产阶级文明的真面目。徐中约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英驻华公使威妥玛先生曾说:

我们……还应千方百计、未雨绸缪地防止中国建成一支舰队或组建一支军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仅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件事,就够我们忙的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答时代之问,绝不是个别国家的责任,也绝不是某一民族的义务。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亨廷顿在其名著《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美国《外交》杂志刊发的《濒临险境的亚洲世纪:美中对抗的危险》中指出,目前亚洲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和安全问题上的冲突,人们正在见证两个亚洲的出现,一个是逐渐由中国主导的“经济亚洲”的崛起;另一个是仍由美国主导的“安全亚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出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朱亮高同志的著作虽然完成于党的二十大之前,但内容完全呼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其理论创新之鲜明特点,充分反映出作者政治站位之高、理论功底之厚、思想积淀之深。由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解答时代之问》一书不失为广大党校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读者,感悟阐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乃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参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