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红色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路径探究

2023-07-04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赵光辉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红色育人

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王 涛 赵光辉

红色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功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启蒙阶段,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红色文化的滋养,用红色基因来铸魂,用红色文化来育人,厚植文化基因,传承精神根脉,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相关内容选入教材的价值意蕴

语文教材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将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传承红色文化,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植红色文化基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目前的语文课堂重知识传授,轻意识形态教育。为提高红色文化传承效果,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将红色文化传承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功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加强对生活中的红色文化的吸收,使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中,以突出学习的实效性。

(二)传承红色文化,是语文课堂回归初心的需要

教材和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目标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课标在第一学段的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第二、第三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提升。教材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将红色文化相关内容生动地“存活”于教材,加强红色文化传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语文课堂属性的本质要求。

(三)传承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直接关系到红色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和红色信念的树立,关系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认识。传承红色文化能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指引”,能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红色文化传承融入语文课程的路径探究

(一)发掘教材内涵,丰富育人素材

教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统编版语文教材通过选文与创新性体例的设计,在文化的选择上,凸显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当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梳理统编版语文教材,涉及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共34篇(不包括鲁迅和鲁迅单元以及助读的12篇),占全套教材课文的10.67%。这些作品以记叙文居多,还广泛收纳了一些小说、诗歌、议论文、说明文、回忆录、歌曲等。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领袖文章最多,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军神》《囚歌》。还有一些表现了作为一名普通将军崇高的精神品质的文章,如《小岛》《丰碑》;有描写战斗英雄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灯光》等;有描写一些基层干部的文章,如《桥》《金色的鱼钩》等。教材中还精选了表现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文章,它们和红色文化一脉相承,是红色文化的继承和补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材、对课程、对育人的独特理解,选择红色文化中的适切内容,将其融入课程和教学体系。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重视语言建构,联系生活,有机渗透,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内化相应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为培养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特色教学

红色文化题材类课文,大多是真实的、感人的经典作品,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意识,且网络上有丰富的影视资源。教师要突破教学惯例的约束,结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成长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思维特点等,进行个性化加工、重组、改造,整体设计,提前规划布局,精准发力。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将教材中红色文化知识以直观化、动态化、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前,教师让学生观看电影《毛泽东的故事》;教学《朱德的扁担》前,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朱德元帅》;等等。这样提前规划,在教学前先链接相关的影视资源,唤醒学生的相关体验,把握文章大概的内容,以便学生课上亲近文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塑造了小英雄雨来水性高超、机灵活泼、英勇顽强的形象。在小英雄雨来的身上,儿童性和英雄性融合在了一起。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抓住“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雨来的儿童形象,在品读文中的相关句子时,给学生呈现出一个活脱脱的“游泳健将”形象。其次,以“雨来又是怎样的一个小英雄”进行探究,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感受雨来沉着镇定、英勇无畏的小英雄形象。最后推荐学生看电影或动画片《小英雄雨来》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究,一个智勇双全的小英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从心底里对雨来产生敬佩。此外,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教师还要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走向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书,如推荐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小兵张嘎》等书。这样,学生在习得阅读方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色经典的魅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

(三)依托本土资源,拓展育人途径

皖西是革命老区,孕育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留存了大量的革命旧址、文物遗迹、文献资料等红色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以充实、拓展教材的内容。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无法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关联,学生难以感同身受。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教育过程从课内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访红色足迹,唱红色歌曲,诵红色歌谣,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等等。为让红色精神深植学生心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编排舞蹈、情景剧等。这样通过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配置、编排,红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获得了超值的收益。

“看、寻、读、讲、唱、写、做”是清水河学校红色文化传承的“七字诀”。“看”是指看红色电影。每年学校都会在报告厅分年级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并把优秀习作刊发在校刊上。“寻”是指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结合每年的清明节祭扫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去皖西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让红色教育植根学生心底。“读”是指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学校组织学生阅读红色读物,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外延红色文化,让红色经典伴随学生成长。“讲”是指讲红色故事、学英雄模范。“唱”是指唱经典红歌、扬红色文化。“写”是指写红色诗词、强爱国之志。“做”是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敬老院、社区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学校还紧抓时政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每年7月1日前后,组织学生听英雄后代讲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传承先人生活中的故事,这样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给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红色文化在真实生动的人物与事件中得到展现。学生也在主动参与和体验中有所收获,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思想上产生认同感。

(四)结合校园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密码,是其内在的精髓所在,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红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通过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创设红色文化的育人环境,形成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优势,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红色文化的浸润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升。如在学校的连廊墙壁、宣传橱窗等处植入红色文化,让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

摸”;在学校的连廊、教室的角落等,摆放一些经典的红色书籍,方便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开展红色文化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活动,让红色文化充溢课堂;举办红色文化征文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等。这样全方位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可以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效果最优化。

此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表现的也大多是爱国情怀、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扶危济困等荣辱观念。近年来学校把京剧纳入校本教材,开设京剧社团。学生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智斗》等经典的京剧节目中,感受到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机智和勇敢,感受到了京剧艺术中弘扬的英烈精神,获得了生命的洗礼。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具有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红色文化的内涵,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使红色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永恒,发挥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多维度价值。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