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OMO 教学模态的意义建构
2023-07-04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杨小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 杨小清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发挥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从三个维度建构“新”教学:实施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开展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促进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目前,在线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目标达成度更多依赖于教学技术、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因素(见图1)。因此,结合新课标要求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新样态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传统在线教学方式分析模型
一、现实源码:语文线上课堂传统样态的突出问题
目前,语文线上课堂与线下教学还未形成深度的融合,两者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尚不明晰。线上教学有鲜明的优势,线下教学的作用也很难被完全替代。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让混合教学模式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学习效果。
(一)认知层面:“空中课堂”与“空中楼阁”认识错位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形式从“面对面”转变为 “屏对屏”。虚拟画面没有了真实课堂的“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的“评学”与学生的“检学”无法落到实处。长此以往,理想中美妙又高效的“空中课堂”将变成“老师对牛弹琴,学生不知所云”的“空中楼阁”。
(二)形式层面:“课堂搬家”变“操作表演”痕迹明显
在这场不断进化的“迁徙”中,线上学习倒逼教师角色转变。很多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只不过是把知识从真实的课堂“搬运”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教案都可以互通,流程都可以照搬,最多用上一些技术手段来“演绎”一下,让整堂课“看上去很美”即可,而这实则是将“家常课”上成了“表演课”,很难取得实效。
(三)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支撑不够
当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互补性功能未能充分释放。具体表现:第一,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稀缺,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部分教师受到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线上教学效率不高;第三,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将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
二、要义编码: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建构
语文新课标对新形势下的语文课程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直面问题,不断在实践与反思中寻求突破,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举。
(一)OMO教学模态的创生与内涵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OMO(Online Merge Offline)是基于OTO(Online To Offline,线上转线下)、OAO(Online And Offline,线上与线下)模式发展衍生出来的。OMO模式是依托于互联网、AI、大数据等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技术向教育变革赋能的产物。它更注重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双向交织、互相导流。OMO课堂连接了教学法、信息技术与空间,打破了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为学生创设了“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
(二)OMO教学模态的基本框架
OMO教学模式主要依托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线上和线下教学,达到线上服务为线下教学推广,线上教学为线下服务导流,线上线下教学与服务互相补位、和谐共生的目的。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四个维度的语文教学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教育改革中“泛在学习”“精准化教学”的目标,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场景教学闭环。
图2 技术赋能下语文OMO 教学模态整体框架
(三)OMO教学模态的独特优势
第一,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OMO本质上是一种运用方式, 最终目的是要为师生提供便捷、易用、实用的平台以及更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第二,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不再是平行的学习场景,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重置学习时间与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平台应用与教学服务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通过新技术等关键手段分析课前、课中和课后全场景的学情数据,学生能个性化学习,教师能个性化辅导,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第三,重构教育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教学流程等流程可以实现标准化,学生可在标准化的流程下获得“私人订制”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行代码: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实践形式
(一)虚实结合,拓宽教学场域
OMO教学模态,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语文学习路径。线上虚拟课程,让更广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随手可取。线下现实课堂,让更立体、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评实现人机交互。当虚拟与现实的学习方式有机统一,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内外互联,实现资源互补
依托优质与高效的学习平台,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线上、线下的散点状知识进行融通、勾连、交叉,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巩固的网状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例如,线下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抽象概念(如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金华双龙洞的地貌等)。线上课程可以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翻转课堂,利用平台上的优质资源与现实世界勾连,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直观的实物、言语知识。
(三)统筹兼顾,践行因材施教
线上教学系统的智能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录学生学习的相关数据,形成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学习闭环,生成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档案。“一人一空间”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语文的教学活动内容,还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教评一体,聚焦素养提升
新课标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基于核心概念进行进阶设计。OMO教学模态明确了从教学、学习、训练、检测、评价五个维度出发,深化指向生活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建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着重在评价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设计解码: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实施策略
OMO教学模态基于多场景融合、全流程打通的实施理念,拥有以数据为优势、以体验为核心的有利特征,将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一)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目标定位
1.课标导行:基于“双减”背景聚焦素养目标
语文新课标按照核心素养从四个方面构建了课程总目标,使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实现了有机融合。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构建阶段目标,以学科知识与品德修养的双线并行为基础,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
2.个性指导: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学习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承载的教学功能不同,需要教师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开发实施教学目标的途径。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具体的知识目标入手,抽取核心概念,体现素养立意。
3.智能评价:基于关键能力厘定进阶目标
本着围绕目标、评价先行的设计思想,OMO教学模态中的课堂设计强调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用核心概念引领,按照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顺序进行设计。围绕驱动性学习任务开展学生活动要具有层次性,逐层递进指向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层级(见表1)。
表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表现框架简表
(二)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应用场景
1.“教研三部曲”:奏响协同乐章
在教研方面,OMO教研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衔接,把优秀的师资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绑定互联、高效赋能。通过跨时空教研、跨区域教研、跨学段教研等方式,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都可以进行OMO教研,链接知识“断点”,突破学科“难点”,重置全新“赛点”。
2.“教学二重奏”:唱响融合旋律
在探索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为了给学生提供高品质、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我们可以依托智慧课堂,积极开展OMO教学实践,探索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形式。以线上课堂教学、线上答疑辅导、线上作业评阅等为辅助,满足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3.“管理一站式”:翻开智慧篇章
OMO教学模态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环境配置。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我们要坚持科学原则,打造OMO教学模态下特有的管理模式,将录播课、在线答疑、在线作业批改等,作为线下课程的增值服务和有效补充,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赢得师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三)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推进建议
为深入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尝试和实践OMO教学模式,以技术赋能的方式继续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精准的智慧课堂,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品质、全场景、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1.精细备课“导航仪”,为语文教师赋能
在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讲究实效,确保备深教材、备实技术、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备准学法、备活过程、备全自己。
2.精彩课堂“光合圈”,为发展学生赋能
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OMO模态的课程推进需要学生分段强化适应能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精准平台“能量场”,为智慧校园赋能
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的实施落地需要多方合力,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共同开发兼具互联性和易用性的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以开放的思维方式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创设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技术赋能下语文OMO教学模态致力于融合建立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一条立体的教育通路。教师要结合“双师课堂”的场景化教学,将OMO模式的优势最大化;推进“教、学、评一体化”,重构“融合式”学习场景;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造线上线下无界限的“语文全品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