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精彩“不缺位”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写话“我最喜爱的玩具”为例
2023-07-04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唐珊珊
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 唐珊珊
一、案例背景
写话是学生言语表达运用的初阶形式,是为学生顺利进行习作表达而奠基的。因此,它的基础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常常在写话教学的课堂上看到学生侃侃而谈,表达能力惊人,甚至妙语连珠。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反思学生的表现,却感到茫然:课前与课后学生的表现有差异吗?教师教了吗?学生学了吗?如果没有,那教师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如何学呢?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也应该立足语文实践。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写话“我最喜爱的玩具”为例,展开实践研究,探寻问题的破解之道。
二、案例描述
(一)课堂观察,“精彩”缺位
“我最喜爱的玩具”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次写话练习,因此,它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开启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的不二课例。在第一次备课组试上时,教师布置学生提前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画下来,同时在旁边写上关于玩具的介绍。课堂上,学生热情非常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画作”,进行分享。教师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画”到“说”再到“写”的教学步骤,积极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到小组推荐进行全班分享,甚至还调动学生开展了“生生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很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有条理,逻辑合理,思路清晰,有许多妙语佳句,还出现了这样的“金句”:“我很喜欢乐高跑车,因为它是红色的,代表了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这节课的效率也非常高,学生不仅“说得尽兴”,还在教师的指导下,落实到了笔头,在方格本上完成了写话。
课堂效果到底如何?我们需要结合成果反馈,做进一步观察。将学生的课前“画作”搜集过来,同时将学生完成在方格本上的写话作品拿过来,大致一对照,我们惊讶地发现,学生配在画作上的文字和在方格本上的文字如出一辙,基本就是原文照搬。因此,我们将整个班级学生的两份作品都收了上来,作为样本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让所有的教师都惊讶:课前和课后的作品都高度一致!我们不得不追问:“如果当场换一个玩具,让学生说,他们的表达还会是这样的妙语连珠吗?”我们不禁为这样的“精彩”心虚不已,因为这样的“精彩”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虚无缥缈。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我们再次回到课堂中,一步步反推时,我们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学习”缺位!首先,“画”和“文字介绍”都是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的。结合课堂上的交流及课后的采访,我们发现,画作的作者并不是或者不只是学生自己。其次,“说”的环节,实际上是学生在“读”事先准备好的文字介绍,即使是“生生评价”的环节也只是互相欣赏而已,并不会对已经成型的作品有太大的影响,毕竟每个学生喜爱的玩具不同,而且誊抄一遍比再修改重写一遍容易得多。实际上,教师已经在课前把本该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前移”,交给了父母。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堂“学习”缺位的写话课。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必须让“学习”回归课堂,为“精彩”补位。
(二)回归课堂,“精彩”补位
回归起点,首先要明确写话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课标中对其的表述为“对写话有兴趣”,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与交流。而本次写话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再写下来。当然,真正有效的目标需要立足学情。因此,两个关键点很重要:一个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即学生的已有基础;另一个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即通过学习后,学生可以提升的地方。立足这三个维度,我们重新确定了“学习目标”(见表1)。
表1 学习目标
目标确定后,教学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
首先是“画”,依然让学生在家中完成。课堂上,我们不再对学生的画作水平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用这样的一个话题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观察顺序,为下面的“说样子”做好准备。
其次是“说”,课前,我们不再要求学生给图画配文字,而是回归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将目标达成还给课堂。比如这个片段: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话筒,谁想用话筒给大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玩具?
生:我最喜爱的玩具是皮卡丘,它的颜色是黄色,它的脑袋圆圆的,它的尾巴长长的,它的身体小小的。
师:你介绍完,老师就知道了皮卡丘的样子(相机板书:样子),这么可爱的皮卡丘一定很好玩儿吧?
生:它生气和战斗的时候就会放电,它开心的时候还会发出叫声。
师:玩具跟电视里的皮卡丘一样厉害呢,真是太好玩儿了!(板书:好玩)谁还想来介绍介绍?
就这样,教师让学生拿起话筒,富有仪式感地介绍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这样独特的“话语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说出自己的喜欢”变成了一次真正的快乐分享。同时,教师与学生在他们自己搭建的语境中对话,教师一步步激发学生继续说下去的兴趣,而学生也不再只是“说样子”,还会“说作用”“说玩法”……在游戏情境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慢慢达成“乐于说出自己的喜欢”这一目标。
而“说”是阶梯,最终目标是“写”。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说得好却写不出来。这时,教师需要搭建支架:
师:刚刚同学们在介绍自己的玩具的时候,老师把它录下来了,睁大眼睛看,老师变个魔法。
随着学生录音的播放,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字:我最喜爱的玩具是皮卡丘,它的颜色是黄色,它的脑袋圆圆的,它的尾巴长长的,它的身体小小的。它生气和战斗的时候就会放电,它开心的时候还会发出叫声。
师:瞧,孩子们,神奇吗?把你说的变成文字,就把“说话”变成了“写话”。
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同步语音输入软件,将学生口述的内容转换成文字,第一时间呈现在屏幕上。这样的设计,其实是用技术手段嫁接起了由“说”到“写”的桥梁,降低了表达难度。当一个个光标变成文字的时候,学生会感到特别惊喜,原来写出来也很简单,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做了个对比。
师:老师继续变魔法。……它身体小小的,穿着一件黄色的外套。它长着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读一读,感受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
就这样,教师在学生自己搭建的语言情境中,借助学生已有的语感,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最终,学生会自然生成对“规范性”表达的直观认知:表达不需要像回答问题一样“严谨”,不是语言的僵硬拼凑,而应该是连贯、简洁的自然输出,最终达到“将自己的喜欢说清楚,甚至写清楚”的目标。
三、案例反思
(一)家长“不越位”
孩子的作业就是家长的作业,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形成的学习“怪圈”。家庭教育俨然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插足”学校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恰恰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种界限不明带来的弊端。家长“不越位”,让学习回归学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学生的视角,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知道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分析出学生的学习重难点,摸索出学生可能的生长点,真正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提出,语言运用能力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此案例中,一个“放”,放弃了课前的画配文,放弃了看似精彩的呈现,却实现了思维的转变,那就是立足学生立场。这一转变,获得了真正了解学生写话基础的机会,获得了让学生真正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写话”的机会,也获得了培养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真正实现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机会。
(二)学生“不缺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场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新课标提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因此,自主表达、合作交流、探究提升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经历。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表述为“对写话有兴趣”,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与交流。此案例中,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语言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行表达,再进行交流碰撞,不断亲近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密码,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得以被看见,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教师“勤补位”
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能在具体语言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当你需要时,我在你身边”。教师只有自觉建立“儿童习作”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真正“活”起来。此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嫁接由“说”到“写”的桥梁,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并立足学生自己创设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聚焦学生的一个个难点,找准时机“勤补位”,真正发挥了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写话服务,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助力。
新课标提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立足学生立场,以学生视角审视学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找准“点”,摆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