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课堂 趣味教学
——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

2023-07-04江苏省南京市新林小学李梦雅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赵州桥说明文文本

江苏省南京市新林小学 李梦雅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中运用极为广泛。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关注最多的就是说明方法和说明内容。“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导致文章被分解成一个个死板机械的知识点,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需要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需要说明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趣味化,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课前预习

(一)指导朗读,初悟文本

说明文相较其他文本,内容有些许生涩枯燥。学生在预习时多半停留在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的层面上,因而从一开始就比学习故事性强的文本失去了不少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课前预习的契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知。声情并茂的朗读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认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为文章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师:明天我们将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说明文,你对读这个课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呼风唤雨”,听上去很霸气,需要读得有威严。

生2:读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掌握了世间万物,要霸气一些。

师:非常好,声音要洪亮,有威信。谁来试一试?

......

师: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读每一段或者每一句时,可以怎么读,加入自己的理解。

生1:读第3自然段,我读出了惊叹。

生2:读第4自然段,我特别好奇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和发现。

生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感觉自己也想搞发明创造了。

......

(二)问题引领,激发求知

学生对某篇文章感兴趣,始于他的好奇心。好奇心从何而来?源于心中有疑。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时通过问题来进行引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师:明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花钟”,看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老师,花是花,钟是钟,“花钟”是什么东西?

生2:我觉得“花钟”应该跟我们平时用的时钟差不多吧,可以判断时间。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学贵有疑”。老师把大家的问题都整理在黑板上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呢?

生:需要读课文,可以从文中找答案。

师:真棒!万一有的问题在文中找不出答案怎么办?

生:那就提前搜集资料。

师:你知道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

生:可以上网搜索,可以查阅书籍。

师:太棒了!那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就运用你们所说的这些方法去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吧!

在预习阶段,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度,同时让他们养成了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的好习惯,让他们了解了预习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课堂教学

如果说课前预习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那课堂教学过程一定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说明文教学的趣味化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使说明文教学更具有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导入方式的多样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心性不定,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前5~10分钟是他们有意注意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这几分钟的时间,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激发出来,从而提升课堂实效。

1.猜谜导入

师:小家伙穿黄袍花,丛中把房造,飞到西来飞到东,人人夸他爱劳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蜜蜂。

师:说说你对蜜蜂的了解。

生1:蜜蜂喜欢采蜜。

生2:蜜蜂会蜇人。

师:你们知道蜜蜂除了会辛勤地采蜜,它还有辨认方向的本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蜜蜂》。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旺盛,如果课上给学生出示一个有趣的谜语,他们会饶有兴趣地猜想,无论猜出与否都会对答案印象深刻。教师通过猜谜语建立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既给这堂课开了个好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2.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靠什么掌握时间?

生:时钟。

师:是的。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也发明了一种钟,叫“花钟”。他利用花朵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开放、闭合的特点,把开花时间表示在一个钟面型的花坛上。这些花不仅鲜艳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判断时间。

生:这么神奇啊!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花钟》。

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师如果在课堂起始阶段先让学生听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更容易让学生与说明文文本产生共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脱离专注于乏味文本的传统教室,更加立体灵活地去感受、去体验知识,融入现代化的课堂。

例如,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在讲授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时,学生不大容易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文字性的三次实验转变为动画短片形式。通过视觉影响,三次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学生能很快记住这三次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实验步骤。因为脑海中有形象的画面,所以学生说起来会更容易、更具体。

再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文章通过描写赵州桥上雕刻的龙来突出赵州桥美观的特点,语言文字的美还不足以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有感官的享受,体会到它的美观。

(三)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出具备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导的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理解教材内容,达成学习目标。在说明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式教学,可以使枯燥的文本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由于涉及内容年代久远,与学生距离感较强,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呢?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今天你是一位小导游,你将带领游客们参观赵州桥,你会如何介绍它呢?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请学生上台表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帽子、背心、导游旗等道具进行装扮。这样,学生就必须将赵州桥的相关信息内化于心,用丰富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整个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这样的角色体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工具性特点,也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四)化被动为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例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在学到第4自然段“20世纪的各项发现与发明”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个任务:思考20世纪还有哪些重要的发现与发明,选择其中的一两项进行介绍展示。学生就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和平台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挑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项进行深入研究。如有的学生写了一篇科普小短文,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科学小名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归纳、整理、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第3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总结出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如有的小组以表格形式列举出名称、活动方式、特点三方面的内容,在对比中使大家对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一目了然;有的小组则以画图的形式将活动特点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其他同学理解。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积极动脑,与他人配合,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五)关注情感因素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小学生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明白更多的道理,可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下情感教育的种子。选入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并不像中学教材里的说明文那样生涩难懂,所以教师需要发掘说明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之旅。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建造技术,让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来之不易;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各国的桥梁,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的崇敬之心、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

再如,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短短的一句话,短短的“反复研究”四个字,背后却是无数科学家艰辛的付出。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推断:科学家在实验中会遭遇哪些困难?他们将如何克服?并提问学生:生活中,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将在学习说明文时了解到每一项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习到科学家严谨治学、坚持不懈的求索精神。

三、课后拓展延伸

(一)知识的拓展迁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作技巧等内容做出细致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说明文的观察特点和阅读技巧。学生在日后学习新的说明文时,便能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说明文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读。学生在体验到阅读的成功感后,学习说明文的热情自然会更加高涨。另外,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社会实践,将已习得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观察、实验探究、数据记录等,开发利用文本中所涉及的各项内容。

(二)将知识融入生活

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将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成因、特征等解释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指出它对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指导性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完一篇说明文后,可以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和工具性作用,让知识融入生活。例如,学完《赵州桥》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其写法,为自己身边的桥梁写一写说明书;学完《夜间飞行的秘密》,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与思考,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了学习说明文的用处,就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从而将语文与生活这个大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说明文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必须努力改变学生面对说明文时感到枯燥乏味的现状,在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后深入发掘说明文教学的趣味化方法,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赵州桥说明文文本
说明文阅读专练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