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抑郁水平的关系研究

2023-07-04石洁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大学生

摘  要: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 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抑郁水平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120-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基金项目“心理档案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188)。

作者简介:石洁(1981—),女,硕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学、管理学。

依恋是指婴儿时期与父母在行为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表征。Bartholomew提出了四种成人依恋的“原型”(Proto-type):安全型(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倾注型(自我模型消极,他人模型积极)、轻视型(自我模型积极,他人模型消极)和害怕型(自我和他人模型都消极),后三种均为非安全型依恋类型。成人依恋的内部活动模型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1]。关于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3]。

社会支持是个人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的一种行为和信息, 直接反映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4]。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以往研究证实抑郁、焦虑等均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5]。还有研究表明依恋对社会支持的形成、维系和利用等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6]。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所知觉的情感性和工具性社会支持,而安全型依恋能知觉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7]。在青少年群体中,安全依恋者相比不安全依恋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领悟性社会支持,焦虑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均表现出低水平的总体社会支持[8]。

综上可以看出,个体的依恋关系和社会支持均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涉及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并且依恋类型对社会支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大学生生理健康状态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这三者的单独研究,或两个变量之间的相關性研究都是比较热门的方向,比较多见的是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对社会焦虑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9-10]、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11-14]。

从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过往研究的样本量均不算太大,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关系、心理健康状态三个变量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中,抑郁水平是备受关注与重视的指标,而抑郁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实际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从相关理论研究来看,抑郁状态与个体的依恋关系及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希望能从实证的角度去分析大学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及抑郁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南京市某高校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并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共回收有效数据共3594人,其中女生1492人,男生2102人。

(二)研究工具

1. 成人依恋自评量表(AAS)。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即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总量表共18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计“1~5分”,其中有7题为反向计分。依恋类型的分类标准为:亲近和依赖两分量表均分>3,且焦虑分量表均分<3,为安全型;亲近和依赖两分量表均分>3,且焦虑分量表均分>3,为先占型;亲近和依赖两分量表均分<3,且焦虑分量表均分>3,为恐惧型;亲近和依赖两分量表均分<3,且焦虑分量表均分<3,为拒绝型; 成人依恋自评量表中亲近、焦虑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7以上依赖分量为0.6202[15]。

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由12个项目组成,采用7级评分(“极不同意”到“极同意”)。此量表具有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根据评分标准,将被试领悟的社会支持程度分为三类:低支持(1~36分);中支持(37~60分);高支持(61~84分)。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1[16]。

3. 自评抑郁量表(SDS)。该量表包括对抑郁状态进行描述的20个条目,对应选项为4个频度选项:“没有或很少时间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存在10个反向计分。总分相加得到总粗分(X),再乘以1.25取整得到标准分(Y)。SDS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17]。

(三)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e 3.1录入,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卡方检验;以p<0.05为检验标准。

二、 研究结果

(一)总体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

按照评分标准,将收集的成人依恋量表(AAS)的得分分为安全型、先占型、恐惧型和拒绝型四类。通过分析发现,依恋类型的总体分布见表1。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中的安全型和先占型依恋类型的占比较高,恐惧型和拒绝型占比较低;其中女生群体中的依恋类型在恐惧型和拒绝型的占比要高于男生群体,在安全型和先占型上的占比要低于男生群体。

(二)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按照评分标准,将收集的社会支持的得分分为高支持、中支持和低支持三类。通过分析发现,依恋类型存在支持类型上存在差异(X2=206.774,p=0.000),见图2。进一步比较发现,高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性依恋类型(均p<0.05);虽然高支持群体的安全型依恋占比最高,但是与中社会支持和低社会支持的安全型依恋占比差异没有显著性(均p>0.05);此外,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的占比显著高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先占型依恋的占比显著低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

(三)依恋类型与抑郁的关系

按照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将被试的抑郁状态分为无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种水平。通过分析发现,依恋类型与抑郁水平存在相关性(X2=423.377,p=0.000),见表3。进一步比较发现,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其先占型依恋占比显著高于恐惧型依恋(p<0.05),而恐惧型依恋的占比显著高于拒绝型(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均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均顯著高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

三、讨论

(一)大学生群体整体依恋情况

本次测量的大学生群体中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依恋占比48.2%;先占型依恋占比38.9%,恐惧型依恋占比8.8%,拒绝型依恋占比4.0%。可以看出安全性的依恋类型占大学生群体的大多数,先占型依恋的占比也比较大,说明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希望同其他人有更紧密的情感联结,但又担心对方不愿意和自己接近,或认为对方不会像自己关爱他们一样关爱自己。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安全型依恋的占比偏低,而先占型依恋的占比偏高[10,18]。这可能与“0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及早期该群体与父母关系建立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大学生特定的阶段性心理状态对测试结果中先占型依恋类型偏高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对新环境、新变化的适应阶段,往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在开启新的人际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孤独、不安,以及矛盾、焦虑。

(二)社会支持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高社会支持群体的安全型依恋占比显著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这是因为安全型依恋的人群对自己有自信,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自信。他们能很自然地发展亲密关系,能够坦然地面对困境,而不会觉得自己会不值得被爱。因此,他们能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也更加善于利用社会支持。低社会支持的人群的恐惧型依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社会支持,而先占型依恋相互高于其他两种社会支持。从依恋理论来看,恐惧型依恋人群他们对于亲密关系是高焦虑的,并且有高回避的行为,他们处于“想要靠近”和“想要远离”这两种状态之间,因此也成为矛盾型依恋。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能很好地感受到社会支持,也不能很好地获得或利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先占型依恋类型又称焦虑型依恋,这种类型的个体体验到自己没有多大价值,但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是愿意寻求外界的帮助,因此得到的社会支持不一定是低水平的。这个研究结论与类似研究一致[19]。

(三)抑郁水平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重度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状与依恋自我评定的不安全性有关,即抑郁程度较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较高。因此无抑郁的人群中安全型依恋占比多于其他三种非安全型依恋,而重度抑郁者中安全型依恋较其他三种非安全型依恋少。另外,有轻、中度抑郁的人群中先占型依恋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赖,但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均显著高于拒绝型依恋;重度抑郁者先占型显著低于安全型依恋,但是显著高于恐惧型依恋。这说明抑郁人群个体是对于自己有消极的评价,但是对于他人的能力大多是肯定的,因此先占型占比较其他依恋类型是比较高。重度抑郁者因为抑郁的程度较高及个人价值感较高,也比较多的存于矛盾状态,所以恐惧型依恋的占比也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同归,李嘉,秦和平,等. 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40-743+748.

[2] Bifulco A,Moran M,Ball C,et al.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Its relationship to clinical depression[J]. Social Psychiatry& Psychiatric Epidemiol,2002,37(02):50-59.

[3] 吴薇莉,刘协和. 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2006,32(05):18-23.

[4] Cohen S,Wills A. Stress 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6,98(02):310-357.

[5] 阳德华. 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05):352-353.

[6] 严标宾,郑雪,邱林.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应用心理学,2003,9(04):22-28.

[7] Moreira J,Silva M,Moleiro C,et al.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an off-shoot of attachment sty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3,34(03):485-501.

[8] Blain D,Thompson J,Whiffen V. 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other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1993,8(02):226-241.

[9] 刘小珍,史梦华,肖彦,等. 大学生依恋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05):692-697.

[10] 石英华,魏萍.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3-4):316-319.

[11] 张雯,齐光辉,郑日昌. 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02):81-82+87.

[12] 欧阳丹.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青年研究,2003(03):29-33+38.

[13] 邓伟,马叶,李得春.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8):1222-1224.

[14] 吴薇莉,张伟,刘协和. 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 四川大学学报,2004,35(04): 536-538.

[15] 姜乾金. 領悟社会支持量表[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43.

[1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204.

[17] 倪珊珊,李成齐. 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9):159-160.

[18] 戴妍. 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8):77-81.

[19] David F,Michelle Y,Sarah H, et al. Mood dependency of self-rated attachment style[J].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2002,26(01):57-71.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