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级文化的有机融合途径
2023-07-04马越
马越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学校文化和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昂扬学生斗志、培养集体凝聚力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发展国家人才培养事业的关键环节。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之下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1],融入班级文化创设之中,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之中,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守,使得班级文化建设有据可依,使得学校思政教育有路可循,为构建全面育人环境织就网状空间,进而形成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出发点”、以学校德育建设为“中转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油站”、逐渐向立德树人“终点站”挺进的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目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班级共同理想建设的准绳
班级共同理想是聚合团队力量、体现集体信仰的无形财富,是精神层面的隐性表现形式,代表着一个班级的文化内涵和师生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集体风貌,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核和引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级的具体要求作为班级共同理想建设的准绳,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集体观,有利于生发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磨良好的班级风尚,对于创建代表先进文化的班级和强化集体精神都有着无形的浸润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班级共同理想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意识形态,对于班级文化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既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能够引导班队建设积极向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班级核心文化建设的纲要
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规范有力的纲要,需要一个能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法度,才能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向阳而生,才能引领全体学生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规范,其庞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对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全方位道德要求,体现出厚重的指导性和向导性,正好有力地填补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指挥位空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观全面渗透其中,并逐渐将其内化为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基本遵循,对创建先进的群体文化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磁场”,牢牢地将学生的思想、行为集中在一个圆心,并以不同长度为半径向班级活动各个方向发散,指导和约束着集体行为,在熏染和引领班级文化形成方面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滋润班级管理力量生长的养分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这就为学校德育建设提供了稳定器,也给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助推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之中,让其成为滋润班主任和班级管理力量生长的营养液和有机原料,对于更好地实施教育引导、创建和谐班级都是非常必要的。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舵手的引领,作为班主任和班级管理人员,要熟悉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精神内涵,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之中,对于统一学生思想、生发集体意识和构建良好的育人空间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级文化的有機融合途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质建设之中,营造具有熏染性的文化氛围
物质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外在物化形式,通过对教室墙面、走廊等进行针对性的文化粉饰,能为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拓展阵地,具有“以物润文”的功能,既能给班级文化打造名片效应,又能让抽象的文化通过具象的物质呈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通过艺术图像张贴在显眼位置,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挖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与班级文化的核心有机关联,创设具有熏染性的文化空间,就能给学生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内容就会内化于学生头脑,外化于学生行动,沉淀成独特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可以在平时组织班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开展竞赛活动时,可以号召学生制作以“公正”为主题的标识物;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以“诚信”为主题的艺术形象,等等。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以身示范、知行合一。
具体说来:(1)班级墙壁、黑板等文化阵地的布置。班级文化环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空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宣传标语、名人名言,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还可以张贴一些反映班级建设的图片、绘画、作品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2)班队活动的开展。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红色基地、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发展历程的艰辛与辉煌,感受祖国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此外,还可以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之中,营造具有倡导性的文化氛围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证班级秩序和规范学生行为的“压舱石”,更是推动班级文化建设落地生根的“催化剂”。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轮廓时,一定要将制度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依据《中小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制定符合班级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班级公约和班级生活规范等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文化调适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汇其中,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适用性,尤其是要深入发掘“诚信”“友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使其有机地渗透到制度条款中,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信条,让各项制度真正发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为创设先进的班级文化保驾护航。
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可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入规章制度之中。比如,可以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班级公约中,同时,对于不遵守班规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扣班级考核分、写保证书等。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建设之中,营造具有引领性的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根系和灵魂,对学生具有价值引领和人格矫正的作用。精神文化一般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风貌、班风建设、班级团结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反映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想的隐性文化。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其中,既能从高度上提升班级文化的品质,又能多元地构建精神家园,使班级文化具有主干和依附,对温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班风”“班训”的建立,班主任可以通过民主征集、公正评比、自由选择的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无疑具有耳濡目染的意义,而且,这对加快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都具有典型的引导作用,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甚至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另一个侧面带动班级德育建设走向深入。
在开展精神建设时,可以利用一些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或重大事件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教育电影、组织学生参加主题征文比赛、举办班级合唱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例如,组织“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此外,还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环境之中,将学校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相融合,创造具有熏染性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并将其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校进行绿化建设时,可以在校园内种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树木,创造出具有熏染性的校园环境。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为培育之中,营造具有榜样性的文化氛围
《论语·子路》篇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行为影响在德育中的显赫作用。因此,作为班主任和班级管理成员,首先自身修为要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将其通过自身的言行折射到日常和学生的互动之中,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引导,树立“活动”榜样,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和效仿,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行为培育目的。同时,应当建立班级文化管理奖评机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对能够遵守集体公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向好发展的“班级好人”“班级好事”进行表扬奖励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好典型人、事的表率作用,建立具有榜样性的带动机制,让班级文化建设的“血液”永葆活力,始终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班级中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要注重营造榜样性的班级文化氛围。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题材影片、观看《开学第一课》《感动中国》等节目,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等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学习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教学中挖掘典型人物或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学雷锋,做好事”主题班队会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等书,并将身边的好人好事记录下来。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好人好事记录下来,并在班级中展示交流。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注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无非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答卷,但班级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班级文化创设中,是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失效的,而且对于引导职业学校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形成健康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和发展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參考文献:
[1]金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甘肃教育,2021(5):32-33.
[2]张祥兰.班级文化场域建构:价值选择与关系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6):51-54.
[3]史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精神文化[J].中学教育,2017(4):116.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