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策略
2023-07-04张燕
张燕
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有重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与实施,中职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完善语文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转变以往的教学手段与观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策略。
一、国学经典相关概述
国学最早起源于先秦经典文化和诸子百家学说,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文化内容,经过后人的整合与归纳,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其实,国学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经过后期的发展与应用,逐渐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国学经典主要指具有典范性、代表性、权威性的著作,比如,影响后人的《论语》《诗经》《史记》等,这些都被称为国学经典[1]。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收获知识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学识,有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竞争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其次,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内涵与素养。国学经典包含各时期、各朝代的诗词歌赋,学生通过对作者思想的感触与体验,不仅能积累文学知识,还能提升文学修养,借鉴作者写作手法与技巧,逐渐提升写作水平与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国学经典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深受国学经典内容的熏陶与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品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最终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歌赋,语言优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的情感更加细腻,从而用心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首先,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其次,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学生在实现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可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最后,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国学經典教育能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与吸收其中的教育价值,从而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2]。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现状
(一)学生不重视
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很多中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忽视其重要性,进而在学习中会表现出被动与不积极,阻碍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学经典中的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当学生无法解读与理解其中的内涵时,又何谈教学效果。如“十字箴言”,单从字面来看,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其中的内涵,因此需要将其进行转化,让其成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转化过程要注重生动化和主题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视程度,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形式单一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学经典内容时,经常忽视国学经典的意义与内涵,而是采取传统教学形式,一字一句地翻译国学经典内容,按部就班地阐述大概内容,使学生认为国学经典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并且也无法凸显出国学经典的个性和特点,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乏味,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教师入职门槛相对较低,其考核内容与标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方面,忽视理论以及文学知识素养的考核,但随着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学经典内容,还要充分了解与掌握语文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国学经典内容,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高效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理念与思想相对落后,自身文化底蕴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吃力,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策略
(一)设置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展开多元教学活动
通过对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分析可知,每册语文教材都会用一到两个单元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收录了诗词、古文等,但是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几篇国学经典,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就要适当补充国学经典篇目和内容,发挥国学经典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年段编订国学经典教材,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诗词、古文、小说等,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将《关雎》《蒹葭》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同时,将国学经典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3]。例如,教师利用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展开国学经典熏陶,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彩片段并进行整合与归纳,最终形成经典校本视频,然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播放,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二)明确国学经典教育目标,凸显教学计划性和目的性
现阶段,国学经典学习浪潮逐渐兴起,教育界将国学经典作为主导方向,助推不同教育机构国学课程的设置。在此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理解与认识国学经典。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国学经典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还要适当拓展与延伸,利用课外时间强化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中要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方案,按照一定的目标与方向,开展具体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国学修养,通过自主学习与提升,获取更多国学经典知识,加强国学经典阅读,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在教学中发挥与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方案。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教师要走近学生,全方位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的适配性,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加强对国学经典知识的讲解与描述。
例如,在《论语》《弟子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与评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形成持久性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与此同时,教师会采取理解、阅读、背诵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当学生在接触某一篇国学经典时,往往比较难理解,不知从何处入手,此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去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三)巧妙渗透国学经典,创造国学经典诵读环境
中职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展与迁移。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三个板块:预习、学习、学会。在预习这个环节,针对文章体裁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国学经典教育。例如,在预习《论语》时,教师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相关资料和知识,系统了解孔子的思想。在学习诗词内容时,学生可以结合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同向类比和区分。又如,在《诗经》的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诗经》中出现的诸多诗句,然后将《诗经》的创作背景与成就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光辉。国学经典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转变传统机械背诵的学习方式,注重国学经典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有效渗透。
另外,环境对教学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例如,学校定期开展国学经典诗词背诵比赛,在语文自习课上播放学生熟悉的国学经典片段。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诗文诵读的指导。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生诵读,通过把握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逐渐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国学经典内容。例如,在诵读《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播放诵读背景音乐,吸引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中,进而展开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集体诵读氛围中感受与掌握国学经典内容[4]。
(四)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加深国学经典理解
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个体。教师在给学生丰富的情感滋养时,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受,促使学生瞬间爆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作为学生情感升华与体验的催化剂,为学生指明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将文本中的思想、见解、故事以及语言等,带着浓厚的情感去传达、宣泄,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识,进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在文本学习中,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评价,全身心融入文本画面中,认真体会国学经典的意蕴。另外,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国学经典不仅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还是智慧的结晶,带着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情感经历与独特性格,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融入作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认真体会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五)纵观国学经典内容,实现文化梳理
国学经典中文学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如《诗经》中的《氓》从侧面反映出古时的婚恋习俗;《鸿门宴》中饮酒时座位排次情况,彰显古代的礼仪与规范。每种习俗的背后,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这些文化进行梳理,会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学习国学经典,可以通过“读、说、评、观、演、编”等多种方式来解读与诠释。“读”就是让学生用心朗读经典,针对其中经典语段和对白,投入自己的情感,实现自身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说”主要指通过读书交流会、经典分享等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话术描述经典内容,并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思维的拓展。“评”就是评价经典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观”就是将经典搬上荧幕,让学生观看与欣赏。“演”就是对经典内容的表演,体会人物角色装扮。“編”就是做到续写和扩写,感受经典中的美。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同时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应通过教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创新教学内容与理念,注重教学活动与方式的开展,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作用,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祥祯.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J].现代职业教育,2022(8):61-63.
[2]申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策略分析[J].职业,2022(15):78-80.
[3]陈文.关于国学经典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人文之友,2020(2):273.
[4]亢笑.国学经典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4):46.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工商行政管理学校)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