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职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3-07-04王燕
王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良好的数学素养,是人们高效完成工作、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数学素养,也是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重要标准。目前,在中职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开展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下中职数学教师的重要探究课题。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对中職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创新路径展开全面的分析、讨论。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不足
现在,中职数学课堂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普遍存在,这不仅制约着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理解程度,还严重制约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和提升。明确中职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针对性的发展探索,是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忽视学生主体,以知识灌输为主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依旧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和学生的科学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导致学生难以对知识点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也难以获得迁移运用、综合运用的能力。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也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剧了学生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可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教师如何费心尽力地灌输,学生的学习也收效甚微。
(二)忽视能力培养,以“题海战术”为主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依旧习惯“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作业压力,也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学生可能获得理想的应试成绩,却无法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也缺乏完成练习活动的能力。这导致学生不认真参与作业活动,也导致学生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无法有效地巩固知识,也无法培养核心素养。
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常规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展开教学方案的全新设计,才能够实现核心素养在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落地。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教学结果。核心素养被提出后逐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难以较快地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然而,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决定着课堂活动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走在科学教育的最前沿,及时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情况,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首先,教师要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学习、理解《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具体内容;阅读思考著名专家、教育学者在“核心素养和中职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论文著作,明确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还可以进行实践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如此,教师才能够意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也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进而规划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下,教师才能真正转变教育理念,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也需要做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给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使其有效把握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和基本培养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核心素养的落地情况融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体系当中。这样,在主客观环境的共同引导下,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才能够快速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尊重学生主体,改变师生互动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共识。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知识内容的全面认知活动,是素质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样,学生才能摆脱被动、局限的接受模式,实现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难以有效落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认知体验,也就无法实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生成和提升。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互动关系。
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借助微课展开预习活动,并规定具体的作业任务和笔记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初步了解知识点的相关情况,为课堂上有效互动奠定认知基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并围绕其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展开问题引导。部分学生对不等式的乘法法则理解存在误区,不能够区分“不等式两边同乘(同除)同一个正数和负数的不同情况下,不等号方向改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个问题的交流分析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集体交流时间,避免过早过快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才会实现纵横方向的发展延伸,也才能实现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事实也证明,有的学生能够联想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进而针对同乘(同除)一个正数和或者负数的不同情况展开全过程的推理演绎探究。这样,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知识点,并有效提升学习信心。之后,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也要避免“一言堂”的行为,让学生根据学习经验自主提炼归纳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除此之外,在课堂练习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练习机会,避免出现过度干预的行为。在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不等式性质应用情况的问题解答中,有的学生刚开始速度相对较慢,但是随着练习的深入,这些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运用日渐灵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总结学生的掌握效果,并为下一步的教学互动提供参考依据。如此,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基本落实,也才能为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
又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归纳函数的概念等知识点。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尝试讲解章节内容,并就其中的疑难困惑之处展开交流分析。这样,学生亲身经历用几何的语言描述函数概念的获得过程,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发展变化,对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注重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尚未培养起来,这将严重制约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就难以发现数学的本质和内涵。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就决定了数学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活动情境可以将抽象、概括的知识点形象化和具体化,进而丰富学生的直观感性经验,为理性理解创造条件。此外,情境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相关认知经验,为思维的发散创新提供可能。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比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不同条件下函数的图象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以及具体特征。在偶函数的图象观察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偶函数和坐标中的斜轴对称。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学生想到,偶函数是轴对称图形。也有的学生想到,在没有确定定义域的前提下,并不能确定函数就是偶函数。可见,在图象的情境引导下,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知识点,从而实现创造性成长。同样,在解决“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其他图形结合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形象、具体的图象来帮助学生认知理解和思维创新。
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也可以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并对基本特征产生初步的感性经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某饮料价格变动会导致每天销售数量的变化,最终引起销售利润的变化。学生根据生活情境中给出的具体条件,能够明确其中的数量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也能够意识到最终的销售利润需要为正数。这样,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引导下,不仅可以列出具体的代数式,还为深入地探究知识奠定了更主动的情感基础。
(四)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在动手动脑的综合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建构主义也提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来,而是学生对信息的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周围环境产生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进而实现認知思维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可见,自主探究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假设,并展开具体的论证活动,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有的学生能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思想启发,有的学生提出通过绘制图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可见,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又如,在教学“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基本解法”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实现核心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有效锻炼。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中。这样,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科学、高效地完成探究活动。同时,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状态,明确他们的具体情况,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五)布置生活作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题海战术”背离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难以发挥有效的作业价值。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实践的参与过程,实现思想上、能力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生活是学生认知成长、情感变化以及能力提升的根本来源。同时,数学和生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完全符合生活教育观念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见,回归生活的教育方法,是锻炼学生关键品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如此,教师可以布置生活作业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的简单应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分析哪些情况下会出现不等式的运用,并自主完成相关的解答活动。这样,学生的作业兴趣就会提升,对不等式的相关特征和具体运用规律也能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又如,在教学“函数的应用”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以具体的生活现象为蓝本,进行综合问题的创编和解答。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升数学的生活应用能力。
再如,在教学“不等式与实际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请教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认识不等式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并实现全面的成长。此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来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高要求。为此,教师可以不布置具体作业,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总而言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数学课堂的创新改革,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必然选择。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的探索活动,坚持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具体的学情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灵活设计和组织实施。
(作者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