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的中职英语教学师生实践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23-07-04和丽海杨秋仙和晓敏张昕琳邱文珊
和丽海 杨秋仙 和晓敏 张昕琳 邱文珊
202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从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维度培养学生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为基础,通过行动研究试图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师生实践共同体模式。二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师生实践共同体下的培养。通过教师教研活动层面、班级教学层面、学生社团活动构建形式多样的师生实践共同体,并在不同实践共同体积极探索多种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发以来,中职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新课标值得深入思考。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基本属于上普高无望的学生,英语学科表现更加薄弱,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行为习惯差等各种问题并存。教师层面表现为教研组成员间共同体意识薄弱,没有共同愿景,相对孤立和封闭,教研活动还处在较传统的学习活动模式,面对这样的学情和教研实情,如何紧扣新课标中提出的四个维度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走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困境,形成师生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态势值得深入探究。
二、理论依据
(一)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规定英语学科核心素養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凸显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育人价值。本文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立足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实情即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探索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师生实践共同体下模式的培养,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正确认识,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成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莱夫和温格(Lave &Wenger)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出,实践共同体指的是同一领域或同一情境中的人,基于共同愿望或共同目标而自发聚集起来,一起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群体。在该共同体中,每个成员有着共同的任务(mutual engagement)、联合的事业(a joint enterprise)以及共享的资源(a shared repertoire)。[1]活动是实践共同体的主要实践方式,通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共同体成员持续性参与实践共同体。[2]本课题以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从不同层面构建多种形式的共同体,围绕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和学生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和实践者,通过团队精神和团体规范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支持和信任,获得团队的归属感,教师从中获得教学成就感和幸福感,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感。
三、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师生实践共同体模式
(一)师生实践共同体构建模式
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相长。本课题中的师生实践共同体由拥有共同愿景的师生构成,为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通过不同团体活动情景中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实践性教学,积极探索多项参与式课堂教学路径,注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我校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团体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并且依据我校英语教学实情构建出一个体现学科育人、具有校本特色的师生实践共同体。(1)教研组层面:构建常规教研共同体、赛教融合教学共同体以及名师工作室学习活动共同体。(2)班级教学层面:根据专业设置构建现代信息化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共同体、活动导向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以及移动学习共同体。(3)学生层面:构建社团课外活动共同体,其主要活动内容为常规趣味活动、了解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以及实地体验式学习活动。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师生实践共同体中的培养
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集语言、思维、文化于一体的活动,使活动更具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为此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模式,在不同师生实践共同体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在职场语言沟通方面,通过ESP即专业英语教学共同体和赛教融合教学共同体实现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在培养学生思维差异感知方面,通过情境教学法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在跨文化理解能力方面,通过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共同体加强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职场语言沟通
职场语言沟通是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围绕职场相关主题,以口语或书面形式就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在培养职场语言能力方面,首先构建ESP教学共同体,结合我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构建护理英语、旅游服务英语、酒店服务英语、客运英语等ESP教学共同体,教师结合教材重难点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其次,积极推进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每年举办一次校内职业素养技能比赛,其比赛内容模拟省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英语)赛项,分情景交流和职业风采两个环节进行参赛,由2名选手合作完成。在每一届的比赛中最精彩的是职业风采赛项,每组选手结合所学专业或未来职业,用英语展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流程或事件。比如,在2021年的校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结合所学专业实操技能,用英语展示抢救一位阿尔茨海默患者,该患者因急性呼吸道异物阻塞面临生命危险,于是立刻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抢救老人。整个表演过程体现了护理岗位所需的相关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内容健康向上,获得评委老师以及台下观众的一致好评。又如,在2022年的校赛中来自电子商务专业的选手激情演绎助力乡村振兴的直播带货表演,充分展现了中职生的英语风采和青春活力。校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可参加市级以及省职业技能比赛,当然要在省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需他们多加努力。
2.思维差异感知
思维差异感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如感知表达方式差异性等,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课程思政作用。[3]在培养中职生思维差异感知能力方面,结合学校所开设專业,在班级教学共同体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下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语用功能。
教师个人应加强学习,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关注语言中蕴含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汉语重义合(paratac-tic)。形合指的是借助语言形式(包括词汇和形态)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的是不借助语言形式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英语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而汉语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英语重直线思维,句式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呈现向右、向句尾扩展,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形成树杈型的句式,容易出现结构复杂的长句;汉语重曲线思维,汉语句式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呈现向左、向句首扩展,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在句子表达中的体现,并在教学中强化训练,如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相互转换、扩句练习等,帮助学生实现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自由切换。另外,在语篇学习过程中,学生读到长难句很容易望而生畏,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拆解长难句的技巧,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英汉思维差异感知能力。
3.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理解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外国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为此,教师可通过创建社团课外学习活动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如举办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戏剧表演、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制作英文Vlog比赛等。为帮助学生实地感知多元文化,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公园和景区实地体验、感知文化,如学习英文公共标识、英文景区简介,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加强跨文化理解,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结合每个单元中设置的“生活与文化”部分加强跨文化理解教学。如在新技能英语第二册Unit 4 “What do you think of fashion?”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西方服饰的关键词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引导学生观看《国潮崛起》视频,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活动导向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展示旗袍、古装以及民族服饰,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真实情境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4.自主学习
从课题前期的调研数据可发现,我校大多数学生不明确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管控能力弱,为此依据我校学生实情利用微信构建学习共同体并开展移动学习,由各班英语教师管理移动学习英语共同体,根据教学内容分享课内外学习资源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围绕学习主题和任务相互交流互动,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交互功能体验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可以有效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移动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有意义的表现性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参与自评与互评,学会评估学习效果,进而获得学习成就感。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评价过程中既注重过程,又关注结果,通过过程的监控达成课程目标。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学习活动、检测表、电子档案袋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实践任务、水平测试或学业测试等多种形式检测学业能力水平。
五、结语
实现中职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采取多种培养路径,并在不同教学实践共同体践行,达到教学相长。各地区的英语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欧阳忠明,任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3]刘阿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山东画报版中职英语教材分析[D].聊城:聊城大学,2021.
(作者单位: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