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

2023-07-04李欣欣米丹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构建就业指导

李欣欣 米丹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促进该群体就业是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打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面临的原生家庭、综合能力、就业质量的现实困境,构建“四段推进、三度评估、五力推升、四维精准”的精准就业指导体系,探索和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82-04

作者简介:李欣欣(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研究”(18JDSZ3019);內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21年)

通讯作者:米丹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国内经济受疫情持续影响,原有的行业发展业态正在急速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业发展供给侧改革持续,社会岗位需求随之变化。“再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叠加疫情影响,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家困生”)的就业情况而言,建立扶助家困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是重要举措。

狭义的家困生是一个政策性概念。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家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家困生受家庭背景影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存在差异,且在身心素质、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劣势,因而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要对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建立高校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对于提升其身心素质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对于高校而言,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生均每月基本消费1 500元,学年学费4 000元,住宿费1 000元计算,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学年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约为20 000元。由此推算一个家庭年收入须高于25 000元方可负担一个子女在高校的就读费用。此数据高于世界银行2018年修订的最新贫困标准,我国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天支出低于5.5美元。因此,就高校家困生而言,其贫困为相对概念,与我国在2021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不相悖。

根据中国资助发展报告(2020年)中数据,我国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资助政策共资助高校学生3 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 243.79亿元[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本、硕、博在校学生为3 599.25万人[2]。两个数据对比可知,高校相对贫困学生人数仍不在少数,约占比20%左右[3],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较大程度保障了家困生的就学权益。但是,只有家困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实现从学校向职场的跨越,方可使“举全家之力投资高等教育”的行为得到回报[4]。因此,促进高校家困生顺利、高质量就业,可以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稳定既是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学校实现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在于“预防”[5],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爱、教育和引导是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因此,促进家困生就业兼有“稳就业”和“保民生”双重意义。

从心理层面来看,家困生在面对就业时更容易出现焦虑、虚荣、自卑、抑郁和依赖等心理状态[3]。调查显示,家困生的压力负荷显著高于非家困生。毕业班学生的压力负荷显著高于非毕业班[6]。综合素养低、心理素质较差、专业素养不强等问题使家困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7]。可见,高校家困生处于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叠加状态,成为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重点人群。为有效保障校园安全稳定,高校要扎实开展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有效疏缓就业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避免出现极端情况。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整体功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处于决定性和基础性地位[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质量公平”,是高校以促进全体在校学生充分和谐发展、全面健康成才为目标,努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无差别性[9]。

理论上,进入大学后的家困生与非家困生可以平等地享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也就获得了同等的成长成才的机会。然而,家困生由于家境原因在综合素质、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习基础、社会资本等方面存在短板,起点偏低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公平。经典的社会分层研究发现,在大学教育阶段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相关性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了[10]。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常被看作实现阶层转变的重要机遇。从高等教育带给大学生的学业收获角度来看,家困生的高等教育增值总体上明显高于非家困生[11]。因此,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高校的教育资源与服务向家困生适度倾斜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是在事实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三大困境

(一)原生家庭之困

在进入大学之前,家困生与非家困生之間存在起点差异。个人的原生家庭资本属于先赋地位,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工作资源以及收入水平[12]。高校家困生原生家庭主体是农村、牧区或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项目,在调查了2012年全国16 000户家庭父母对子女(16岁以下)的教育投入后指出,中国目前的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发达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经济投入是农村地区的六倍多,这就导致了家困生和非家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起点差异[13]。

进入大学学习后,家困生在经济条件的弱势地位,加上乡城流动造成的文化对冲与经济文化劣势,易引发精神贫困[14],表现在道德品性、价值取向、文化和社会规范、知识素养、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偏差与不足[15]。而精神贫困在家困生求学期间呈现出两面性,既是向上成长的动力,也是自卑、敏感、逃避的根源。后疫情时代,家困生又面临新的问题。父母的短期停工和收入下降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由于家庭条件衍生的社会关系,家困生很难脱离原生家庭[3],因此原生家庭将对学生求学和毕业后相当长时间产生持续影响。“期待读书改变个人甚至是全家的命运”成为家困生背负的责任[4],原生家庭作为“力量”和“负担”影响着家困生的成长。

(二)综合能力之困

家困生的综合能力表现欠佳也是其面临的困境之一。学界关于综合能力没有统一界定,综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综合能力可包括学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家困生在学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劣势[15]。研究表明,家困生与非家困生学业能力差异性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家困生在学业参与程度、学业能力发展水平、学习经历整体满意度上均低于非家困生[11]。可见,由于家困生受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在大学学习起点便存在一定劣势,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态。在校期间,家困生还需面对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抉择与平衡,追赶初始学业起点差距的困难和压力等,最终导致预期成绩不理想,整体满意度偏低。

家困生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低于非家困生。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抽样调研发现,家困生在人际交往能力的五个维度即主动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上均低于非家困生[16]。人际交往能力受家庭教养影响显著,其家庭往往更加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导致其呈现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劣势[17]。在校期间,由于经济拮据导致家困生无法承担人际交往支出而产生自卑和回避,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被边缘化的感觉[11],进而削弱了家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者对不同类型家困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大量研究显示,家困生拥有坚强、勤奋、努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尊与自卑、焦虑与忧郁的冲突,自我封闭以及不敢面对现实,悲观、乐群性差等常见心理问题[18]。学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考察指标,前三者能力偏低直接导致家困生综合能力低于非家困生。

(三)就业质量之困

家困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低于非家困生。《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显示,所学专业、性格与自信、家庭经济条件三大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的顺利与否。在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方面,家困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更少,质量更低,使用社会资本的次数也更少,且更偏好使用弱关系和低质量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的双重失衡[19]。

在就业质量方面,虽然家困生净就业率高于非家困生,但其薪酬水平低于非家困生,家困生年度薪酬总额平均低于非家困生年薪5.4万元,最高年度薪酬只达到非家困生最高年度薪酬的74%左右。家困生在岗位所在地、单位性质、岗位性质、岗位条件、周均工作时间上均处于劣势。其中,单位性质起到关键作用,家困生与非家困生到党政机关(0.631倍)、三资企业(1.261倍)与民营企业(1.278倍)的概率差异显著。同时,家困生在岗位兴趣度和岗位胜任度、培训率与晋升率上均低于非家困生[20]。

家困生就业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就业期望值更低,因此净就业率高。然而,受限于社会资本,其就业质量不高,经济积累驱动优势明显。受疫情影响,很多高校采取“停学不停课”的方式开展就业工作,家困生受电脑设备缺乏、地区网络信号弱等现实困难影响,就业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贵在精准,重要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一重要思想在家困生就业指导领域的迁移与贯彻。高校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困生;工作方式在于“精准”二字,“精”是指去繁就简,去除无用的、繁琐的、形式化的环节,“准”是指有的放矢,以家困生就业过程中的真实需求为“的”,切中肯綮、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目标是帮助家困生顺利、高质量就业。基于前期研究与实践,本文构建了“四段推进、三度评估、五力推升、四维精准”的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

(一)四段推进

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家困生的生涯规划成熟度较低。因此,在大学期间提升家困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要建立由大一至大四贯穿式、分段式、主题化精准就业指导体系。

大一是意识唤醒期,通过团体辅导、生涯体验周、自我认知训练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理论,有意识地开展兴趣、性格、能力与价值观的探索,多维度唤醒生涯意识;大二是生涯规划期,通过职业素养课、实习实训、生涯规划课、生涯规划嘉年华等,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引导家困生将生涯理念与自身特点、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自主整合大学规划,有意识地为自我发展进行知识和技能积累;大三是职业定向期,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访谈、就业准备度评估、就业力测评、专项帮扶,指导家困生根据就业形势、职业市场和个人探索进行职业决策,确定就业大方向,并作好就业准备;大四是就业行动期,面向家困生开展专项模拟面试、简历指导、一对一就业咨询、精准推介用人单位,帮助家困生挖掘自身优势,提升求职技巧,优化个人简历,调整就业心态,顺利突围就业。“四段推进”是在分析家困生个性特征和个性化诉求的基础上,结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聚焦不同时期的重点和方向[21],逐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进而达到精准就业指导的目标。

(二)三度评估

精准就业指导需要根据家困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因此前期需要通过综合调研、测评、数据分析、访谈等方式,开展家困生“职业能力、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度”的评估。

首先是职业能力评估。开展家困生职业能力评估,以观察其职业能力水平、优势及劣势特征。采用自我成长、人际交往和决策执行3个维度,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14项核心的胜任力为基础模型。对照专业领域头部企业绩优群体人才画像,选取相关胜任力为职业能力模型。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ICA能力评价工具等方法,评估家困生各项能力等级情况,形成面向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报告。其次是就业意向评估。制定符合学校、地域特点的《家困生就业意向摸排表》,详细了解和记录家困生求职的理想地域、行业、岗位、薪酬等信息。对照职业能力报告与就业意向单位所需胜任力,分析两者适配度,列出核心胜任力匹配表及各项分值。辅导教师与家困生一起分析优劣势,合理确定就业意向单位,共同制定胜任力提升计划[22]。最后是就业准备度的评估。大三学年开始,从职业兴趣、职业探索、岗位探索、优势资源、求职技巧等10个方面了解家困生就业准备度。根据家困生各项准备度分值进行专项指导。三度评估分别从“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三个角度全面评估家困生的职业能力、就业意向和准备度,最终达到帮助其找到“我还要做什么”的工作目标。

(三)五力提升

在三度评估的基础上,梳理出家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分别是自身优势认识不清、慢就业懒就业、核心胜任力偏低、求职技巧欠缺、就业决策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优势力、就业内驱力、核心胜任力、求职竞争力、就业决策力”五种能力提升的训练。“个人优势力提升”旨在深入挖掘家困生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发现一个更有力量的自我,增强就业自信和能力;“就业内驱力提升”是面向就业动力不足的家困生,运用自我探索、启发式提问和团队协作,激活学生内驱力,增强就业动力和勇气;“核心胜任力提升”是对家困生在三度评估中梳理出来的薄弱部分进行针对性提高,增强就业岗位适配度;“求职竞争力提升”是面向简历表现力不强、面试准备不足或表達能力差的家困生,指导提升简历质量,训练应对各种面试类型的能力,提升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决策力提升”是面向决策困难、患得患失的家困生,帮助其梳理思路、澄清目标,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解。五力提升以专项训练营的方式开展,每期训练营聚焦一个主题,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和后续跟踪督导,压实精准就业指导实效。

(四)四维精准

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助推家困生顺利、高质量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四维精准,即工作重点要精准、指导技术要精准、单位推介要精准、心理帮扶要精准。

1.工作重点要精准。前期要对工作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结合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学业状况、校园活动表现、就业意向等多方面锁定工作对象,并依据学生困难等级和三度评估建立工作对象数据库[23]。工作重点要围绕工作对象面临的三大困境,以“五力提升”为载体,以“四段推进”为程序,循序渐进、逐级开展。工作方式要多元化,一方面丰富传统线下的工作坊、训练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新媒体方式,最大程度克服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影响,充分利用模拟工作坊、雨课堂、腾讯会议、直播平台等开展指导工作。

2.指导技术要精准。面向家困生的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又要具有稳定性、工作热情,不因利益而移志,也不因挫折而退却,能够长期坚守在就业指导一线。对于指导教师的遴选要精准,培训要到位,要加强对其工作的督导和考核。目前,就业指导的技术很多。从形式来说,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训练营、参观实习、交流会、团体辅导、一对一指导。从内容来说,有教练技术、情境模拟、测评、咨询、访谈等。指导教师要根据家困生不同情况选取恰当的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要求指导教师能够熟悉并掌握多种指导技术,能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精准选取和合理切换。

3.单位推介要精准。家困生所依托的社会资源有限,因此要将学校资源有效用于家困生就业过程中。学校通过网站、QQ群、微信等方式发布的招聘公告,信息量大,但利用率不高,关键问题是针对性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到精准推介就业信息。首先,要从家困生的现实需求出发[24],结合“三度评估”的数据信息,梳理出每名家困生就业需求特征点。其次,依托校招信息大数据,进行特征点筛选,做到就业信息点对点精准推送。最后,要加强跟踪调研,对于家困生求职成功率、失败问题点、职场适应情况、就业质量等进行跟踪,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和改进家困生精准就业指导体系。

4.心理帮扶要精准。根据调研数据,家困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大、沟通能力弱、适应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不同个体身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对于家困生的心理帮扶也需要精准,要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帮扶。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培养家困生主动、自信、抗挫、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与压力为伴”“学会沟通”“英雄之旅”等主题工作坊,帮助存在同维度问题的家困生改善心理状态,形成理性从容的就业心态。通过一对一就业咨询,针对个体问题及时进行辅导,疏解负面心理和情绪,帮助家困生走出心理误区,以积极心态迎接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OL].(2021-09-01)[2022-07-15].http://www.moe.gov.cn.

[2]  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EB/OL].(2022-03-12)[2022-07-15].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3]  张雯璐.精准资助体系下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20(8).

[4]  赵明.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8所院校调查结果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1(12).

[5]  余德刚,龚松柏,余周唱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学校安全稳定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

[6]  范俊强,于静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20(22).

[7]  蒋君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24).

[8]  夏文斌,王冰一,夏欣.论人才培养与大学整体功能的辩证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

[9]  李栓久.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嬗变:从“机会公平”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10]  HOUT M,STATUS.Autonomy,and training in occupat-ionalmobi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4(6).

[11]  熊靜,余秀兰.研究型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学习经历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12]  王伟辰.精准帮扶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20).

[13]  顾佳峰.私人教育投入差距挑战教育公平[N].东方早报,2014-04-08(B08).

[14]  胡尚峰.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9).

[15]  李洁,欧蒙.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程度与学业成绩[J].财经科学,2018(9).

[16]  刘欣.致贫原因、贫困表征与干预后果:西方贫困研究脉络中的“精神贫困”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17]  刘天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2019(24).

[18]  甘诺,王翔.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年)[J].江苏高教,2021(5).

[19]  钟云华.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

[20]  王红雨,闫广芬.高学历贫困毕业生和非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地区研究型大学学术型硕士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中心的调查[J].高教探索,2021(5).

[21]  李晨希,刘慧.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转型研究[J].江苏高教,2019(9).

[22]  张希玲,新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1).

[23]  张名艳,张阳.论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9(16).

[24]  王永珍.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8).

[责任编辑  韩晓雨]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构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