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做好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7-03谷文武

政工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党史研究工作

谷文武

自党史军史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全面落地,构建起新的领导和工作体系以来,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职能作用日益凸显、专业属性持续增强。面对如山重责,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作为、潜精研思,不断开创党史军史研究工作新局面。

一要志存高远,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党史军史研究机构特殊的地位作用和艰巨的使命任务,要求研究人员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从而增强本领,赢得未来。

要提高政治站位。军种党史军史研究机构虽属基层一线科研单位,却是全军整个党史军史工作体系中的基础和中坚,拥有直达军种机关、直面重要任务的渠道优势。要进一步提升对党史军史研究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科研属性的认同和发展方向的认知,看到军队党史军史工作作为记载、反映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军队全部历史的基础性、长远性实践活动,对军队建设所具有的重要全局意义,保持战略定力,直面矛盾问题,不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编研任务。

要注重拓宽眼界。着眼有效提升对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努力竞技全军展示平台,积极参与军种大项工作,不断充实工作内容、拓展职能范围,主动担纲领衔党史军史编纂、重大课题研究、军史场馆建设、人才跟学帮带等任务,在实践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将单位建设成为研史制胜、助力打赢的“主阵地”,编史修志、树碑立传的“生力军”,铸魂育人、赓续血脉的“基因库”,问计于史、服务决策的“智囊团”。

要保持开阔胸襟。登高方能望远,望远自得心阔。随着史料丛书编纂的逐渐深入、研究课题的稳步立项、军史场馆建设的全面铺开,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评价体系匹配难、专业人才支撑弱、绩效奖励周期长等现实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倘若研究人员一直拘泥于个人的权限利益,必然磕磕碰碰、难有作为。要始终怀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大格局、大气度、大胸襟,对待单位甘当绿叶、不计得失,对待同事虚怀若谷、相互欣赏,对待自身不甘平庸、抱负不凡,努力打破“一人一卷”的低效运行方式,建立推广“小核心大外围”模式,以课题组形式强力推动各项任务。

二要团结协作,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讲道:“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靠单打独斗很难有大的作为,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攻关。”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特别是军委立项的重大编纂任务体量大、周期长、显效慢,只有建立起具备共同愿景、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规则的优秀团队,才能真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实现目标。

要打造事业共同体。团队因事业而生,事业是团队的根本。素昧平生的人聚到一起组成团队,终极目标就是成就事业,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成就团队、成就自己。面对人才青黄不接和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党史军史研究机构要想发挥好编纂任务中的业务骨干作用、课题研究中的领衔担纲作用、宣传教育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就必须以事业为牵引、用事业来感召,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全面规划、聚拢专业骨干,把自身锻造成“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过硬团队,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最终实现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打造规则共同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确保团队健康发展的基石。要进一步理顺党史军史研究机构上下、左右、内外关系,通过建立高效顺畅的机构运行机制、独立匹配的项目管理机制、综合全面的体系保障机制,缩短工作链路,打通问题梗阻,让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始终处在流程规范、责任明确、标准统一的良性工作环境之中,树立合作共赢、创先争优、求同存异、奖优罚劣的鲜明规则导向,最终把团队建设成为不离不弃、荣辱与共的规则共同体。

要打造文化共同体。文化是团队协作的润滑剂,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作为学识丰富、思维深邃、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度、敏感度、适应度更高更大更快。需要研究机构进一步培育塑造崇尚精品、严谨治学、互学互鉴、集智攻关的文化内核,用文化来武装头脑、扎根心灵,为集体提供目标、准则、价值观和方法论;用文化来调整利益、调整思想、调整行为,为大家厘清共同利益、达成集体共识、催化自觉行动;用文化来传承基因、生成氛围,为团队提神铸魂、凝心聚气、成风化人。

三要潜心笃志,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

习主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道:“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古往今来,凡成史学大家者,无不具备士以弘道的远大追求、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潜心研究的坚韧意志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身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唯有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紧迫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弘扬实干精神,方能有所收获。

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史态度。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于客观真实,首要就是秉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比如,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的严耕望教授,为了编好《唐仆尚书丞郎表》,反复考证唐代2680余任尚书省仆尚丞郎共1116 人的详细资料,当中发现唐代重要史籍1200 多项错处,最终该书成为日后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工具书,其作风之严谨可见一斑。对待编纂任务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反复校对,坚决杜绝史实不准、文字错漏、表述失当等低级错误,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对待课题研究要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总结出既符合历史又启迪后人的带规律性的东西,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要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境界。党史军史编纂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持久性劳动,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竹篱茅舍自甘心”的胸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史学家们为了著书立说呕心沥血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撰写《史记》花费了整整13年,班固著《汉书》花费了20 年,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历时19年才完成。党史军史工作者应继续发扬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宝贵精神,不断发起“学术长征”,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新境界。

要有令人折服的学术作品。老子、孔子、孟子以《道德经》、《论语》、《孟子》而名传千古,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以《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而享誉世界。优秀而成熟的学术作品是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和价值所在,离开学术作品本身,形式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云烟。要坚决贯彻“以战领研、研史为战”的方针,紧密结合部队练兵备战实际,努力抓好相关重大历史专题的背景分析、规律揭示和经验总结,不断编纂和写出服务备战打仗的精品力作,做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猜你喜欢

党史研究工作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