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了爱,施以真正的爱
——浅析如何做称职的父母

2023-06-29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晓香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家长孩子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晓香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内在品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表现好比是家庭教育的投影,当孩子走进学校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展示其家庭教育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的手里。

一、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从我们周边及媒体、网络发布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既重视教育又懂得教育的父母,孩子成才率比较高;既不重视又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孩子也可能随机成才;重视却又不懂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最大,问题也最多。

我国目前在家庭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家长教育意识薄弱,只关注物质的给予,忽略孩子的能力培养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亲子关系在孩子兴趣培养、情感交流、习惯养成、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家庭教育认识有偏差,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思想家韩非说:“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执政,子无适从。”家长的教育观点、意见不一致,爸爸批评,妈妈袒护或老人宠溺,并常常为此争吵,导致孩子是非难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事无巨细,希望一切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有的则以孩子的错误为契机,历数孩子曾经犯过的类似错误,甚至在外人面前诉说孩子的种种不是,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尊严,使孩子对家长的行为从内心产生反感。

第二,父母不进步却指望孩子成龙成凤。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现实中,很多家长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提升,不能与时俱进,却对孩子有着高标准、高期待。孩子不出问题不着急,突破心理防线就打骂,在孩子面前缺少教育威信,话语乏力。

第三,目光短浅,轻视实践能力培养。众所周知,在所有亲密关系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如果家长能够真正理性地爱孩子,就必须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意识。如果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承揽孩子所有的日常生活所需,把孩子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将直接影响孩子是否能够顺利融入集体和社会生活。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怎么会受欢迎呢?只有让他们尽早习得必要的生活技能,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他们才会由衷地产生自豪感、责任心和归属感,充分感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健全人格培养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健全人格培养,人格是一种行为倾向和稳定的行为模式。健全人格有五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自信还是自卑,友善还是冷漠,有没有责任感,是否善于自我管理,是否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央视记者曾经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从哪里获得的帮助呢?”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是在幼儿园里耳濡目染习得了良好行为习惯而受益终身。无非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物归原处,饭前便后洗手,做错了事表达歉意,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会对一个人的成功如此重要呢?因为这才是立世之根本,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所以说,一个人怎样被教育着,就会怎样去活着。

1.用美德涵养人格。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培养与发展的黄金期,是人生倾向和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应该着重在精神层面对孩子进行合乎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智力、运动的训练和良好性格、习惯以及情绪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养成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时期就在生命的前期。只有抓住了3 岁、9 岁、13 岁前后这三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才能有效助力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样的一件事情,品性不同,感受也会大相径庭。孩子拥有了宽容之心,就会从受的委屈、吃的亏中学会谅解与包容;拥有了责任心,就能够专心做事并坚持始终;拥有了体恤之心,才能够耐心倾听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此,帮助孩子树立美德,就是在塑造一个有教养的人,就是让快乐扎根。

2.用劳动塑造人格。

爱孩子,就要让他受劳动之苦。在家中给孩子设立一个劳动岗位,让其在劳动中感受父母亲情和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常常被父母忽视。很多家长舍不得用孩子,认为为孩子包揽一切家务是在爱孩子。殊不知,这就如同把孩子养育在密不透风的温室里。不经历必要的摔打和磨砺,就缺少了历练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失去努力进取的原动力。

哈佛大学曾经对456 名爱做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跟踪20 年,发现他们的人生有着天壤之别,失业率、犯罪率乃至收入的差距都非常大。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指数,在学业上,也表现得更优秀。事实证明,相比知识学习,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家长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与其年龄相匹配的事情,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孩子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理解父母的不易,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责任意识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是能让孩子获取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改造成人世界

1.拥有施爱的能力。

真正爱孩子,就要懂得爱孩子的艺术,拥有施爱的能力。真爱需要学习,育儿先要育己。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家长只有拥有了施爱的能力,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平等、真挚、耐心、科学地教育孩子。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要求明确、长话短说、语重心长、温和而坚定往往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游戏,才能一起体会成长的快乐。从身体到内心,耐心地、持之以恒地陪伴其健康地生活,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更是每一位父母的重要使命。

2.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真正拉大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人品。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有人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就一定要尽职尽责,主动承担起教养孩子的使命与担当。父母要严谨自律、率先垂范、尊重知识、不断学习与反思,以宽容和善、积极进取、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美德随时随地为孩子树立人生榜样;切不可把孩子完全交给长辈或保姆,让孩子完全离开父母的养育环境和视线——这将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与陪伴,再多的说教也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

3.学会欣赏与鼓励。

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格,保护孩子的心灵。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家长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就要朝着那个方向夸赞他。比如:我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自信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爱劳动的孩子、孝顺的孩子等等。这样才能收获一个受人尊敬的孩子。

可有的父母却认为,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才能树立起父母的威严,令孩子服从。其实,这种做法不但无法教育好孩子,反而还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如果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他,则会让他感到颜面尽失,羞愧难当,甚至会成为被其他孩子嘲笑的由头,孩子以后在伙伴面前就会抬不起头来。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朵娇嫩的花朵,稍不留意就会夭折。因此,问题家长总是站在孩子前面数落,而智慧的家长总是站在孩子后面鼓掌,千方百计维护孩子的自尊。

4.硬起心肠,藏起一半爱。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迁就与纵容。痛苦和挫折是一个人成长中必要的营养,智慧的父母非常重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或抵触心理。如果父母总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会使孩子觉得其他小伙伴能做的自己却不会做,是很丢脸的事。其实,父母越是怕孩子做不好,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往往就越反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经常有家长担忧:孩子输不起怎么办?作业写不完,就大哭;比赛输了,就发脾气……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输赢观。输并不可怕,怕输才可怕。

父母只有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狠下心来,让孩子学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敢地去面对。只有通过各种磨炼,让孩子体会到“我能行”,才能够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追求、乐于锻炼的自觉性,保持自信和勇气,面对失败,越挫越勇。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总之,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爱孩子不能仅凭本能,用物质来满足,而要履行家长的教育责任。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而要千方百计教会他们勇敢去面对。不要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要让他们像雄鹰一样敢于拼搏。家长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学会理智地爱孩子,爱得适度,爱得深沉,爱得高远。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家长孩子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