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6-29张成涛籍涵星陈一鑫
张成涛?籍涵星?陈一鑫
摘 要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重要载体,职业培训机构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肩负着营造技能文化氛围、提升职业培训供给能力、服务劳动者终身技能成长等历史使命。为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使命落到实处,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调适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定位,契合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需求;转变职业培训的职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培训的需求;优化职业培训供给,提升职业培训服务的质量;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整体效能等路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终身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3-0066-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技能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1]。由此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2]。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体系,职业院校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职业培训机构则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载体。与职业院校相比,职业培训机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足限制了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理论层面探索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与愿景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
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尝试对技能型社会进行内涵界定,但尚未达成共识,已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从社会转型发展来看,技能型社会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前提,以打造能力建设体系为抓手,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发展[3];从社会发展理念来看,技能型社会是在吉登斯社会投资型国家模式下的一种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纳入全体劳动力,贯穿劳动力各个周期,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最终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技能型社会的成员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同时有较高比例人群拥有高级职业技能,技能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5]。
上述研究从不同维度揭示出技能型社会内涵的主要特质,为认识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认为,技能型社会是对以学历作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学历社会的纠偏,它拥有浓厚的技能文化氛围,并将技能习得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评判维度;国家、社会、组织与个体协同推进技能的开发与培养,通过技能学习的供给侧改革来促进个体参与技能学习,确保技能人才供给匹配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国家保障、社会推动、组织引领、个体参与的终身技能学习的社会样态。
(二)技能型社会技能培育的特征
技能型社会具有多方面典型特征,而技能培训特征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技能培育贯穿全领域、覆盖劳动力全生命周期、面向全体劳动力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1.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工作岗位培训需求的全覆盖。技能型社会的构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技能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产物。因此,技能型社会构建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对技能培育的整体要求。我国不同生产生活领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技能型社会的技能供给应满足各领域的差异性技能需求:一方面,技能型社会的技能培育体现为对全社会所有行业技能培育的要求,既包括以农业、工业为主的生产领域,也包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活服务业,还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的技能培育涵盖所有产业的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的全覆盖。因此,技能培育既要能够供给先导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项目[6],还要保证满足国家基础行业发展对技能的需要。
2.贯穿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
贯穿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劳动者个体纵向时间维度的关照。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现代人终身学习的普遍意识,因此,技能学习贯穿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成为社会共识。在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个体的发展是终身的成长过程,同时,人也是社会和历史建构的关系网络的产物,个体的主观能动、时空的差异、时序差异均能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7]。生命历程理论是研究和解释人的生命周期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研究劳动者技能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因此,贯穿劳动者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首先应体现出对整个生命发展周期时间维度的关照,满足劳动者整个生命周期技能学习的诉求;其次,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观能动性来调适劳动者技能学习的周期;再次,充分利用劳动者生命周期中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提升劳动者技能学习的总量并优化其结构;最后,时序差异就是通過选择有利时机或通过偶发性事件来调整劳动者的选择,进而影响其技能学习的进程。
3.面向社会全体劳动力
面向社会全体劳动力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对全体劳动力技能学习需求满足的关照。按照劳动力存在的形态划分,社会全体劳动者可分为存量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两种类型。技能型社会能对存量劳动力提供技能深化与更新的服务,使劳动者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化解失业风险,并提升存量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为新增劳动力提供专业知识、职业知识、技能知识教育和技能习得等学习服务,缩短其进入职业岗位的周期[8];为再就业劳动力提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实践参与的服务,并积累和储备职业经验。
面向全体劳动力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将技能培训作为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配置,是维系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设计。对劳动者群体来说,技能型社会要实现技能学习的机会均等,即每个劳动力都可通过技能形成制度习得所需要的技能[9];对个体劳动者来说,技能型社会能够满足个体差异化的技能学习需求,使个体能够按需进行技能学习,进而实现就业及推动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三)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愿景
技能型社会作为现代社会技能形态的转型表达,体现了更高层次社会样态的表征,以及具体社会样态的表达。理想形态的技能型社会是一个技能人才供给充足、崇尚技能的氛围浓厚、技能培养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深入人心的社会形态。可简单地概括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
1.技能人才供需平衡
目前,技能人才供给的数量相对不足与供给结构的不均衡是我国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体现。《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规定,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应达到1.4亿,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8%。人社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29%[10]。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果超过预期。然而,技能人才在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中比重仍然偏低,不足30%;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技能人才总量占比能达到70%到80%[11];从技能人才的数量来看,我国技能人才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低,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技能人才结构来看,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
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通过颁布《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等政策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多元评价体系等,并培养了一批技能社会中的领军人物,带动全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我国正朝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预期目标稳步前进。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整体化推进的路径,渗透产业、行业、教育、生活、社会各个领域[12]。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优势日渐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实现技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数量、结构与质量等方面有效匹配的平衡状态,这是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核心愿景。
2.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浓厚
从本质上说,技能型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其强调技能学习的终身化,强调学习内容由知识转移到技能,技能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向导,将技能学习融入个体生活、工作与学习过程,使得技能学习从阶段性行为转换为终身性行为,实现从思想认知到行动执行的全面转化。终身技能学习应成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氛围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社会风气,它能对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技能型社会中,国家、社会、个体各层面通过协作来推动社会氛围的营造与优化,推动社会氛围从“唯学历”转向崇尚技能。其一,国家通过制度层面深化技能文化建设,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引导人们重视技能,完成技能文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使得崇尚技能的氛围通过制度建设与制度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在国家层面得以形成。其二,社会通过在机制层面推动技能文化实现“面”上的辐射与推广。社会大力弘扬和推广技能文化,通过社会舆论等机制来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技能学习的认可和对技能人才的尊重,着重拓展技能文化的普及面。其三,个体主要是通过“点”来引导和推动技能文化的形成,个体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个体接受技能文化并为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的贡献力量。
3.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技能人才培育的可靠保障,因此,拥有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技能型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融国家、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共建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它需要满足各阶段、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技能开发和技能培养两个子系统。其一,建立完善的国家技能开发体系,国家主导建立涵盖学历认证与技能培养等多方参与的国家技能开发体制[13],依托技术进步及与工作场景的应用开发新技能,满足技能人才培育所需技术的有效供给,确保先进的技术技能转化为有效的技能培养资源。其二,形成完善的技能培养体系,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技能学习者。社会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多元的和实际的存在,劳动者按照就业阶段可以划分为潜在劳动者、在职劳动者、转业劳动者,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潜在劳动者就业前准备、在职劳动者就业中技能提升、专业劳动者技能再培训,各种需求既有共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个体来说,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技能培养体系应满足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技能学习需求,通过体系建设实现多个主要培育载体的协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应着力贯通学生的上升空间,满足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多种类型技能人才成长的学习需求。对职业培训机构来说,应通过改革发展不断自我完善,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建立起技能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对企业来说,应落实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将企业打造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主阵地,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应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主渠道,提高其技能获取与工作崗位的适配度。
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
(一)目标趋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逻辑前提
1.助力技能文化氛围的营造,持续提升技能学习影响力
我国重视学历的传统由来以久,然而过于强调学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对技能价值的认可与选择。技能型社会建设着眼于摆脱学历型社会对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束缚[14],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调适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形成“人人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全民学习技能、终身学习技能”的浓厚技能文化氛围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职业培训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社会成员对技能培训的价值认同,扩展社会成员参与技能学习的覆盖面。其一,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提高社会成员对技能学习的认可度,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整合资源,以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宗旨,使参与职业培训的学员能够产生获得感与成就感,带动社会成员提高对技能学习的认同感,提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其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技能文化推广与普及活动,职业培训机构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内部的技能文化氛围孕育,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契机向社会推广技能文化,加强技能培训的宣传,并配合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技能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2.锚定技能人才培养诉求,提升职业培训的供给能力
技能型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整体要求,不仅对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提出要求,还体现在初级、中级、高级的技能人才队伍结构[15]。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数量持续增长,但与社会需求相比,高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比例仍有较大差距。职业培训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集聚整合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提供针对性与差异化的职业培训服务,以此推动各层次的技能劳动者实现技能提升,推动各种层次技能人才的协调发展。对于初级劳动者来说,职业培训机构能够对其进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各司其职;对于中级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能够在提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延伸迁移,助推其技能的縱深成长;对于高级劳动者,职业培训机能能够针对其技能掌握情况,为其技能深层次开发提供帮助,推动其成为专家型高技能人才。
3.立足个体终身技能成长诉求,提升职业培训服务的有效性
推动个体终身技能成长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而终身技能培训是个体终身技能成长的重要载体。《“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等目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筑来推动个体终身技能成长则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抓手,也是最高效的方式。
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积极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优化来反向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服务水平,提升其为个体终身职业技能成长服务的效能,进而满足个体终身技能成长的诉求。
(二)协同共生: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
职业培训机构是经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以获得某种技能或取得某种资格证书为目标的短期教育和训练的实体组织,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分别到工商部门、民政部门登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经许可的这类培训机构牵头实施日常监督管理[16]。因此,职业培训机构是内嵌于社会的,以提供职业培训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基于上述特征,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参与社会的技能培训与提升事务来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技能型社会是集技能资源于一身的共同体,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对技能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借助相应载体的运作模式来推动目标的实现。职业培训机构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之一,因此,职业培训机构与技能型社会实现了价值内在关联,形成了协同共生的价值基础。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培训机构有效发挥功能来推动;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通过优质的培训服务来获得社会资源以实现迭代与进化。为有效推动共生价值链的贯穿,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应紧紧跟随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步调,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统一进程,并且职业培训机构应内生于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并且自觉地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
(三)互融互嵌: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
1.针对技能型社会对技能的个性化需求,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特色高效的职业培训
随着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及职业技能要求的高移,以及就业者对于提升技术活技能水平认识程度的提高,参与专业技术考试、职业技能认定人数逐年增加[17]。满足技能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既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培训机构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价值追求,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培训项目的调适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诉求。首先,开展特色化培训,职业培训机构可按照需求来定制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内容与个体需求的高适配性;培训以岗位工作技能的习得为目的,使学员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操练工作任务,体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开展阶段性培训,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特定的职业技能或任务,以获得相关技能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课程设置的时间一般较短,并且可根据参训者的需求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具有阶段性和灵活性特征,具有显著的时间成本优势。最后,提高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度。一方面,对学员来说,他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或者模块进行学习,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拓宽培训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对行业企业来说,职业培训机构可受委托承担相关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定制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满足行业企业的培训要求。
2.针对技能型社会对技能的多元化需求,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技能提升服务
人们对技能学习价值诉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对技能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职业培训机构能够以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技能提升的需求。其一,对入职前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服务,使其快速满足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资格证书的获得来跨越相应工作岗位的就业门槛,入职相应的工作岗位。其二,对在职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进步会不断引发工作岗位频繁更替或对工作岗位能力提出新要求,在职人员通过职业培训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已,满足工作岗位更迭或者晋级的需要。其三,提供转岗转业、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再就业或者转业的学员确立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培训服务,进而能够满足其转岗、转业或再就业的需求。
3.针对个体职业发展的诉求,职业培训机构提供集成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对于学习者来说,技能学习与职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相关性,将个体的技能学习融入并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向度。职业培训机构具有整合职业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协同共进的资源与能力,可通过两者的内在关联提升职业培训的效能。其一,职业培训机构与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获得优质的职业岗位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培训课程开设或者内容调整提供依据。其二,培训项目与职业岗位信息深度融合,一方面,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或者政府的需求开发新的培训项目,以快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机构依据职业岗位信息的变化来调整优化培训的项目、模式、内容和方向,使得培训项目更加契合职业岗位信息变换的诉求,提升培训的效能。其三,职业培训机构为参训者提供职业岗位指导等服务,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其掌握的职业岗位信息,结合参训者自身的情况和参加培训的情况为其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对参训者的职业岗位选择进行指导,助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
(一)调适职业培训的目标定位,契合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需求
受传统运行模式惯性的影响,职业培训机构主要将职业技能提升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价值诉求。从宏观来说,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定位的整体性关照未得到有效体现,没有上升到社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从微观来说,职业技能培训仅聚焦个体某一阶段的技能培训需求,缺乏对个体终身职业技能发展的关照,难以适應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调整职业培训机构的定位,使其契合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需要应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首要抓手。
《规划》指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确保个体终身职业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贯通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据技能型社会构建的现实需要进行定位调整,从服务就业转向服务职业发展,进而契合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说,职业培训机构应围绕国家终身职业培训制度进行整体性转型,通过与职业培训机构、企业、政府间进行密切合作,不断拓展自身服务的范围并优化终身职业培训的服务供给;从中观层面来说,职业培训机构应拓展职业培训的服务面,以提升职业培训质量为载体,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差异化需求,提高职业培训对象服务的适应性;从微观层面来说,职业培训机构的项目设计应实现整体化的架构与模块化设计的统一,为其提供精准、高效的职业培训课程服务,提升课程内容的精准性和课程服务载体的灵活性,破解技能供给滞后的痼疾。
(二)转变职业培训的职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培训的需求
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数量与质量协同提升的结构化要求,这就对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提出了多元性与差异化的要求。市场化将成为技能型社会职业培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主动转型来应对这一变化,实现从劳动力低水平技能供给转向高水平技能供给。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调研等方式全面精准把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通过全面、系统和精准的规划设计实施与之相适配的职业培训项目,实现供需平衡。其一,提供普惠性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因劳动者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基本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仍占据较大比例,因此,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仍是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做好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托底”工作,保障人人享有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其二,职业培训机构应着力推进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满足中等技能水平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的市场需要,持续做好基本面的“培中”工作。其三,面向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的需求,开设面向高技能人才的高端个性化定制培训项目,通过小规模的定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坚持质量取胜,实现职业培训项目的“育高”。职业培训机构应通过高中低三个层次及结构比例的调适,满足各层级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的诉求。
(三)优化职业培训供给,提升职业培训服务质量
市场化是技能型社会配置技能培训资源的主导方式,因此,优化培训供给并提高培训服务质量是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训供给的优化需要从优化培训内容和调整培训结构着手。其一,强化职业培训课程建设,提高职业培训内容的供给总量。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多方渠道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并合作开发优质资源,进一步增加职业培训资源的供给体量,以此增强职业培训项目对培训对象的覆盖面,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之间的良性适配,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从“配菜”模式到“点菜”模式的转变[18]。其二,坚持“特色+品牌”的定位,做优重点行业或领域的课程。紧贴国家战略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企业市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潜力等要素对部分职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定向筛选,或者从人社部颁布的新职业中挑选一些地方需求量大、还没有职业标准的新职业[19],作为重点的、长期化、特色化的培训项目进行打造和培育,铸造培训品牌。其三,优化培训项目的设计定位,将培训项目嵌入技能人才成长链条,服务技能人才的成长全过程。技能型社会从学习者一生技能获得、利用、维持的视角来看待技能问题[20],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渐进式、生发式、建构式、经验式的规律[21],职业培训项目应从“就业所需”转向“发展所需”,达成个体最佳能力的优化组合。
(四)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整体效能
职业培训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运行机制与评价反馈机制。首先,职业培训的合作机制是实现职业培训资源整合优化和推动系统提升的重要载体。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建立包括培训机构、企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在内的紧密型培训合作共同体,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的模式做强职业培训资源并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其一,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规划、统筹与实施指导,并为机制建立与运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其二,职业培训机构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实施者与执行者,积极承担政府下达的培训任务,并且作为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联系者与协调者,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体。其三,企业将所需要的职业培训任务委托给职业培训机构,并与职业培训机构共同设计制订培训方案,通过场地、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合作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实施。其四,职业院校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参与者,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人员、设备和培训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能力。其五,行业组织作为行业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应从行业发展的维度为行业内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宏观规划和指导,和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内技能人才培训规划与实施的优化。
其次,建立并完善协调、有序、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其一,职业培训机构应厘清职业技能培训流程存在的问题,以低耗高效的原则对职业技能培训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升级,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效率。其二,将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主体的职责,并压实各主体的责任,加强对各主体职责的考核,提高各主体的实际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能。
最后,优化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循环提升。职业培训机构应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聘请行业组织、企业等专家参与培训质量的监督监测,并对技能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建立监控和监测结果快速反饋机制,尽可能地将监控与监测结果应用于推动培训的全过程,进而从全程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机制建设上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的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03-25].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3]王星.大职业教育主义与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理路[J].职教通讯,2022(5):5-14.
[4]雷世平,乐乐,谢盈盈.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J].职教论坛,2022(1)51-56.
[5][9]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职教论坛,2022(1):35-41.
[6]唐智彬,杨儒雅.论我国技能型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11-21.
[7]康红芹,宫政.生命历程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究[J].职教论坛,2018(10):32-37.
[8]刘晓.技能型社会的“三全”特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21.
[10]刘晓.技能型社会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再论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12-19.
[11]全国人大代表邢京龙:全国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三成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解决用工荒[EB/OL].(2022-03-05)[2022-03-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516924362968716&wfr=spider&for=pc.
[12]李梦卿,余静.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5-11+25.
[13]张弛,赵良伟,张磊.技能社会:技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化建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6-11.
[14]张祺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瓶颈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3):1.
[15]刘晓.技能型社会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再论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12-19.
[16]万丙晟.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K市为例[J].才智,2022(3):178-180.
[17]吴有睿.中小型职业培训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现代企业,2022(2):41-42.
[18]匡瑛.走出误区: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可为之举[J].教育发展研究,2019(Z2):52-56.
[19]陈斯毅.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职业培训机构转型路径与对策选择[J].广东经济,2020(7):45-52.
[20]李玉静.技能型社会:理论根基与建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22):1.
[21]郝天聪,石伟平.职前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路径新探——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7(6):67-72.
The Behavior Logica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killed Society
Zhang Chengtao, Ji Hanxing, Chen Yixin
Abstract At present,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o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building a skilled cultural atmosphere, improving the supply capac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erving the lifelong skills growth of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killed societ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stitutions,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lifelong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by adjusting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changing the func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diversified training of workers, optimize the suppl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services; improve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ed society;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lifelong skills training
Author Zhang Chengt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uangxi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d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Ji Hanxing, postgradua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Chen Yix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