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

2023-06-29陈丹王萌萌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陈丹 王萌萌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利用数字化思维与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普职课程双向融通;参与主体多元开放。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为:坚持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树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打造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未来职业,提供“工作世界”的课程内容体系;立足社会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强化数字化院校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3-0032-06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数字技术的互联共通、及时高效、动态共享等特征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诸多方面。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利用新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即在教育学领域中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借助智慧教育的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交互性等特征,将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向下”扎根经济社会发展,“向上”提升产业创新发展与个体适应性的能力与高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生态平衡[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教育形态、模式的转变,其本质在于利用数字化思维与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借助大数据分析决策,实现精准化信息资源服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育人环境,实现传统“围墙式”的学习方式向“泛在式”学习方式转变,优化过去规模化、标准化的培养方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1.产教融合精准对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服务功能的精準性,通过“向内”精准化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向外”精准化服务产业链需求来实现双向共建共享,这对于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向内”精准化服务学生是指在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之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等教育手段对学习者进行大数据分析,或者借助智能系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策略,定时推送满足专业技能所需的教育资源,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适切性的教学活动[3]。通过技术手段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将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转化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层面,有效对接课堂学习与生产过程,实现实时互动与远程教学,丰富学习方式与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向外”精准化服务经济社会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有效匹配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重心应由“教育”转向“产教”,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进步、区域发展相捆绑,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缺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勇气与思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育模式尚未形成,导致职业院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对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4]。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通过数据管理平台以及信息资源互动,能够有效对接人才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实现教育端、企业端、人才端的良性循环。

2.普职课程双向融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加强普职课程融通,有利于丰富课程的时代价值,实现综合且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依托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促进普职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实现双向互动与融通。

首先,课程内容双向融通。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学生需要突破以往仅掌握特定岗位技术技能的操作性训练要求,转而更加关注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对于普通教育来讲,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也是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因此,普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消除以往课程内容的静态化、凝滞化弊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等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且充分的发展,进而打造一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可开源、可接入的流动式资源库。

其次,课程实施双向融通。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课程之间形成互融共通是指发挥数字要素的作用,实现普职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即用职业教育思维影响普通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用普通教育的学习方式深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训练。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的课程实施都指向学生的全面且个性化发展,因此,了解学生并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推送是实现该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采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个体行为、学习风格等数据,刻画学生的数据职业画像,准确把握不同类型教育下的学生特征,为其提供符合认知行为的课程实施方式。

3.参与主体多元开放

联通主义理论基于数字化理论的特征,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搭建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向外联通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形成开放性的生态化联通链[5]。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即通过构建多主体广泛参与的生态链,积极促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企业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通互动,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知识生产主体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中教学主体并不局限于职业化研究者,而是拓展到企业导师、学生自身以及网络教育等多元化主体上。随着部分产业或企业对数字化要求的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自然也需要掌握符合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技能。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端的有效对接,在满足学习者专业技能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学习者信息素养。换言之,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将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培养方式,引进相关技术型人才,根据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实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其次,学习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开放性,即由教师评审转变为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二是评价过程的开放性,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过程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兴产业体系中所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联合相关教师以及企业部门相关负责人研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指标,将收集的相关信息输入信息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这种借助数字技术加持的评价方式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提出个性化意见反馈。因此,通过学习评价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专业课程并实现知识的转化。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

(一)目标导向: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

随着产业科学与技术的共进式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渗透到产业中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将工具理性置于价值理性之上,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职业伦理及素养技能培育[6]。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只见职业不见人”“德技分离”的现象,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思维和意识[7]。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人目标在于关注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注重品德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培育有情怀的大国工匠。

教育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数字画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其作为教育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工具。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在教育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具体来看,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过程中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还原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机理与实现场景,但却无法彰显经验、工匠精神等缄默性内容[8]。基于此,数字化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之间深度融合的同时,还应关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字素养以及数字伦理的形成。因此,数字技术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德技并修的目标导向。对于职业教育来讲,一方面要培養学生基于数字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数字信息以及数字资源获取、甄别与判断的能力,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塑造合理的伦理文化空间场域,形成规范的技术应用意识与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在遵循数字伦理的前提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性的学习与工作。所以,职业院校教师应结合专业课程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专业技能培养与数字素养、数字伦理之间的着力点,实现由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理念创新:树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综合育人。这既需要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以下简称“中、高、本”)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也需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实现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树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共融和资源共享,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二是要强化职业教育中不同层次办学理念的协同共生,引导和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标准以及课程体系等相互衔接[9]。同时,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借助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预测市场人才需求,实现人才需求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基于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实现中、高、本职业教育数字建设一体化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这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前提与要求。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统一的数字化决策;共享数字化资源;打造智能联通化的数字化平台;完善交互共通的数字化模式[10]。其一,统一的数字化决策表现为统一采集、分析与处理有关职业教育的学生信息、专业建设、资源数据、产业发展等相关数据,为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提供数据支持,打造普职融通的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机制。其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指的是将区域内外各学校的资源保持动态生成且互联共享的状态,避免重复建设,以实现共享的利益最大化。其三,智能联通化的数字化平台包括形成横纵融通的一体化实习实训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化个人技能成长档案,为形成区域间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数据保障。其四,完善交互共通的数字化模式指的是为消除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以及普职院校之间的信息鸿沟而创设的沟通性机制,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中、高、本职业教育以及不同类型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资源建设:打造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资源库

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构建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代表着以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为主导的数据库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应用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资源共享,有效改善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共享不足等现实问题。数字化资源平台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丰富,在数量上能够满足部分教师的教学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均衡”的目的,但同时也存在资源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难以将现有资源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1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利用方面需要遵循优质均衡的分配原则,以促进区域间、院校间资源的流动,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将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能,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数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需要充分考虑多方主体的需求,加强优势学校优势专业的数字资源建设,在满足个性化、特色化资源建设的同时,发挥区域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以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对于政府来讲,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引导区域产业经济资本投入职业院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中,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优质资源分享机制,统筹协调区域间各职业院校资源应用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缩小地区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差异。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研制统一的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保障资源与数字化平台间的互联共通,改变以往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分散的局面。

(四)治理观念: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院校更新治理理念,实现由“单中心管理”方式向“多主体共治”转变,更加关注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由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学校积极落实的内外联通机制。这种内外联通的体制机制需要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双方发力,构建符合本校教育特色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性耦合机制,即“数字产业—数字行业—数字企业—数字职业—数字专业”的合作性链条[12]。这种合作性链条在运行过程中既能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符合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还能够借用产教融合实现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现代化生产体系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从学校内的理论与实践课中获取,还需要有企业层面的深度介入[13]。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已经实现了由“边缘性角色”向“中心性角色”的转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在深入了解工作世界所需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他们在经济资本的推动下,也自发寻求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应与职业院校建立沟通机制,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以及教学活动对接生产经营活动,使得校企之间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14]。这种兼顾企业以及学校双方内部动机的机制体制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数字化合作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15]。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提高其社会竞争力,锚定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和媒介,创新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生成专属的个性化学习轨迹。

第一,建构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范式。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诸多变化,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各类高标准、高水平的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场、数字场馆等基础设施设备随之产生。因此,为实现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构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包括学生学习思维自主化、学习工具自主化以及学习环境自主化[16]。职业院校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工作场景,借助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发掘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特质,定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帮助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与计划,形成自我监控与评价。

第二,开展数字化的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评价需要关照每位学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精准识别与科学判断。这种评价依据既包括对学生外在行为的记录,也包括对学生内在特征的刻画,通过全过程的、伴随式的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精准化的学情分析以及智能化的学习干预,进而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性分析与动态化调整[17]。

(二)适应未来职业,提供“工作世界”的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所面临的工作世界也将在工作性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形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迁。因此,“人机协同”“云劳动”“数字代理”等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第一,基于系统性的知识逻辑构建网络化知识图谱。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为了技术而技术”“实践是理论的简单应用”的错误观念,掌握面临工作世界复杂情景中所需要的系统性、网络化知识体系。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方式上应结合职业所需具备的技能,设计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征的课程方案。基于系统性的知识逻辑,构建网络化的知识图谱不仅要求教师优化课程内容设计,还要特别关注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以培养能够应对工作世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利用数字技术驱动职业教育教学场景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直接面向工作世界,需要时刻与工作世界的真实情境保持一致。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即基于VR、AR或MR等开发的虛拟场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强化对专业技能的理解与转化。如德国职业教育在警务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模拟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景观、天气状况等要素,增强学习的真实性与情境性[18]。

(三)立足社会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将满足主体需求与服务社会、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第一,构建产教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合作机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供给与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垒,一方面表现为职业教育落后于产业创新发展,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守传统,难以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职业院校与地区产业发展存在信息屏障,即各地区企业各具特色,所衍生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但职业院校对此未能及时作出回应。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构建产教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合作机制,借助大数据与智能应用系统精准匹配人才供需,做好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衔接,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

第二,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当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面向产业发展,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从专业课设置来看,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专业发展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升级助力专业建设;从培养方式来看,应采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的方式,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标准、服务等方面形成协调互动。职业院校应携手区域产业共建数字共享平台、云技能体验中心、仿真模拟平台等,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壁垒,形成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数字化院校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需要强化数字化院校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随着信息共享以及大数据覆盖的实现,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是需要形成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内部诸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互嵌耦合的协作性的、网格化的现代治理方式。

第一,构建基于通信技术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治理模式,形成多主体协作的网格化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多点协作的治理模式基于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构建集教学、管理、科研、学习、评价于一体的数据治理系统,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促使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经验治理”转向“智慧治理”[19]。此外,多主体协作的网格化治理还需要依托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以及智能机器,形成人机协同关系,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智慧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方式,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生态。

第二,升级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体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引领职业院校技术设备升级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应围绕职业院校学生需求创设智能教育环境,打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学习平台等硬件设施设备,提供个性化学习、精细化服务,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要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联通数据平台,创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合作实习基地,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职业院校—企业”间的大数据,推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1-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2_571737.html.

[2]孙翠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3):5-12.

[3]邢西深,胡佳怡,管佳.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动因、基本特征和实践进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107-113.

[4]林克松,曹渡帆.风险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29-134.

[5] 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联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85.

[6]肖凤翔,王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质的规定性[J].高校教育管理,2023(1):83-91.

[7]周如俊,陈冬云,陆道华.“德技艺道”融合:中职校领航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6-34.

[8]方绪军,施渊吉,梁晨.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理据、风险与辩证[J].职教论坛,2022(10):50-58.

[9]王翼飞.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育人导向[J].教育与职业,2022(11):35-39.

[10]路宝利.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数字化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22(9):94-102.

[11]王伟,钟绍春,尚建新.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113-120.

[12]高晟星,陶丽萍.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内涵、演进与关键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3):42-47.

[13]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4]张雅慧,王阳,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治理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2(5):25-31.

[15]朱德全,涂朝娟.职业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健康新生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3(1):38-45.

[16]林小靜,燕艳,李玉芬,王凤琴.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服务学生学习的属性、向度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2(12):5-13.

[17]郑永和,王一岩.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表征样态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18-126.

[18]李文,许艳丽.工作世界的变革与“智能+职业教育”的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169-175.

[19]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

Logical Framework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Chen Dan, Wang Mengmeng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ized education lie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digital thinking and means and real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aspects: precise docking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wo-way integration of general vocational courses; diverse and open bodies of action.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include: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adher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of great powers with morality and skills; set up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integration of“big vocational education view”; create ope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diversify and open school-running pattern. 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needs to focus on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technical skills; to adapt to future careers and provide a“world of work”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market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ocial servi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lleges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digit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ogical framework

Author  Chen Dan, experimentalist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Wang Mengmeng, master candidate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