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结构与养成路径

2023-06-29陈凤英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双师型职业教育

陈凤英

摘 要 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使命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理性发展的基础。教师职业使命具有强烈的自觉性与主体性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质性研究方法,对10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围绕“职业使命”主题进行访谈,进而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三位一体”模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使命、涵养学生专业性情的使命、关照学生职业发展的使命,且不同职业使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应以“双师型”教师的个体自觉为动力、专业素养为基点、工作世界为场景,促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养成职业使命。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3-0038-08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的,通过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培养优秀教师作为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是新时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关切问题。“明确教师职业使命既是教师队伍理性发展的根本所在,又是教师应该思考的本源性问题。”[2]确定教师职业使命的过程,即教师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职业活动中发现教育真谛、确证职业价值的过程。只有回答好该问题,才能解决“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教师职业使命是2004年由荷兰教育学家Fred.A.J.Korthagen所构建的“好教师”洋葱模型(Onion Model)中提出的,他认为教师职业使命是“好教师”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3]。无独有偶,我国学者将教师使命视为教师专业精神的最高层次[4]。但教师职业使命又区别于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或教师核心素养。职业使命植根于教师主体,出于教师自主自觉对职业的责任感知与理性判定,它经过教师内化后与教师的个体存在与发展意义产生有机链接。可以说,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教师核心素养等更多是从“他者”视角出发,对从事教师职业活动应当达成的能力体系或素质标准进行外在规定。因此,从职业使命的角度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身份、职业能力和责任要求等要素进行剖析,更加能够彰显教师队伍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职业实践活动的自我确证与内在自觉。就此而言,研究教师职业使命对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对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是其对所承担的职业责任的主观认知,以及“双师型”教师对其职业活动的价值判断、职业定位和实践追求的综合性表达。确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基本结构,既是促进其职业实践活动实现自由自觉的基础,又是推动其职业实践活动朝着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前提。同时,确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结构体系,能更加明确“双师型”教师职业“是其所是”“能其所能”“为其所为”的基础性问题。

目前,学界还没有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进行直接研究,更多学者仍旧停留在从整体上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或核心素养等。如,以KOMET能力测评理论为基础,建构由内容、要求和行动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模型[5];采取德尔菲法,搭建由师德师风、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等要素构成的“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系[6];或以DACUM职业(岗位)能力图表分析法为基础开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总结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能力,包括师德师风、性格特质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指标[7]。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系进行构建,这为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支撑。但教师专业能力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教师职业使命的一种专业素质,教师使命决定了专业能力的结构,有什么样的使命才有什么样的能力体系,所以应在明晰教师使命的基础上研究教师专业能力[8]。可以说,现有研究更多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表层化问题,既未从研究对象上突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性,又未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置性议题——教师职业使命。因此,本研究结合教师使命本身所具有的自觉性和个体化特征,聚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双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而获取“双师型”教师对其职业使命个体认知与体会的相关文本数据,进而采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分析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为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结构,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原貌探究。扎根理论指研究者在全面搜集资料基础上,寻找反映研究现象的核心概念,并在概念之间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9]。该理论忠实于研究现象,充分尊重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研究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放空”,以价值中立的态度进行研究。同时在访谈和资料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应当具有较强的“理论嗅觉”,从而保证所构建理论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和生命力。

本研究以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办学层次、不同专业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围绕“‘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包含哪些内容”的主题进行开放式访谈。为了保证主案例的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通对案例研究所产生的范畴及范畴关系进行重复与扩展,进一步充分验证主案例中发现的核心范畴。同时,对主案例中未出现的核心范畴进行补充,直至未出现新的核心范畴,达成理论饱和之后停止数据收集与分析。最终本研究确定了来自全国10所职业院校的10位“双师型”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具体情况见表1。

(二)数据编码与结果分析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基于Nvivo 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编码分析。数据编码在不断反复与补充過程中进行,从而使理论构建达到饱和。数据编码与分析过程如下。

1.开放式编码

在开放编码阶段,以访谈对象所表达的观点为基本单位,不同句子所表达观点相同时,取最精准的句子作为原始资料。对每个有意义的句子进行初步的贴标签,见表2,最终形成45个初始概念。例如,将“D4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复杂性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人因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标签化操作编码为“C4传授跨学科知识”。

2.主轴式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将“树立安全施工理念”“养成规范施工习惯”等相关概念聚类为“引导安全生产”类属,进而根据访谈文本拓展这一类属的具体维度。同时,在主轴编码阶段,进一步明确各类属间的核心指向问题。例如,将“引导安全生产”“培养规范操作意识”“能完成规定动作”和“进行流程化操作”等类属作为“B11养成职业规范”的次类属。最后,将“B1传授专业理论”“B2指导规范操作”等12个次类属,划分为“A1培养职业技能”“A2关照职业发展”和“A3养成专业性情”三个主类属,见表3。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逻辑关系角度,深挖类属间的关系,从而搭建系统的理论框架。经过归纳分析和总结反思,结合已有研究基础,将“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作为核心类属,根据其主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结构的扎根理论模型,见图1。

在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职业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需要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对职业使命的认知与实践,可以说“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养成教师职业使命的基础,而“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结构决定了其专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明确“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基本内容,能够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职业技能的使命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既是保持职业教育育人底色,又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根本途径。否则职业教育将淡化底色、失去特色,将走向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道路。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Daniel.B)认为:“要解决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问题,需要足够数量,并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10]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使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职业活动中,主要包括以下使命:

第一,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任何技术实践活动都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或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表象。可以说,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专业实践的本源,不存在没有理论支撑的技术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是一种“基于实践、面向实践、走向实践”的知识体系,其具有强烈的潜在性、默会性特征。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建立在掌握机械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与人因工程等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不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传递作为中心,但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却为学生获得实践技术技能提供支撑。

第二,指导规范操作设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是要面向职业工作世界进行生产劳动、工艺加工、产品研发等实践活动,因此,培养准职业人具备对生产设备、生产平台、生产工具的规范操作与使用,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培养基于生产流程的技能。技能是一种在应用某种专业技术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是物化的技术为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基础。简而言之,技能是一种身体技术,是被人所掌握、内化的技术[11]。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指导设施、设备的规范操作以外,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生产全流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注重所有技术技能的整合与融合,从而使学生获取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技术研发。伴随着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或共同技术攻关将成为常态。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对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加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高”,不仅仅体现于“会使用”层面上,即学会和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而且还表征于“会利用”维度上,即利用现有技术改造现实世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过程。此处的技术研发是以市场需求或满足某种服务而进行的,其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特征。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研发活动始终是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并指向实践需要的研发模式。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当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等多元平台,引导学生改进和优化现有生产工艺流程、探索新生产方法、研发与制作新技术产品、设计新工艺等。

第五,开发专业实践课程。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胜任社会职业、工作岗位能力的载体与中介。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工作岗位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而言,应当主动关切社会对职业的技能需求和对岗位的能力要求,以此为基点构建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实践能力点与专业素质点,开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更新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材与资源,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度。

(二)涵养专业性情的使命

性情在心理学中被看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始终如一的倾向[13]。性情是指人在对人和事由本真的情意产生出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总和。职业人在从事不同职业活动过程中,也受一定的专业性情影响。如2001年,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将教师专业性情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该委员会提到,教师专业性情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观,既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行为表现,又影响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14]。专业性情是所有职业人在专业岗位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专业认同、专业兴趣,以及建立起与职业岗位活动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简言之,每一种职业实践活动都受一定专业性情的指引。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而言,不仅仅需要自身具备一定专业性情,而且还需要在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涵养专业性情的能力。作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并不是一个在密闭空间中进行着精准操作的工作机器”,而是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有着不同个人丰富体验的独特个体[15]。那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个体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在帮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涵养专业性情,见图2。

第一,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兴趣既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又关涉到学生是否全心全意投入到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发展程度。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作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指导者与职业规划的引路人,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方面承担着不言而喻的重要责任。

第二,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专业自信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对自身专业有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从事专业相关实践操作、实习实训、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能够充分认可与肯定专业的价值,且对未来走向专业相关岗位上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充满自信。学生的专业自信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表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责任人,对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师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具备专业自信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涵养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专业品质、专业信念、专业方法、专业态度与专业情感等要素的综合表达。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实践的向导[16]。专业文化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呈现特异品性。如服务类专业的专业文化是以“服务文化”为中心展开的;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文化以“工艺文化、质量意识”为内核。学生通过涵养专业文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专业的认识,逐步形成由简单“学”到养成“技”,实现“技近乎道”的升华,达成“道技合一”的境界。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文化的传递,高度物化专业文化载体[17]。若是将专业教学活动与专业文化隔离甚至是对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将变成“工具化的专业人”。

第四,引导学生专业自觉发展。专业自觉源于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8]。专业自觉是了解专业及专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从而理性认识专业实践活动价值的过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引导学生专业自觉的职业使命,帮助学生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采取积极行动达成理想状态下的专业实践状态。

(三)关照职业发展的使命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为职业作准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師应当承担起关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使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其职业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固化,以更好地从“学习者”的角色向“现代职业人”转变。

第一,提供专业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指为准职业者的就业、职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帮助[1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版)第五条提到:“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情境中,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第二,养成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规范是一名准职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按照现代职业人所需的能力体系,培养准职业人能够完成职业活动中“规定动作”的能力,比如岗位安全程序上的规定动作、职业伦理道德上的规定动作和专业协同合作过程中的规定动作等。

第三,培养职业适应能力。专业是根据学科的差异与行业的不同分门别类设定的一种教育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职业是依据社会不同分工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学生具备了专业发展能力,但不一定就意味着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因此,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还应当承担培育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任,具体而言包括:一是培育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即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学会与同事及师傅相处;二是培育职业交往能力,即如何合作与协同完成工作任务,表达自我;三是培育学生职业再学习的能力,如根据师傅的讲解,如何记录笔记,如何抓住关键点,形成自我反思,如何利用资源进行职后再学习等。

第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既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任[21],又是“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精神是指在职业发展历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精准反映职业性质与特征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与价值取向的总和[22]。职业精神深植于职业活动与职业实践中,是人们从事改造职业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不同职业的文化符号。正如已有研究提出的,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23]。工匠精神强调从事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恪守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勤学苦练、甘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品质。不同职业在不同时代携带着标识自身职业属性的精神文化特质符号。如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赋予传统农民职业精神新的内涵,其职业精神既包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要素,还包括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促进“农业+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具备绿色发展意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备责任心,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需求等新内涵。就此而言,职业人的理想追求“不应当局限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专家”[24],而是成为一个能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等要素融于实践活动中的完满职业人。综上所述,未来职业人在从事分门别类的职业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特定技术技能的“硬要求”,还有职业精、气、神的“软要求”,培育准职业者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重要内容。

四、讨论与建议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养成是一个关涉教师个体、职业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个主体,涉及“双师型”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文化理解、职业经验等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需要以“双师型”教师个体自觉为动力、以专业素养为基点、以工作世界为场景,从动力、能力和实践多方入手培育和养成“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使命。

(一)动力系统:以个体自觉为动力,树立职业使命意识

教师职业使命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核心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表征,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与自觉性特征。因此,“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对职业、对专业的自觉。一方面,从认知层面来说,“双师型”教师应当自觉而理性地审视自身的职业活动、专业水平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定位。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说,“双师型”教师在对职业活动形成全面客观认知的基础上,自发且主动地将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技能、涵养专业性情和关照职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事业为之奋斗。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教师系统筹划、创新实践和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自觉是其稳定的动力系统,支撑着“双师型”教师养成并践行职业使命。

(二)能力系统:以专业素养为基点,促进职业使命养成

教师职业使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高阶表达,教师职业使命的实现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素养为支撑。从“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基本结构来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职业使命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研发能力等。教师职业使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职前教师职业使命的萌芽阶段—新手教师职业使命的生长阶段—专家教师职业使命的养成阶段,教师职业使命从萌芽逐渐形成并固化,成为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25]。据此,为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养成,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应当有所不同。

在职前阶段,采用校企结合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新手教师阶段,利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两种渠道,发展“双师型”教师胜任专业实践教学的一般能力;在专家教师阶段,采用项目化方式,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所需的专业能力,如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在发展“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过程中,应始终强调终身学习素养。无论教师专业素养体系多复杂,终身学习能力都是该体系中的一种基础能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技术智能化、生产模式个性化和职业变迁加速化,对职业教育教师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落实终身学习行动,“将专业发展变成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26]。

(三)實践系统:以工作世界为依托,强化职业使命担当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养成与实践的场景,有别于普通教师职业使命实践的课程教学场域,其实践场景是在真实工作世界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职业教育作为与工作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与工作世界变革保持同步[27]。“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是基于工作世界、在工作世界中、为工作世界有序运行而养成的。因此,在“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内在养成与外在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具体的工作场景或真是的工作过程为依托。

首先,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强化“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担当。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真实情境,为其职业技能的养成与更新提供情境化和完整性的工作过程支持。工作过程实际上随着技术更新、组织变迁等发生动态变化,需要“双师型”教师持续并长期以工作过程为依托,进行职业技能和岗位理念的更新,因此,职业院校应制订支持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配套政策,为“双师型”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岗位技能提供支持,进而助力“双师型”教师职业使命的实现。其次,在多样的角色体验中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使命担当。当前,工作世界组织方式呈现扁平化特征,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更加强调劳动者复合技能和跨界能力。由此,“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活动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单一技术技能的传授者”,而是在“教育者”“生产者”“服务者”“研发者”等多种工作角色下,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担当技术知识输出者、技术技能训练者和技术文化传播者的使命。由此,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基地和岗位实践三大阵地,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使命实践。最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直接影响着“双师型”教师对其职业活动的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定位。为使“双师型”教师基于真实工作世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其高质量专业化发展,应当将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世界的实践活动纳入评价标准体系中,如将“双师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赴企业培训等作为各类考核的参考指标,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参与技术研发、项目跟进与成果转换等。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2022-10-16)[2023-04-1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0. htm.

[2]李剑,李绍军.教师的使命与守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24-26.

[3]KORTHAGEN, F. A. J.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Fducation, 2004,20(1):77-97.

[4]张华军,朱旭东.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教师教育研究,2012(3):1-10.

[5]张志新,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15):22-26.

[6]洪梅,王桔.职业教育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7(9):71-75.

[7]曾全胜,刘琼.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与能力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92-96.

[8]严从根.论教师日常生活启蒙的使命自觉与能力发展[J].教育研究,2019(7):150-159.

[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7.

[10]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56.

[1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12]潘玲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功能结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72-177.

[13]阿瑟.S.雷伯著.心理学词典[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38.

[14]DAMON WILLIA M. Dispositions and teacher assessment: the need for a more rigorous defini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7(5):365.

[15]斩希平,吴增定.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现象学史前史札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4.

[16]肖幸,朱德全.组织与精神: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生态的共生逻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5):66-71.

[17]涂宝军,张新科,丁三青.大應用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哲学意蕴、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24-28.

[18]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46-148.

[19]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85-18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EB/OL].(2022-04-20)[2023-02-1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21]肖凤翔,杨顺光.祖师爷信仰之于职业精神培育的符号学阐释[J].高校教育管理,2019(2):16-23.

[22]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23]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24]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86.

[25]张丽敏.教师使命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12(6):7-12+19.

[26]朱小虎,张民选.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9(7):138-149.

[27]许艳丽,薛凯莉.智造时代的工作世界:技能人才诉求与职业教育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18-23.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Paths of Vocational Mission of“Dual-qualification”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Chen Fengying

Abstract  It is the basis of promoting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o make clear the vocational mission for“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ocational mission of teachers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iv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o interview 10“dual-qualified”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round the theme of“vocational mission”, and then carries out coding analysis on the interview texts. The“trinity”model of“dual-qualified”teachersprofessional mission is constructed——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vocational skills,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professional temperament, and the mission of caring for studentscareer development.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issions interact, influence and penetrate with each other. We should take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dual-qualified”teachers as the driving for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s the base point, and the working world as the scene to promote“dual-qualified”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ir professional miss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dual-qualified”teachers; vocational orientation; grounded theory

Author  Chen Fengying, lecturer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9)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双师型职业教育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