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细乐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
2023-06-29周毅琼李沐羲
周毅琼 李沐羲
〔关键词〕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起源;传承;当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民族文化复兴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热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西部的云南丽江,就有一种极具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白沙细乐。近年来,经过对白沙细乐不断的挖掘整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与感悟。
本文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的起源、传承、发展等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作为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及持久的影响力。在发掘白沙细乐精髓所在的基础上,评估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前景,探索其未来的传承路径,以激发新的突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纳西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促进纳西文化传承。
一、白沙细乐的起源与传承
(一)简介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特有的一种民族音乐,又名“别时谢礼”,是一种深植于纳西文化中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歌舞形式。白沙细乐在云南纳西族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其传承至今,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仍保存着十分完整的体式、规制,以及由歌曲、舞曲和器乐曲牌组成的成熟的套曲,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
目前,包括白沙细乐在内的纳西古乐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白沙细乐更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
(二)起源
尽管白沙细乐作为丽江地区纳西族独有的音乐形式,但其却与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风格迥异,具有显著的外来特征。对于白沙细乐的起源,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资料,一度显得扑朔迷离。但据民间相传,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忽必烈南征时留给纳西族的馈赠。纳西族民间传说,南宋宝祐元年(1253 年),元世祖忽必烈征伐云南,大军经过丽江时,当地纳西族在首领阿良的率领下主动归顺,忽必烈极为高兴,授予阿良“茶罕章管军民官”的职位。后来,忽必烈攻破大理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的支持,将大量礼物,包括随军的半队乐工和部分乐谱赐予阿良,作为临别时的答谢之礼,故白沙细乐又名“别时谢礼”。从现存史料看,忽必烈封赏纳西贵族这件事基本属实,且被明确记录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上,只是未曾载明所赠礼物是什么。不过丽江曾留驻少量蒙古士兵,所以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自称蒙古后裔,甚至还有一个村子的名字用当地话讲就叫“蒙古人居住的村子”。此外,当地人演奏白沙细乐时都要穿上类似蒙古袍的演出服,而其他纳西族歌舞均没有这种习俗。还有就是白沙细乐中有一种叫“苏古笃”的吹管乐器, 其形制与蒙古族乐器“火不思”如出一辙,而丽江乃至整个云南均无此乐器。以上这些无不表明丽江白沙细乐与蒙古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乾隆八年(1743 年)编撰的《丽江府志略》也说:“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起源的记载。
其二是龙女公主的传说。相传,木天王的女儿龙女公主嫁给了西番国的王子。后来,木天王想发兵吞并西番,龙女知道后便写信告知了自己的丈夫,结果被父亲木天王发现,被囚禁在玉龙亭里。公主死后,当地人因感念她的恩德而创作了白沙细乐。白沙细乐里一些有名的曲目像《公主哭》《一封书》《赤脚舞》《阿丽哩格吉拍》等都表现了这个故事,其情调十分凄楚,常令听者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其三是昆曲入滇说。云南学者黄镇方先生从白沙细乐的曲牌名称、音乐形态和演奏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发现白沙细乐与昆曲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白沙细乐中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昆曲中也有,很多唱腔和旋律都一样或近似,另外从音乐的结构上看白沙细乐的组套法与昆曲的曲牌联套也很相似,再综合其他多种史料,可以判断白沙细乐不仅有“元人遗音”,还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部分昆曲的成分。
无论哪种说法,目前的研究都清楚地表明,白沙细乐作为云南丽江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民族音乐,其起源于元代,且属于从中原传入云南的外来音乐文化无疑。
(三)传承
随着云南地区民族融合与时代变换,近代以来白沙细乐已逐渐边缘化,演变成当地丧葬专用的音乐表演形式,到20世纪中叶,更是由于社会动荡而几近消失湮没。1949年后,国家开始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1956年,云南省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偶然听说丽江当地有一种叫做“别时谢礼”的民间音乐歌舞,通过多番查找,才找到当时已经改行的白沙细乐传人和锡典,揭开了白沙细乐这一音乐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和锡典是白沙细乐宗师级的人物,曾经是丽江当地远近闻名的歌手,但当年找到他时他已改行行医,很久未从事白沙细乐的演出了。据他1962年回忆,他是他们家族中第五代“别时谢礼”传人,当年长辈传乐没有乐谱,全靠口传心授,到他手上还留有《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赤脚舞》《弓箭舞》《幕布》等八个乐章。
1960年,和锡典以纳西族著名歌手的身份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三次文代会,这极大地促进了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之后,和锡典的关门弟子和茂根进一步将白沙细乐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和茂根的儿子和凛毅子承父业,挑起了推广传播白沙细乐的大梁。白沙细乐作为一种珍贵的人类音乐遗产,随着和凛毅和他的乐队多次受邀赴欧洲多个国家交流演出而开始在世界上声名鹊起,和凛毅本人也由于在推广传承“白沙细乐”上的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级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大使”“云南民族大学客座专家”等荣誉。
二、白沙细乐的主要乐器及乐队编制
(一)主要乐器
白沙细乐的乐器组合主要分为吹管、弹拨和拉弦三种类型。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白沙细乐特有的一种竹制乐器,由竹管和芦哨組成,竹管长约20公分,管上开有6到7个音孔。芦哨由芦苇制成,插在管口,演奏时含哨而吹,发出音响。由于波伯在吹奏时同一音孔会因为嘴唇松紧和滑动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其音色显得极为哀怨缠绵。
白沙细乐的弹拨乐器主要有筝、曲项琵琶、苏古笃等。其中苏古笃发音近似蒙古族乐器“火不思”,当地又称“胡拨”,意即胡人使用的拨片乐器,外形与现在普遍流行于新疆、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弹拨乐器“火不思”近似,在整个云南唯有丽江白沙细乐独有。现代的苏古笃琴体一般采用核桃木或红椿木制作,琴板中上部开有出音孔,下部蒙以蟒皮或羊皮,琴头设四个弦轴,丝弦从琴头上的弦孔中穿出,通过琴马系在共鸣箱下面的缚弦上。苏古笃音量不大,音色较为柔和低沉,演奏时会较多使用揉弦技巧,产生大量的下滑音,使曲调显得牵肠百转,极为委婉动人。除演奏旋律外,苏古笃也常常用于和声以及节奏伴奏。
白沙细乐的拉弦乐器只有二簧这一种,其形状类似汉族胡琴,演奏方式也差不多。
以上这三组乐器,尤其是波伯和苏古笃是整个白沙细乐乐队的灵魂所在。
(二)乐队编制
白沙细乐发展到近代,其大多数使用场景都集中在丧葬仪式上,因此乐队人数并不固定,一般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人员,通常不会超过10个人,较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人组和4人组。
三、白沙细乐的体裁、种类、曲式及主要艺术特征
(一)体裁
白沙细乐的表演者包括由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以及歌手和舞者。表演内容主要是套曲,包括舞曲、歌曲和器乐曲。表演方式为器乐合奏、伴奏与歌舞组合,因此其体裁属于典型的歌舞组曲。
(二)种类
相传白沙细乐共有10调,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有8调,合计八个乐章,即:《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其中《跺蹉》《抗蹉》《阿丽哩格吉拍》是舞曲,《三思吉》《幕布》是歌曲,《笃》《美命吾》《一封书》则是器乐曲牌。白沙细乐的调式以羽调式为主,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如《三思吉》。
(三)曲式
白沙细乐主要以歌和舞构成,曲式进行一般分为四部分,包括:前奏部分(包括序曲和前奏)、正曲(包括三段调)、结尾曲以及附加尾曲(韵苑调)。曲式节奏极富变化,弹性十足,具有典型的纳西族民歌音乐特色。
白沙细乐表演时,通常都是由器乐先演奏《笃》,以韵苑调来弹奏结尾曲和附加尾曲。《笃》的曲牌寓意宽泛,既有正直、善良之意,同时也是整个演出仪式中的“标杆”。
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灵活,各章节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它可以连续演奏7 个乐章来完成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每个乐章单独演奏,形成独立的乐曲。
(四)主要风格和艺术特征
白沙细乐的音乐中既有清越流丽的曲调,也有节奏缓慢、风格婉转的曲调,总体来说比较柔和温婉,适合表现忧伤哀怨、悱恻缠绵的情感,如《一封书》。
白沙细乐的乐器组合中,吹管乐器波伯和弹拨乐器苏古笃起着重要作用,是整个乐队表演的灵魂所在。波伯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演绎旋律,通常主导着整个曲调的进行,以凸显内在的神韵。苏古笃的音色则富有颗粒感,律动性强,对节奏和歌词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种乐器有机组合,协调进行,可以丰富乐队的节奏与和声表现,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更加充实且和谐有序。
总之,从音乐的形态上看,白沙细乐是一种具有独特音乐性质和艺术特征的地方民族音乐,其温婉优柔的意趣与以昆曲为代表的南曲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一些北方草原的音乐风格。
四、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及重要意义
(一)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丽江成了旅游热点,白沙细乐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受到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成了许多旅行者到丽江必听的音乐形式。
现在,在当地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白沙细乐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正焕发新春。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宣传推广,白沙细乐不仅走出丽江,而且走出了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誉,成为丽江当地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发展对策
对于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去进行。首先在传播上,要大力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将云南丽江白沙细乐在社会上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以扩大影响力。其次在运营上,要鼓励更多人学习这种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和现场教学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爱好者。最后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在保持它传统音乐素质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表现和编制形式,以进一步完善它的艺术表现力。
(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传统音乐,白沙细乐在历史上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种以情感对情感、个性对个性的传承方式极具特色化、人性化,最大程度保留了纳西族古典音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音乐风格,并使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此,这种传承模式本身就有着相当丰富的审美和研究价值。进一步挖掘、丰富和光大白沙细乐中所蕴藉的古典美,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深刻了解和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使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更多关注和认同。因此,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文化意义。
结论
云南丽江白沙细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叙述形式、流行的节奏、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纳西族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只有秉持爱护之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使这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被更好地传承下去。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白沙细乐正在以全新的形式焕发勃勃生机,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重视,其形象甚至出现在海外的大屏幕上,成为促进纳西文化流传发展的重要媒介,未来必将为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洪江:《〈白沙细乐〉研究综述》,《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26期。
②谢佳辰:《浅谈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北方音乐》,2018年,第38期。
③毕亚杰:《“白沙细乐”调查暨主要传承人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④方伟伟、孙明跃:《丽江〈白沙细乐〉传承脉络研究》,《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年,第15期。
⑤陈旭:《纳西族古典套曲〈白沙细乐〉的源流及其艺术特征》,《民族音乐》,2011年,第5期。
⑥龙梆企:《白沙细乐的现代身世与1956年的调查》,《今日民族》,2019年,第4期。
本文系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MYYB2021-1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周毅琼,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李沐羲,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
责任编辑 任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