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3-06-28潘珍珍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针对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逐渐减少、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和发展面临困境的问题,只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其生命力,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从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来看,具体可以推动其向主流文化转化,扩大其生存空间;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扩大其发展空间;向原创性方向转化,提升其发展动能;贯通“人脉”,建立多元化的传承模式。从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来看,前提是根植民间艺术的传统内涵,保证其内在价值的传承,路径则包括空间领域创新与数字化创新两个方面。

关键词: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1.012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1-0098-06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大体可以分为染织、雕刻、塑作、绘画、编织、戏曲、民间音乐等。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与多民族的不断融合,民间艺术资源日益丰富,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多样。民间艺术在展现极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领域的新旧文化发生碰撞,对于根植于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古至今乡民精神的表达,滋养着民众的精神世界,对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因此,在新时代,推动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便成为关键。本文拟在分析民间艺术特质、存在价值、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以更好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一、民间艺术的特质与存在价值

民间艺术作为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闻所愿之真实反映的艺术再现,以最现实的生活为源头,以最直白的艺术形式、最本真的创作状态、最奔放的思维方式为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民间大众的真实需求。对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有必要首先明确其特质,然后了解其存在价值,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民间艺术的特质

其一,自由奔放的造物特质。民间艺术作为长久以来广大劳动群众对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真情实感与所处社会面貌的反映,同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况下,民间艺术并不拘泥于特定的造型方法与繁琐的材料工艺,而是取材于俯拾皆是的自然材料,然后加入自由率真的创作,通过夸张生动、幽默喜庆的理想化形象将民众的情感与愿望加以展示。例如,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的年画,形态夸张、设色别致的皮影,以及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的石雕等,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自由且奔放的造物特质,而且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其二,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民间艺术的创作主要源于自然与生活,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都使得民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自然中的万物在艺人的创作与演绎下成为独具特色的根雕、砖雕、糖画、竹编、柳编、木偶等艺术形态,原生态的创作手法不晦涩、不扭捏、不造作,呈现出的是艺术最本原的淳朴率真之审美趣味。

其三,追求善与美的文化特质。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大众赞美生命、追求美好与祈求祥瑞的审美活动,是真善美的体现。年画、剪纸、彩灯与泥塑等各种类的民间艺术形态,无不充满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健康长寿的生命等的向往。人们将这些美好憧憬寄托于各种民间艺术形态中,能使自身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同时也使社会因为这种求美向善的传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民间艺术的存在价值

其一,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见证,是特定区域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特定区域民众的审美情趣。民间艺术在上千年的演变中发展到今天,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1。例如,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蕴含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其题材、图案、色彩均有具体象征寓意,蝙蝠象征幸福美满、阴阳鱼象征子孙繁衍后代、鹤象征健康长寿等。剪纸艺术作品既通俗又含有某种寓意,是中国本源哲学文化观“物我合一”的具体体现。

其二,精神价值。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文化发扬与传播的重要形式,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而且深刻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大众在创作民间艺术作品时通常会将自身的精神信仰融入该种艺术形式中,由此使得民间艺术蕴含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信仰。例如,皮影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兼具群众性和融合性,通过生动逼真的造型、惟妙惟肖的演绎与诙谐的表现,其所宣扬的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追求积极人生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教化民众的积极作用,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其三,实用价值。民间艺术自产生之初便是为了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用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属性[2。例如,竹编、柳编等民间艺术品作为生活器具存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柳条的审美意蕴。

二、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在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整体来看,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民间艺术资源逐渐减少,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古代农业社会和耕作方式作为民间艺术诞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土壤,两者关系密切。民间艺术从产生之初便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底层生活艺术[3。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传统农业规模缩减,导致其生存空间萎缩,民间艺术遭到忽视与淡化。同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时代呈现出巨大差异,这一改变也会影响传统民间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挥,民间艺术在大众群体中的地位日趋弱化。以山西民间艺术扇鼓艺术为例,其作为集曲艺、舞蹈、打击乐器为一体且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起源于娱神祭祀,发展于民间生活,通过自身独具特色的舞蹈步伐与打法技艺达到娱乐目的。但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扇鼓艺术的表演平台日趋减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传统技能逐渐消失。在现代社会,正如上文所讲,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发生变化,其所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剧烈变化,导致其难以像在传统农耕时代那样发挥社会功能并获取经济效益。经济利益激励的缺乏导致大众对民间艺术的传承热情降低,一些民间艺术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而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复杂的技藝,学习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投入较多精力但收益并不十分可观,少有年轻人愿意费时费力地学习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因后继无人而难以维系[4。例如,北方萨满舞作为一种用于祭祀的舞蹈表演,属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要学习这一舞蹈,不仅需要学习舞蹈的形象姿态,而且需要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舞蹈传承人只有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才能表演。部分传承人对该类民间艺术自信不足,且由于经济收益甚微,传承意愿不高,导致这一传统技能逐渐消失。

其三,民间艺术缺乏对时代的敏感性,导致发展困难。民间艺术要想在现代社会获得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然而民间艺术作为最原始、最真挚且充满娱乐性的艺术,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艺术形式。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对其传承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戏曲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传统社会的娱乐活动中处于主流地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戏曲程式化的演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传统戏曲逐渐衰落。

三、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鉴于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使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必要推动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好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1.推动民间艺术向主流文化转化,以扩大其生存空间

主流文化即在特定时代受倡导且起主要影响的文化,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发展、民族生存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纽带。民间艺术向主流文化转化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一方面,主流文化需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主流文化更适合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更具吸引力,传播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与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国家的大力弘扬,能进一步扩大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推动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具体可以从符号形象、喜乐调子、叙事风格三个方面着手。符号形象,即民间艺术中形象鲜明、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艺术要素,如蝙蝠、祥云等花式纹样,其可以被直接应用于主流文化,成为国别、民族与文化身份的表征[5。民间艺术是特定区域民众审美情趣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音乐曲调一般明亮喜乐,此也为主流文化所认可,能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一般而言,民间艺术多为民众创作、在民间传播,并为民众服务,这决定了该类艺术在叙事风格上要简洁明了、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主流文化要想为民众接受、认可,可以借鉴民间艺术的叙事风格。

2.推动民间艺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以扩大其发展空间

鉴于当前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变化,导致其很难像在传统农耕时代那样发挥社会功能并获取经济效益,生存与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促进民间艺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以扩大其发展空间。民间工艺产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应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明确品牌定位。例如,苏州缂丝,基于原料的珍贵性与工艺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定位为高端消费品牌;手工艺布鞋,基于其舒适性与工艺较为简单,且用户多为老年群体,可以将其定位为普通消费品牌。其次,应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6。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存在并流传至今,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商品化转化的过程中,民间艺术需要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以考量,以防止因过于商品化导致民间艺术文化价值缺失,丧失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为进一步促进民间艺术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政府角度加强对民间艺术产业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结合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能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宏观运作政策,确保民间艺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的顺利进行,助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推动民间艺术向原创性方向转化,以提升其发展动能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见证,面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民间艺术要想传承与发展下去,需要向原创性方向发展,以提升其发展动能。民间艺术在向原创性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切实保护并发展传统工艺。民间传统工艺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所以,保护并发展民间传统工艺是民间艺术向原创性方向转化的前提。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传统手工艺对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作用;制定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计划,成立专门的开发和保护小组,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应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实际,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新作品。民间艺术作为根植于传统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只有不断捕捉大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生活规律,并从中提取传统元素融入创作中,才能实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7。因此,在推动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时,创作人员应主动接纳民间文化,并对当前大众文化保持关注,在发现民间生活之美、地域民俗之美的同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实现民间艺术的自我更新。

4.推动民间艺术进一步贯通“人脉”,以建立多元化的传承模式

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传承人,只有传承人将民间艺术形式以更灵活、更便捷的方式传给继承者,才能真正实现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承的过程便是贯通“人脉”的过程。一方面,促进民间艺术融入区域中小学教育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激发中小学生对民间艺术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选取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民间艺术与当地大学融合发展,构建民间艺术课程体系,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理念,聘请民间艺术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通过其亲自制作并示范,以为学生提供技艺指导。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深化与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逐渐掌握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成为胜任工艺制作岗位的人才,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8

四、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要想获得内生动力,除创造性转化外,创新性发展同样重要。创新性发展不仅能激活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而且能发挥民间艺术的情感寄托作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传承。

1.民间艺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

民间艺术创新性發展必须根植于其传统内涵,保证其内在价值的传承。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通常保留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原真性价值,体现了社会大众群体世代传承的文化情感。所以,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尊重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否则就会丧失对民众情感的凝聚作用,丢失民众基础[9。这需要将民间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相结合,以进一步激发民众参与民间艺术创作的热情。此外,鉴于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创作者在社会实践中遵循一定语言规范形成的一种言语符号系统,要想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还需要增强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具体应培养社会大众对民间艺术价值的情感共鸣,使其认同民间艺术价值,实现对民间艺术的理性创新。

2.民间艺术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其一,民间艺术的空间领域创新。鉴于民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意蕴和人文思想,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要想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就需要在空间领域进行创新。首先,将民间艺术应用于整体主题设计中。在具体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民间艺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现代化的手法对其加以演绎,使民间艺术的内容与精神能映射到物质层面,以便民众能够通过具象物质重新感受并解读民间艺术的人文思想与文化氛围,深化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促进对民间艺术的传承[10。其次,民间艺术可以嵌套于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态系统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必须关注的课题。民间艺术嵌套于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态系统,能够在激发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例如,东北二人转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开设二人转剧院等多种形式,该种民间艺术形式创新性地融入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既能为民众带来轻松快乐的审美愉悦体验,也能促进东北二人转的进一步发展[11

其二,民间艺术的数字化创新。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民间艺术要想获得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推动其创新性发展。首先,可以建立民间艺术数字作品资源库,借助三维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记录民间艺术的信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对民间艺术的记录与留存,而且能让观众全方位、无死角观赏民间艺术,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12。其次,可以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完成民间艺术的制作。数字动画技术不仅能为民间艺术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使民间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通过镜头转换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充分展示民间艺术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五、结语

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构成内容,具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多数民间艺术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就显得很有必要。推动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始终根植民间艺术的深刻精神内涵,保证民间艺术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马琛,张博.编码与解码:民间艺术的符号化过程解读[J].美术大观,2020(11):73.

[2]王科威.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5):75.

[3]闫占军,张书然.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方式[J].包装工程,2022(6):269.

[4]谢仁敏,司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及其传承路径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21(2):141.

[5]徐家力,赵威.我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理论困境与对策[J].中国出版,2022(1):33.

[6]杨卫民.黔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旅游商品市场化探析[J].天工,2020(5):103.

[7]卢秋羽.浅析民间艺术创作的现状与困境:以平度刘氏面塑为例[J].美术文献,2021(11):154.

[8]方李莉.人类学与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语境中的相遇[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53.

[9]谢仁敏,司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及其传承路径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21(2):141.

[10]程芙蓉.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悖论与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1(4):87.

[11]李玉琴.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东北民间艺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55.

[12]王超.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以徽州木雕为例[J].艺术品鉴,2019(21):210.

[责任编辑:毛丽娜]

引用格式:潘珍珍.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98-103.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