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良好的家长深度参与的“家校社共育”教育生态

2023-06-28蒋香玉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深度

蒋香玉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和形成。但现实是,本该承担基础教育职能的家庭教育出现“掉队”,甚至呈现“缺失”状态,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出现了学校教育被孤立被弱化,学校教育一直唱“独角戏”的现象,因此出现了著名的“5+2=0”公式(5天的学校教育很有成效,但周末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的教育原地不动甚至倒退)。

当下,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全球化、国际化,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在對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也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效、更严格的要求。单靠学校、社会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家长的深度参与,更是家校社共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杜威曾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怎样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家校共育作用实现最大化,是我们一直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一、建立机制,理念认同

探索“规划先行、平台铺路、项目驱动、共育共赢”的合作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从层次性较低、时效性短、单向的活动,转向探索分工合作、持续性强、多向的合作活动方式,形成三方平等参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作共育的教育格局;加大区域科研与服务支持,打开围墙办教育,成立家校育人特色实验项目,设立区级家校社合作研究项目,宣传项目探索中的典型经验,以专业化引领合作科学发展。

探索“双减”背景下家长“学会成长”的新路径,促进自发组织的家长学习共同体,帮助家长构建自助式学习生态圈、搭建家长互助式活动实践平台、形成家长自荐式互荐式评价体系。启动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针对家长需求,聘请教育、法律等各方面专家,分析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固化形成讲座式课程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及家长的培训,助力他们了解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

有了家长的深度参与,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才能更符合实际,践行办学理念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共育也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创设关系,目标统一

创设丰富的家校合作主题活动,拉近家长与学校间距离,模糊或淡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壁垒与界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关爱的教育氛围,让家长和学校各自承担各自角色,相互砥砺、相互补益,在孩子成长路途上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学生成长成为家庭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同时以项目运作实现分工合作,完成家长从“旁观者”到“合伙人”,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由“幕后”走向“台前”,由被动变为主动,和学校真正成为一家人。

家长对学校教育参与得越多,对教育理解得就会越深,才更易和教师及学校达成共识,从而推动家校共育最大程度地实现协作。

三、创新形式,开展活动

探索构建“家校协同赋能学生成长”的新生态,研发多元课程,加强家长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家委会选举流程、“长时段”学期工作、“短时段”活动的标准化探索,推动家校共育工作常态化。比如可以开展“家长教育大讲堂”“家教名师校园行”“家长教育沙龙”等,构建全覆盖、立体式家庭教育网络;可以开展“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家长合格证”“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队”“亲子绘本领读”等一系列亲子活动,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生活,成为生活问题解决者。

家长深度参与教育,成为多元价值推广者,或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教师开展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内容涵盖低年级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年级的青春期教育、毕业年级家长和学生心理调适、学困生转化、单亲家庭的教育指导、隔代养育问题的研究等,专业引领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四、资源开发,队伍建设

积极开发家长资源,比如开展家长讲师团、家长志愿者、家长义工、家长工作室等项目,充分利用家长的专业优势和社会阅历,利用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专业等,参与学校课程融合开发,反哺学校教育以及社区教育;还要坚持挖掘学校特色,培育各类型试点学校,宣传优秀家长事迹;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外家庭教育基地,举办家长节、设立社区家庭服务站、开通网上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堂、亲子交流、实践探究等,不断丰富家庭教育辅导课程。同时,可以借助线下系统化、规范化的系统课程和线上名家品牌课程资源库等,推动家校社共育系统,以课程化推动合作系统化。

学校要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应当回到家校关系的原点上思考家校问题,思考谁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和关键,谁是教育的主体。学校要直面家校合作难题,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思考家校合作,要深化家长参与,深化家校合作深度,积极推进家校共同体建设,从而让家校关系从“隔阂”“配合”逐步走向“联合”“融合”。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宗旨在“育”。“共”字决定了教师和家长是平等合作关系,家长应该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情感上深度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只有教师与家长彼此信任,深度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对孩子“育”的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家校合作日趋常态化、制度化、契约化。想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必须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实现家长全员参与、全面参与、持续参与,走专业化建设道路,形成家校合作共同体,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亲子家校共成长的愿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家校同心携手,改变的是家长,温暖的是孩子,和谐的是家庭,共赢的是社会!对孩子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他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场域。家长历来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学生,不光靠教师教育,也离不开家庭的培养。只有家校社共育,齐心协力,才能使孩子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深度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