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育人”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反思

2023-06-28王佳宁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王佳宁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期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具有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文章聚焦华东师范大学在推进“卓越育人”工作中,运用“大思政”思维,在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全育人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新模式加以总结,并根据实际开展情况提出反思:坚持以人为本,从来华留学生真正诉求出发精准设计;加强队伍建设,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出发精准培育;运用创新思维,从改善在线教学效果出发精准传播。

关键词:卓越育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

一、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概述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體、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项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和战略转向的开启。2018年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中明确提出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水平、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四个维度。对比过去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目标“知华、友华、爱华”,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培养什么样的来华留学生,从国家层面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指导意见。这其中包括专业知识的培养,健全人格以及国际视野。由此可见,在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是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

关于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应该学什么?《质量规范》中也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2]对比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9号令),不难看出近二十年间“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容从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发展到了涵盖国情与文化、政治制度与外交政策、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理解。国情教育内涵的丰富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信,也展现出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着向世界重塑当代中国形象,中国对外传播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国家指导政策的变化导致高校势必要从新的标准和内容出发,围绕国情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对改变进行改革创新。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发,提出要把各类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的全过程育人格局。国情教育作为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思政课”,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理应逐渐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在国情教育体系构建、课程建设以及全育人环节进行一定的探索。

(二)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为主题词搜索,2015-2021年间共有十三篇发表文章。

关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定义,胡清国、张雪《对话理论视域下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探析》提出中国国情教育指的是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与说明。[3]王晓岚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为依托,指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针对留学生进行的以了解和感知中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育。[4]

关于“国情教育”涵盖的内容,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文中,胡清国,张雪补充说明中国国情教育这一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说明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国情,包括中国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二是人文国情,包括历史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习俗等。因此,中国国情课程体系既要介绍有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5]

关于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陈秀琼、袁媛基于福建省5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主体教育意识不足,课程体系失衡,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陈秀琼、袁媛提出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教育意识不强、课程设置失衡和教育方式不灵活、教辅人员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等三方面问题[6]。

目前国内对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随着国家政策导向不断深入,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通过总结各高校在国情教育中的实践成果并加以针对性反思,进而提出诸多解决现实困难的思路,能够为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而打造符合来华留学生教育要求的“立体化”的中国国情课程体系,进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开放、和谐的中国形象。

(三)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承担着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高校坚持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能够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异曲同工。将国情教育研究纳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是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扎根我国社会主义办学实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的一个创新尝试。

从现实层面来看,通过研究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定义与现状,选取高校在国情教育探索中的有效尝试及相关经验,进而形成一套推而广之的国情教育建设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促使来华留学生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这对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价值目标有重大意义。

二、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现状

(一)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现状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招收留学生的大学之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自1964年越南留学生汉语班始。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品牌效应逐渐凸显。依托学校在国际中文教育及国内外汉语师资培养的专业优势与研究优势,吸引了大批学位留学生以及校际交流生和短期语言生。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来华留学生突破6300人,学生来自130多个国家。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来华留学生人在数量上呈一定的下降趋势,2020年和2021年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

(二)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遇到的困境

在华东师范大学近5年来华留学生本科生新生调查问卷中,有近57%的留学生表示“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希望将来能够“开展与汉语有关的研究”的学生达到近16%,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在本科阶段就拥有汉语研究志向的留学生。如图1所示:

這表明对中国的兴趣是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不但是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满足来华留学生切身需求的必要举措。然而在“卓越育人”工作开展之前(2020年以前),华东师范大学面向留学生开展的国情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1.课程设置: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2020年之前,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主要由国际教育中心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开设,且被列为必修课程。其余涉及到国情教育内容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专题》等课程,虽然根据院系实际情况每学年均有开课,但没有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仅仅作为语言课程的补充而存在。通过近五年的课程文字评教,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中国概况》课程中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希望增加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校外实践;课程中对于当代中国现状的介绍还停留在课本层面,也需要增加更多合适的现实案例来增强与留学生的关联;课程中没有中外学生联合上课的形式,希望通过共同学习增加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2.养成教育:与第一课堂合力不足

养成教育作为补充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理应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来补充留学生们对于国情教育的需求。第一,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见图2),留学生参与到校院两级课外活动数量并不少,但是缺少自主性的选择以及品牌化的建设。作为“国际化”象征,留学生“被”要求参加各类活动,但很少主动参与活动策划。第二,一直以来中外学生“协同化”育人更像一句口号,而并非切实的举措。中外学生课程不同、评价体系不同、宿舍园区不同,很难真正融合。第三,留学生们也希望能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习,补充书本知识外的技能,提升在第一课堂教学的缺失。综上,不难发现,面向留学生的养成教育(第二课堂)虽然看上去活动内容繁多,但究其本质还存在着与第一课堂脱节,衔接性差、应用性差的问题。

3.在线教学:疫情后遭遇全新挑战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着生源骤减、在线教学或混合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留学生原本就希望通过在中国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来提升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素养。但是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对来华留学生的入境政策带来很大限制。那些滞留本国,通过在线学习的留学生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学习模式并不是理想的大学学习模式(见图3)。目前大部分留学生课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大夏学堂或学习通app)完成,一小部分课程采用腾讯会议辅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受网络和时差限制大、师生关联度低、实践类课程无法实现等多个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顺应在线教学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育人”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探索

2020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开创性地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卓越育人”工作,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加快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所谓“卓越育人”,即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追求,确立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卓越育人新范式,培养具备“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心系人类文明进步的各领域卓越人才。

2021年,各院系完成了“卓越育人”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开始在2021级新生中实施。“卓越育人”工作的提出,也是高校呼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全育人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学生教育同样纳入学校“卓越育人”工作,学校并且围绕如何构建全新的国情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卓越育人”的提出,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方案的有益尝试。

(一)培养目标:创新式提出核心素养与核心思维

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从过去的“三维目标”逐渐向“核心素养”转型。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生本科生“卓越育人”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由六大核心素养(明德乐群、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反思探究、持续发展、国际视野)及四大核心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组成。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更为显著,本质上是跨越了具体学科的内容,对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超越。针对来华留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出,也丰富了我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传统培养目标的内涵,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致力于培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汉语国际推广向纵深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所做出的新探索。

(二)全育人体系:融合式构建国情教育类“大课堂”

1.构建“菜单式”的国情教育类课程群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42号令)2017年第十六条中明确提出“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7]。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仅有《中国概况》一门必修课程。在“卓越育人”理念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内涵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以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为例,在2021级本科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院有意识地将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连环式课程集群。初步建设成以汉语为学科基础,融合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通识课程为一体的“菜单式”国情教育“课程群”。如图4所示:

其中专业必修课中大一、大二年级以《语言实践》 课程为重点。该门课由国际学生辅导员授课,结合线上与线下、专题讲座与实地走访,为四年的本科学习打下基础。专业选修课以“文化教学”为切入点,挖掘院系已有的来华留学生精品课程进行打磨,目前已建设出《上海城市文化》《中国城市文化》等系列实践类“文化教学”课程。全校范围内的通识课程以《中国故事》为品牌,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衔,通过跨院系、跨专业的合作,以丰富的案例带领来华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之治”。

2.打造“立体式”的养成教育方案

在第一课堂之外,华东师范大学留学生本科生“卓越育人”培养方案中也涵盖养成教育方案,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能够贯通校内外,多维度丰富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容,打造“立体式”的国情教育大课堂。

一是在文化维度,“卓越育人”养成方案通过行走中国文化体验、学生社团朋辈浸润、志愿服务感知中国等特色活动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中华文化认同。学校善用“大思政”的理念,带领来华留学生走出教室、走近中国社会、置身文化活动现场,让来华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切实地认识到中国的过去与现实,了解真实的中国,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二是在能力维度,“卓越育人”养成方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以建设中外学生成长共同体为依托,通过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中外学生牵手5+1计划、中外特色主题班会等机制,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三是在实践维度,“卓越育人”养成方案注重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开创性地放开来华留学生自主实习及就业创业申请,鼓励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就业、创业。这在全国高校中也属于开创性尝试,推动来华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之外,寻找“中文+”的更多未来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四、以“卓越育人”理念指导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反思

两年来,以“卓越育人”理念指导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探索性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系统性更强、课程设置更为立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更为自然。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依然会有新的问题值得关注和反思。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来华留学生真正诉求出发精准设计

在华东师范大学近5年来华留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有近90%的留学生参加过文化考察和文化体验类的活动。但在上述活动是否为自发策划参加的问题上,79%的学生选择不主动报名参加,只有2%的学生在活动中担任策划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要提高协同化育人的实效,首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围绕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两大主题,挖掘年轻学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一方面,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时间节点,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主题,吸引中外学生携手探寻世界文明发展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深挖当代流行文化中如“青春奋斗”“抗疫精神”等全新主题,组织中外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中国与世界发展。由此,也可以解决留学生在国情教育中希望与中国学生交流、了解文化并提升语言能力的需求。

(二)加强队伍建设,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出发精准培育

目前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主要由院系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承担。专业老师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但存在着研究内容单一,与留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薄弱,对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把握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还不成体系,存在着留管干部兼任或者中国学生辅导员兼任的情况。这样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一是不利于专业化和职业化;二是流动性强,无法持续进行教学或研究。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系统化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的支持。这也要求有更多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从“能教”到“会教”再到“善教”。可以定期组织国情教育类课程师资培训,并将其纳入高校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之中;组织围绕国情教育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或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和沙龙,提升国情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反思、再研究能力;在国情教育“课程群”的基础上形成教研室,跨院系、跨学科进行合作,甚至可以吸收学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国情教育教师能力提升的中国经验。

(三)运用创新思维,从改善在线教学效果出发精准传播

如何在后疫情时代,面向线上留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如何面对Z世代的国际网络“原住民”进文化传播?这势必需要高校和教师要充分运用创新思维,特别是思考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等问题上,准确选择方式方法进行在线教学的创新。

比如可以通过全球年轻人都很喜欢的实景“直播”方式,通过主讲教师操控直播设备或者VR虚拟现实技术,让电子设备另一端的留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和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云端课堂连接祖国大地和尚未走进中国国门的留学生们。比如还可以借助国内外视频网站中流量UP主,如:“歪果仁研究学会”“李子柒”等深受中西方社会喜爱的中国文化传播形象。一方面,这是国情教育的绝好素材。另一方面,这也可以鼓励来华留学生以此为研究对象,深入个案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方法,提升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M].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3.htm.

[2]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EB/OM].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

[3]胡清国,张雪.对话理论视域下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探析[J].海外华文教育,2020(03):11-19.

[4]王晓岚.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1):78-81.

[5]胡清国,张雪.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4):283-287.

[6]陈秀琼,袁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路径探索——以福建省5所高校调查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3):87-91.

[7]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M].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8/content_5512603.htm.

責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与特点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探讨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来华留学生使用汉语电商平台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
互联网时代来华留学生文化调适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