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28郁志纯
摘 要:“大思政”观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随着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和深入,对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着力点,以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有效实施,研究了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供策略,为发挥专业课协同育人功能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观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观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为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一、“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思政”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几乎所有的教育都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性或隐性、或即时或长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第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遵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统筹和整体规划。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必须以全局视野加强顶层设计,有效避免内容断裂与重叠、无序与倒挂等现象。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开放性,所有课程都蕴含教育功能,所有教師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必须与思政课程协同全方位推动,统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大思政”观的提出,正是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特殊规律。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着力点
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彰显“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肩负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是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师德”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提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强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清华大学座谈时,勉励教师做“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课程80%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学校专业课教师既要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要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的重任,立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而专业课教师或缺少专业的思政知识,或对党史和国策理解片面,因此,更应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自觉树立“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在工作中注重学习思政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彰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价值。
(二)建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结对共建机制
思政课程因其学科特性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则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需要老师的挖掘、提炼和融入,一个是显性教育,一个是隐性教育,但是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若能协同发展,将使育人教育效果达到“1+1>2”的成效。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一般不如思政教师,这是专业教师的“短板”,而思政教师又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为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可设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双负责人制的课程团队,以协同育人思想为导向,利用专业教师和思政老师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共同探讨研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形成思政案例,将专业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避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教学问题,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互融互通,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相互促进与融合。
(三)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交流共享
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以特聘教授、兼课教师、企业班主任等形式,引进优秀的企业领导、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等,借助他们丰富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使“课程思政”团队更加强大,如以我校优秀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陈亮为典型事例,引入工匠精神;并聘任每个专业中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企业班主任,加入班级管理群,加强学生和企业的沟通;同时,学校推进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实践的常态化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工程实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理念,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动态,以准确把握行业、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将职业素养标准等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培养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接轨。
三、“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途径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育人体系
《机械基础》课程是汽车、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覆盖面广,包含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原理、机械传动、液压等知识,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不仅专业性强,同时也富含中国制造和工匠精神等内涵,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专业教师应尽的职责。
《机械基础》课程可依托教材,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素材,提炼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通过精心设计育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机结合,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和“一课双纲”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机械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只要用心挖掘,就能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如表1。
表 1 “机械基础”教学主要内容与思政融入点[4]
[序号 授课内容 思政融入点 1 机械概论 从我国古代发明的桔槔、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古代机械,到现代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的研制成果展示,使学生看到中国古老辉煌的机械史上,中国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培养文化自信。
从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案例中“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见证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它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他的装配精度可达两丝。这种绝技是他43年来,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2 公差 “公差”体现了零件的精度,用来限制零件的加工误差。同一尺寸公差值越小,加工误差就小,加工就越困难。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手工打磨的精度能达“0.003毫米”,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国航空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方文墨在训练中,总是自我加压,别人加工做到公差达标就行,而他却永远将公差缩减至标准的一半,反復练习,不断提高。“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于组装中出现故障和偏差的部件,他不用拆开,凭借“盲锉”也能打磨到位,用“中国精度”支撑起了国产战机的“中国高度”,这正是“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3 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材料的拉伸试验,掌握低碳钢从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颈缩-拉断的过程,强化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及事物的发展观。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积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每天努力不断进步,才能获得阶段性的收获。 4 常用金属材料 在学习金属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选用时,通过太原钢铁厂研发团队利用“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特种元素,研制成功“笔尖钢”,从而打破了笔尖钢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 钢的热处理 钢是通过相应的热处理和不断锤打才能炼成,引出“千锤百炼始成才”的哲学道理,即任何一件成功的事物都是经过千次锤、万次炼的,人的成才也同样如此!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承受磨难,勇于拼搏,才能开启成功的殿堂,由此鼓励学生勇于参加社会实践。 6 平面连杆
机构 曲柄摇杆机构中,当以摇杆为主动件、曲柄为从动件运动时会出现死点, 死点即无论摇杆用多大的力,都不能推动曲柄运动。如可以使缝纫机卡死,不能运动,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但有时人们却利用死点来实现特定的功能,如飞机的起落架、夹具机构等。由此引出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学会一专多能,扬长避短。 7 凸轮机构 不同轮廓的凸轮,其从动件有不同的规律,凸轮的运动规律实质是由凸轮的形状决定,引出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理。介绍飞机回中机构,通常利用凸轮的形状来实现运动,引出国产大飞机“C919”的创新、研发历程和胡双钱等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8 轮系 轮系是有多个齿轮啮合传动组成的系统,轮系中必须每对参与的齿轮正确啮合才能实现轮系的功能。团队仿佛是齿轮系统,而个人是单个齿轮,当个人出现偏差,则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为了使团队更好发展,每个人应团结合作,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才能使团队更加优秀,从而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9 轴承 列车高速行驶时,轴承是高速转动的,轴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以前我国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但配套轴承一直依赖从瑞典、德国、日本等跨国企业进口。洛阳LYC轴承研发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率先攻破了高铁轴承关键技术,实现了高铁轴承的国产化,使轴承售价降为进口轴承的三分之一,打破了国外在轴承技术上的垄断,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话语权!由此,告诉同学们只有不断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0 螺纹联接 螺栓是一台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螺纹防松可以利用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等方式。但如果不注意小螺栓的防松,可能会引发大事故,从而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岗位责任、建立大局意识和引出工匠精神。 ]
(二)结合课程特点有效实施,强化育人效果
1.有效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机械发展史时,给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等视频,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5]。
2.体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
如在“铰链四杆机构”学习时,要求学生协同完成机构模型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从而明确四杆机构形成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必要条件,理解三种机构之间的转化条件,从而培养协同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新的成果。
3.实践教学,让学生享受实践的成果
如在“链的传动比”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变速自行车,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档位的搭配能产生不同速度的效果, 通过实践获得结论,改变链条和不同的前、后齿轮盘的配合可改变车速的快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链的传动比公式[6]。
4.拓展教学,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在讲授液压阀的相关知识及阀的密封时,引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介绍该工程采用桥、岛、隧结构,其中隧道采用沉管技术,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到隧道120年内不漏水的技术,要达到这个技术要求,这必须利用机械制造的高“精度”来实现沉管隧道的吊装和连接,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先进的造桥技术和实力,展示管延安等大批建设者的工匠精神。
(三)线上线下,构建立体育人空间
基于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将课程思政教育网络化,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成效。如我们在建立的“机械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上传大国工匠夏立为一丝一毫提升“中国精度”的视频,让学生在讨论区参与互动研讨,进一步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这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结合,以立体的方式突破时空的局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更加明显。
(四)多元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大思政”观下的专业课程,评价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要建立以育人导向为核心的新评价体系,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评价,实现多元化评价。“机械基础”课程评价,以课程考核为主体,加入职业素养养成的行为,任务工单实施过程考核等的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四、结语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深入挖掘思政育人素材,将思政内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思政课程协同全方位育人,才能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养,达到理想的育人功效,彰显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价值![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黄国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21(35):155-157.
[3]葉勇,康亮.高新时代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4]郁志纯.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2):177-180.
[5]蒋丽英.实例启导式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4(35):41-42.
[6]王会,孟俊焕.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机械设计》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0,45(22):194-196.
[7]高成慧,付正飞,李月安.机械基础类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81-83.
责任编辑 宋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