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23-06-28付皓
付皓
摘 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文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红色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既是现实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也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将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以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美育传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结合美育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种形式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一步步发展而来,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近代以来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作为展现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恰恰是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在建党百年的奋斗史上,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既是现实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也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将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以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美育传承。
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2]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起源于创作者内心的思想性,以传世之心作传世之文。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既是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又是历史事实、历史情境、艺术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不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更是政治发展的艺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在作品上有着不同艺术表现。通过对建党以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发现,思想性是贯穿整个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而思想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利用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源。
(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彰显崇高的革命理想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蕴含着很多具有崇高革命理想的现实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故事家喻户晓,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直接描绘崇高的革命理想。比如1951年周令钊创作的油画作品《五四运动》。画作生动呈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五四运动,整幅作品具有很强的革命气质,烘托出壮烈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59年詹建俊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画作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顽强战斗,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1950年11月29日清晨,在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面1071.1高地的小高岭上,敌军的飞机不停地在上空盘旋,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小高岭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面对敌人发起的第九次进攻,他抱起了5公斤重的炸药包勇敢地冲向了敌人。随着爆炸声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1951年画家宗其香根据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1946年,国民党軍阀阎锡山调集上万兵力对山西各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展开进攻,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周西村也很快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打击目标。时担任中共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的刘胡兰在与敌人展开斗争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并惨遭杀害,年仅15岁。1951年雕塑家王朝闻创作了圆雕作品《刘胡兰》,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1963年版画家吴强年创作了木刻版画--《雷锋》。木刻版画是一种刀刻艺术,它具有锋利刚劲的特点,更突出雷锋战士形象的挺拔与刚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在革命现实中提取素材,用艺术表现手法活化素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革命英雄们的高远革命理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现顽强的革命精神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展现着共产党人顽强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通过美术形式直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978年文国璋创作的石版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作品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被选入小学课本,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课本上的这幅画作,就是著名油画家刘国枢在1959年创作的,画作再现了22位红军将士,为了抢占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时刻。1959年画家王式廓为了揭露控诉残酷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历史罪孽,生动表现中华大地千百万农民为砸破千年封建枷锁而掀起的土地革命风暴,创作出了素描作品《血衣》。画作以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经典作品。1929年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闽西山村的祠堂里,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闽西古田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1972年,画家何孔德创作了油画《古田会议》,再现了这一力挽狂澜重铸军魂的历史时刻。洪湖苏区是湘鄂西苏区的中心,贺龙、周逸群等革命家是这个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在贺龙和周逸群等人的领导下,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的湘鄂西地区充分发动群众,他们大力开展河湖港汊游击战,创造了一系列适应湖区特点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56年画家恽圻苍创作了油画《洪湖黎明》,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美术界的瞩目。
(三)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体现辉煌的社会变迁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的时代变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记忆,可以更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1983年雕塑家潘鹤先生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如今“拓荒牛”已经成为深圳的精神象征。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清晨四点二十分,屈银华、王富洲、贡布三名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的壮举。2009年画家冯杰以中国登山队员勇于攀登、不惧艰险的攀登精神作为主题,创作了油画作品《征服珠峰》。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21年画家安佳创作的大型工笔画作品《飞天圆梦》问世,展现了从飞天梦到中国梦的伟大跨越。飞天,这个中华民族想象了数千年、布局了五十年、奋斗了三十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在北京以南约100千米的地方建设一座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自从2017年备受世人瞩目的雄安新区破土动工之后,数十万建筑工人陆续奔赴建设工地。霎时,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2020年美术家范迪安根据雄安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创作了油画作品《雄安进行时·筋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57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了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重要窗口。2018年画家方土、陈川根据第一届“广交会”成功举办的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广交会》。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紧随时代脚步,又描绘了时代风采,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新成就,用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
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美育,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就是美育的集中表达。运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助力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拓展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覆盖面,让更多大学生感受红色美术精品
对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几乎分布在美术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美术类专业,普通大学生对红色美术经典的作品的接触和鉴赏机会偏少,如何拓展美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美育与德育的相融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1.推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鉴赏为高校的选修课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鉴赏选修课是高校最容易实现美育的开展形式之一,在选修课中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美育教育,鉴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及作者的心路历程,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补充。对于综合类院校师资条件有限,可以与美术类院校联合开展选修课学分互换的办法,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和专业资源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实现了美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2.增加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展览覆盖面
艺术展览是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非课程教育的重要形式,艺术馆、博物馆和美术馆会定期安排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感受红色美育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更多新模式新技术,更能激发大学生的观展興趣。近年来美术高校毕业展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感受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观展人数的激增和门票需求的火爆,已经反映出大众对于美育的精神需求。增加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或红色经典元素在展览中,可以让青年人在观展中感受红色美育,增加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实现美育和德育的有机融合。
3.强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校园浸润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融合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将美育达到润物无声。将校园内的走廊、景观、墙壁、宿舍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内容、人物、故事、场景等核心元素表现出来,通过各种载体让青年学生能直观感受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让红色文化与美育通过最直观、最日常、最贴近的方式融入学生,将美育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身边。
(二)赋予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新形式,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5]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美术作品已经开始与科技相融合,艺术与科技催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新的生命力,而且让传统的红色文化以新的艺术传播形态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1.数字化结合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传统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只能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欣赏,在注入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后,传统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可以在互联网或者手机APP中实现“云观赏”,利用数字化手段不但可以拓展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适应目前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利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实现云观展。近年来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展览无法开展线下观展,而是通过搭建云观展平台进行线上展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就开展了“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观展,不但满足了公众对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观赏要求,而且云观展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国内很多艺术馆、博物馆都开展了数字化观展服务,线上观展服务充分发挥了可视化、移动化、信息化、社交化的特点,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价值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2.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现代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短视频拍摄、剪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画面修复、声音修复等技术已经可以让传统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变成视听作品。通过技术的运用在保证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风格、内涵和意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视听展示更容易被所接受。尤其是2021年央视一档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1921-2021)》,第一次将建党百年以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荧幕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观众,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许多精彩的党史题材经典名作,都在节目中得到展现。在节目中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尤其是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直面美术作品,倾听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红色文化。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这个特别历史时刻,重温一幅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教育,接受红色文化精神洗礼。
(三)促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现实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6]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来自于人民,是与人民最紧密联系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何让青年大学生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充分理解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1.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红色文创相结合
选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元素,比如英雄人物、画面场景、建筑标志、标语内容等设计元素,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变化、利用新的媒介赋予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元素以新的形式,形成创新的红色文创产品。新文创让传统的红色文化有了新的体验,更贴合青年人对事物的感受。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就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开展对红色革命文物的新文创设计。不仅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让传统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开辟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和渠道,加深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深度,让高校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2.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红色旅游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7]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红色旅游元素可以挖掘。艺术来源于现实,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都有其生活出处,并不是艺术家凭空幻想得来的。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建党百年来许多红色地域都标记着经典美术作品。1957年王式廓先生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会师》,1994年画家沈尧伊应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1972年画家何孔德创作了油画《古田会议》等,这些红色旅游景点都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和生动课堂。例如,广州美术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绘画类专业的学生采风写生,前往红色革命发祥地,绘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也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
3.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
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的研究显示,截止到2022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达到11.9亿,全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6.9小时。[8]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年人使用时间和频率都非常高。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要主动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跨界融合提升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精神文化价值,提供受众更多的文化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移动互联网可以丰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精神内涵的表现形式,增加可接受性和便捷性。通过线上展示,可以让更多有精神内涵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示给普通的大众,让文化资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尤其是在当下“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虚拟展示”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实现网络化、数码化,更增强了其表现形式的生动性,更好展示其艺术魅力。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教育资源的合力教育,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着创造性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发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和其他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创新开拓美育和德育有机融合的新思路,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5][6]新华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22-08-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
[3]赵红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5):12-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EB/OL].(2018-08-30)[2022-08-17].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3.htm.
[7]央视网.习近平: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EB/OL].(2016-07-23)[2022-08-17]. http://news.cctv.com/2016/07/23/ARTIEO5lVEhgXqA3cdoLefMt160723.shtml.
[8]QuestMobile移动大数据研究院.QuestMobile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EB/OL].(2022-07-26)[2022-08-17].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254.
責任编辑 黄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