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优势和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28矫克华李梅
矫克华 李梅
摘 要: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和创新路径,对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将专业特色与美育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高校博物馆具有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美育的育人原则是对人生观的培养,美育是人生观早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通过高校博物馆文物去贴近历史,感悟中国文化,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是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高校博物馆美育教学实践首先要将国家的教育目标放到首位,紧扣主旋律,把握美育的专业特点。将博物馆美育实践融入高校“美育课堂”的重要意义在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审美能力。高校博物馆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力、高尚道德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学实践;美育课堂;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14-04
一、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美育实践的载体
高校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博物馆,是致力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文化发展的公益性场馆,具有教学、科研、展览、历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高校博物馆美育的育人原则注重对人生观的培养,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教育家陶行知说:“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美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狭义的美育,仅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即“审美教育”,通过基本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及自然界中感受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学可以通过启真扬善,陶冶心灵,来强化德育效应;通过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智育发展。陶行知的美育思想不仅对美育普及和美育理论的本土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光芒,这对当代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馆考察时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高校博物馆实际上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基因的重要美育空间。“一个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这里的“大”不应仅指物理空间上的“大”,还应指“全面”的美育实践理念。高校博物馆具有的丰富藏品是其服务美育实践的最佳资源,这些藏品记录着特定的历史风貌,承载着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此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既可以让学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文化基因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美育教学空间。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快速发展,利用高校博物馆的美学特性与专业功能为支撑,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与教学研究,与高校美育实践的发展形成同频共振,将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平台。这种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进行的美育创新实践,对于高校美育文化的发展、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乃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都具有显著意义。因此,高校博物馆在美育实践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在培育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博物馆,其拥有独特的高校文化资源和专业性研究力量的优势。因此,无论从国家历史使命的实现,还是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高校博物馆应为高校美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博物馆肩负高校美育实践的使命
高校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在弘扬民族文化底蕴、营造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渲染浓厚的人文气息、了解历史、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等方面是一本立体的、直观的教科书。康有为提出博物馆可以“启发国人之聪明,感动国人之心志”,认为“盖十年穷乡之读书,不及一日之游博物院”。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1],并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康有为提出博物馆可以“启发国人之聪明,感动国人之心志”,认为“盖十年穷乡之读书,不及一日之游博物院”[2]。由此可见,博物馆在20世纪初设立之时,就肩负着社会教育功能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使命。
習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作出重要指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目的是见证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博物馆是传播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建立起就肩负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当下高校博物馆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藏品是高校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基础,而展品是活化的文化产品,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满足其美育实践需求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激活博物馆美育功能的重要媒介。高校博物馆所藏文物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展示模式的多样性。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高校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和各种展览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高校博物馆的传统展陈多为依靠馆藏珍品的稀缺性,采用单线时空,“一镜到底”的方式。这种方式加上极具专业性的讲解导览,虽然体现了高校博物馆展陈模式的专业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博物馆展陈模式的固化。因此,高校博物馆应注重多元与包容的发展模式,在服务美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活化展陈的创新,拓展展览题材以丰富展示内涵,探寻藏品蕴含的精神与文化价值,最终达到“活化”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参观时沉浸其中,为高校美育提供文化承托,推进高校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通过活化展陈创新,对提升高校美育实践质量,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及美育文化建设创新,乃至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博物馆一般根据高等学校独特的学科与历史来建设,既不应该被定义为传统的教学科研单位,也与社会中的公共博物馆有着明显的差别,其具有文物收藏保护、文化传承、教学辅助、科学研究、美育实践等一系列功能,可以说是一个科研综合体。高校博物馆在服务高校美育实践时,应遵循内涵式的发展理念,将美育与科教相结合,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独特文化作用。同时,高校博物馆要提高活化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研究和利用水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高校博物馆应通过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源,让文物在传统的展示载体下真正“活”起来,焕发出新的魅力,让大学生激发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高校博物馆“活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完成其美育使命的重要理念。
三、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美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应该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高校中的每位学生拥有艺术的心灵,美育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美育是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创新路径,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3]。高校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现“博物馆”与“美育”的结合,让“高校博物馆”用“文化自信”的力量进行传播,将会对美育文化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展示能够增强美育的融入感,其陈列语言对于藏品艺术内涵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发挥好第二课堂育人延续的补充功能,实现育人的总目标。高校美育教学实践是国家实现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博物馆“美育课堂”作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丰富,是充分发挥高校美育功能、扩大高校育人成效、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引领文化潮流、建设美好理想和信念的重要纽带[4]。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而美育就是美育、情操教育、精神教育,它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有关。”[5]高校博物馆“美育课堂”引领高校美育建设,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和创新性的形式实现的,美育实践不仅体现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而且鼓励教学实践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6]。高校应从长期美育实践出发,以高校博物馆“美育课堂”为契机,开拓高校美育空间,丰富育人内容,提升育人成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博物馆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的特征,从落实党和国家教育的目标与政策出发,提升学生发现美、体验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7]。高校博物馆“美育课堂”作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对高校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路径创新,是将专业特色与美育教学相结合的典范[8],其主旨是让教科书及博物馆中的藏品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博物馆将文化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紧扣时代主旋律和美育的专业特点,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美育优势,努力将高校博物馆的专业特色渗透到具体的美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作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作品,通过美育实践的熏染,实现高校博物馆美育文化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共享[9]。
四、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理念创新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开放、融合中转化与传承是其鲜明的标志。高校博物馆里的文物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的理念创新,首先要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在广袤土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高校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弘扬中国教育精神,启迪人生。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要立足挖掘高校博物馆的独特性和特质,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时代视角和前沿的美育实践去呈现[10]。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是推动、提升高校博物馆美育水平、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基础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三处提到要加强博物馆美育建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肩负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使命、重大任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11]。创新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考古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加强保护研究,坚守安全底线,深挖内涵,推动文物利用,激发交流活力,使广大学生在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国文化的脉络,吸收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
从民族复兴、民族自豪感中提升和创新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高校博物馆在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12]。对学生来说,高校博物館是学习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他们观察历史文化遗产、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窗口。高校博物馆的设立能加深高校美育文化的底蕴。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的党建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13]。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突出重点,自信自强,保持正确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高质量发展,让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从而加强文化自信。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等相关改革措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同时,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的创新应凭借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打造专属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魅力。高校博物馆的美育实践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怀有敬畏和自豪,让学生在博物馆美育实践的过程中有民族认同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有更深厚的文化自信[14]。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理念的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美育文化,对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创造新时代美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 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陶行知. 为生活而教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6]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7] 席勒. 美育书简[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 王一川. 大学美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9] 黄忠敬. 聚焦美育: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0] 曾繁仁. 美育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1] 杨河. 中国美育年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 刘聚德. 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之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13] 崔晋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學出版社,2021.
[14] 潘立勇.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