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2023-06-28周元刘畅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内涵

周元 刘畅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教育,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校内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具有新的内涵。基于新的形势与时代要求,面对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校内实践平台功能不完善、价值引领作用弱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思想引领,将红色基因铸入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79-04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内涵

(一)课程建设方面

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强调立德树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需分层次、分梯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适度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方案要符合新时代要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爱国敬业、品德优秀并具有高质量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课程建设要紧密围绕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国情、民情融入理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走好新一代年轻人的长征路。

(二)校内实践方面

注重本领提升的过程更强调全面发展。校内课外活动是培育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的关键平台,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创新创造活动、创业模拟活动、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等,鼓励、支持学生创办创新创业类学生组织、协会等,为学生提升本领积极创造条件[1]。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在不同思维、知识的碰撞中,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促进创新理念的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案例分享会、赛事宣传讲座、创新创业赛事等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更关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道德涵养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实践方面

注重成果转化的过程更强调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应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體现红色基因传承,凝练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社会实践方面鼓励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2]。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为例,其作为一堂最富活力的创新创业课,推动高校与社会资源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企业、农户,在促进就业、提升农户收入等方面成果显著,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作为一堂有温度的国情思政课,成百上千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走进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古田等革命老区,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艰辛的创业史,传播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在此过程获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为人生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探索期、建设期再到快速发展期,知识体系、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经历了多次迭代。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多由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教务科员等组成,这部分教师疲于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大多不具有创新创业相关经验,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难以达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求,难以顺利开展相关指导工作。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背景,专业认识不够,很难科学高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3]。教师把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方式简单直接,与时事结合度不高、影响力弱、说服力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属性,没有深厚理论的支撑以及丰富创业或指导创业的经验,难以寓教于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活课堂活力,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差。

(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功能不健全

受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加上配置的资金、师资严重不足,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仅停留在项目申报、路演答辩、选拔评分等方面,学生仅能够实现有限的创业本领提升,很难实现全面发展。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外活动是固定的训练模式,流程、考评都是基本一成不变的内容,类似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答卷式”创新创业人才,一旦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随时爆发的内部管理问题以及多种经济问题,经常表现出茫然失措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外活动与专业结合度不高,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

(三)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引领作用不明显

思想接受洗礼,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的关键问题,是创新创业精神建立的根源和原则,更是帮助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红色精神的融入,未能充分开发、宣传我国红色旅游资源,达不到塑造意志品格、实现价值引领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个人的目标局限,主体意识薄弱,被动思想严重,错误地理解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多关注个人成长与得失,较少关注社会贡献与精神价值追求。

(四)创新创业课程缺少思政育人元素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价值引领作用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到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但仍有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组建一个创业团队、创办一个企业,意识不到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过程,就是锤炼个人意志品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掌握更多就业技能的过程[4]。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实现有机融合,不能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存在分离情况。从课程建设视角出发,课程内容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课程活动多围绕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成效不足。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的内容;课程设计缺少思政元素的融入,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

(五)校内与校外资源缺少联动及协调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及课外实践活动主要依靠校内导师,在理论研究及知识传授方面,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创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大多校内导师缺少创业经验,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抗风险能力,导致大量创新创业项目难以应对市场千变万化的挑战。校外导师多为赛事评委,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较少,不能持续陪伴项目成长,导致许多优质赛事成果,无法在实际运营的过程获得足够支持。从课堂理论学习到创新创业精神萌芽,再到创新创业赛事取得一定成果,最终成功运营项目并创办企业,至少需要授课教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人长期有效的合力支持。然而,校内与校外资源缺少联动及协调,没有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主讲教师要强化自学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清晰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在教学设计过程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二是优化创新创业教材的内容,一门课程的基础是教材,而教材是授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针,在教材学习与教案编写的过程,就可以同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完善多学科知识结构。三是强化授课教师培训,挖掘和培养有创业兴趣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热爱教育的企业家、创业者走进校园、走近教师、走近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相关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鼓励更多创新创业课程讲师走出去,走访创业企业,了解创办经历与运营模式,充分调研并分析总结,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提升育人实效。四是考虑专创融合的需要,组建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梳理汇总有鲜明专业属性的创新创业案例,组建课程小组对国家政策、课程教材、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五是完善政策及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强化岗前培训并不定期开展相关讲座;鼓励双创赛事的优秀指导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供配套成果认定及奖励政策[5]。

(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第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创业平台为主要载体,统一部署、科学谋划“思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功能丰富的协作平台,优化评价体系,将原本单一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有德育渗透、价值引领的全面评价,提供课外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窗口、创新创业培训窗口、经验交流及组队窗口、个人成长记录及展示窗口等,重视“能力培养”,强化“过程考察”,丰富活动内容并创新评价方式,不唯“项目分数”“项目规模”“项目营收”等指标性数据评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效。第二,分层次分梯度设置理论学习内容、校内实践活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采用学生喜欢的“闯关”模式,分阶段颁发能力认证证书,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人公,积极参与到平台活动及平台建设当中去[6]。第三,构建形式多样的社交窗口,组织高校教授、企业专家、学生同平台交流,借鉴微博、贴吧及其他成功社交软件的模式,提供创新创业课外实践专属的自由分享空间,了解专家学者、创业达人对项目、团队、个人的要求,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品质塑造,加强自我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三)厚植紅色基因强化价值引领

第一,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通过红色文化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地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解读历史事件、阅读革命英雄事迹、分享革命精神等,激发大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燃起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实践的热情。第二,大力弘扬爱国模范创新创业人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多个校园场所搭建模范创新创业人物故事墙,让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吸引优秀创新创业模范前往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通过学知识、讲故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有所改变,成为一个不仅有创业能力,更有优秀创业品质的大学生。第三,积极与爱国奉献、有责任担当的创业型企业建立联系。梳理创始团队人物成长的经历及团队故事,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实践,学习创业者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等优秀创业品质,以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学习,通过参观科技型创业企业,鼓励学生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学校科研及创新创业实践,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训练过程,塑造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成就更为精彩的人生。

(四)深挖课程内涵巧融思政元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包括诸多教育元素,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拓展等,应充分把握课程设计及内涵,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设置思政目标,并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考核内容予以明确,然后结合创新创业实际案例,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7]。其次,高校专家或课程组对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点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创新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寻找更多的切入点来融入思政元素,进而最大程度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及思政教育的融合,最后,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课后拓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定期地参加具有鲜明思政内容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以此强化课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五)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创新创业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强化技能,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第一,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分阶段科学谋划创新创业扶持办法。第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引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参与教材编写、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相应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理解创新创业规律,强化创新能力与创业抗风险能力。第三,在创新创业赛事训练、模拟创业、创办企业的过程,设置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构思、制订、实践等阶段给予帮助。第四,建设数据库,记录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长数据,建立创业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长效帮扶机制及监督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8]。还要高度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表现,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家、授课教师、校外导师多方联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及课外实践设计的过程,持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四、结语

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拓宽校外社会实践渠道的过程,要遵循国家方针政策,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深挖课程内涵,厚植红色基因强化价值引领,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校内外资源的协同联动,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学情分析,深挖厚植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纯正.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作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92-94.

[2] 刘少明.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要广”[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2-97.

[3] 金民卿. 以红色精神激励青年创新创业[J]. 人民论坛,2017(30):134-135.

[4] 邓艳君. 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11-115.

[5] 顾美霞,欧阳倩兰.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71-72.

[6] 吴晓义. “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05):51-54.

[7] 关春燕,何淑贞. 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9-51.

[8] 贺腾飞,刘文英. 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8):43-49.

(荐稿人:刘玉邦,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编审)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