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实践中的应用

2023-06-27王鑫

艺术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中国画

王鑫

摘 要:在国画的创作实践中,中国传统笔墨元素的应用比较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笔墨元素应用形式,对国画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入手,对国画创作中笔墨元素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度探究,在解读笔墨元素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国画创作中不同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旨在能凸显中国画笔墨元素的应用特色,促进中国画创作的高效化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文化;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03

中国画历史悠久,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已经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风格,在世界绘画艺术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新时期对中国画的时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系统解读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能助力中国画文化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鉴于此,新时期应该系统解读笔墨元素文化与中国画创作实践的关系,从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角度解读笔墨文化元素的合理化应用,为中国画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

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以“形似而神不似”的表现手法著称,能够展现特殊的文化韵味和境界。在国画的创作中,笔墨手法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能通过笔墨手法的多元化应用,展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一)笔墨文化中的“写”

“写”在国画创作中可以说是表现绘画艺术生命力的基础性构成要素,也是笔墨文化元素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写”的合理化应用能使国画创作表现出特殊的精神意蕴。国画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可以通过“写”的应用凸显小写意和大写意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好的绘画创作者,能将书法元素融入绘画中,使国画写的特征更加鲜明[1]。元赵孟頫就曾经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他的创作思想中,“飞白”和“籀”都可以归属为古代汉字的字体,在国画创作实践中,石头、树木、梅花、竹子等物象的表现形式,都与汉字的书写存在一定的关系。“写”在国画艺术中可以归属为母体语言的范畴,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从于心,通过“写”的应用表现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游于艺,即在创作中讲求“技进乎道”,通过点线的合理化布局和应用,能够将绘画者的才情、修养等通过“写”的方式融入笔墨创作中,展现“写”的哲学思想。以唐寅创作的《牡丹》为例,在绘画中唐寅就使用了虚写和实写融合的手法,通过虚实融合表现出虚实相生的特色,使绘画的文化内涵和艺術特色得到了比较直观的表现。

(二)笔墨文化中的“线”

线条对于国画创作而言是比较基本的构成要素,并且线条在中国笔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创作者在创作中需要把握线条的应用技巧,通过线条的应用突出画面的整体张力和活力,赋予画面生命力。线条在复杂的国画创作中是比较重要的元素,把握好线条能更好地促进绘画艺术的彰显,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更加鲜明。对于国画创作而言,线条最初在国画中通过轮廓线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或者通过关系线的方式呈现,甲骨文就属于此类用线方法的代表,通过线条轮廓表现山河日月等[2]。发展到金文时期,书画中的线条意义逐渐丰富,如《石鼓文》《毛公鼎》等,通过不同线条的使用,就表现出恢宏质朴、饱满典雅等不同的内涵。而从国画创作的角度看,优质线条的应用能产生形神合一的效果,不论是“是侧是勒”,还是掠或磔,抑或是游丝抱墨、燕尾草折等,不同线条手法的应用,能赋予国画创作全新的生命力,使国画创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不论是树木、山石还是对画作中水纹的表现,都通过线条完成勾勒。五代时期董源、荆浩以及宋代刘松、郭熙等人的创作,也比较重视通过线的应用改变皴的造型,使大自然中物象的表达更加鲜明、自然。可以说,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之一,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线是重要的生命体,通过线的应用能突出强调绘画的阴阳之分,形成缔造意境和情感抒发的效果,艺术价值比较鲜明。

二、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的应用

在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并且笔墨文化的应用会对国画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下面就结合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细化的分析。

(一)留白的应用

为了能形成对国画艺术表现力的衬托效果,留白是比较常见的应用方式,创作者通过合理化的应用留白的艺术和语言,能够使国画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国画创作中,留白有很大的学问,讲究格局、留白的位置,力求能突出“舒卷开合,舒放开来”的特殊艺术效果。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就曾提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认为留白的应用是虚实相生画法的直观表现。例如,王雪涛国画《梅花》的创作,就巧妙地使用留白,让人能对空白空间产生无限遐想[3]。又如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通过留白的应用表现出特殊的精神意趣,让人欣赏画作似乎能感受到环境的空疏寂静和萧条淡泊,绘画的艺术特色鲜明。

(二)点和线的体现

在国画创作中点和线的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部分,点的大小浓淡、线的笔锋、粗细等都能形成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国画中线条的合理化应用,使构图和造型更具特色,还能实现对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传达。以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进行分析,在创作中张择端先生就使用精细疏密、生动的线条表现汴京城的情况,通过线条的应用展现湍急的水流、通过点线的融合展现两岸房屋鳞次栉比的状态,还突出强调了拥挤的人流,使画面生动、具体而真实,画面的艺术性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4]。

(三)笔和墨的应用

在国画中用笔的技巧能通过点线表现出来,而笔墨的融合应用则可以通过勾勒、描揉、颤等不同方式,将墨的浓淡更好地彰显出来,从而形成差异化的艺术效果,如通过淡漠凸显风轻云淡的特色,通过浓墨的应用表现艺术性的厚重感等。在国画中,笔墨的不同应用方式能形成“皴”“皱”和“擦”等多种绘画形式,比如清代的华岩(新罗山人)在表现鸟类羽毛蓬松质感的创作中就比较擅长使用皴擦的方法。董源在表现江南山水的过程中,比较喜欢应用披麻皴方法创作,能突出绘画的淡墨轻岚效果,使绘画展现出浑朴自然的艺术特色。马远所创作的《踏歌图》就着重使用斧劈皴,通过斧劈皴的应用勾勒山石轮廓,再通过淡墨形成渲染效果,使绘画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5]。

(四)精神和意境的表现

国画中重视意境的塑造和精神的彰显,创作者通过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能在绘画中融入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能为国画创作赋予生命力,形成内心情感传达的效果。我国国画中意境的表现和精神的传达,基本上是借助笔墨文化元素所实现的。在国画的意境塑造中,一直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表现形式,力求能通过创作形成意在言外的特殊效果[6]。例如,石涛创作的《风雨夜归图》中,整幅画都没有绘制“雨”,但是却能让人感受到雨丝,甚至通过画面上笔墨的表现,营造出了感到雨势的效果,形成了“无中生有”的艺术特色。而王希孟所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则突出表现意境的营造。在绘画中,王希孟采用散点透视法,在画卷中不仅融入绵延起伏的崇山,还纳入大量广阔无垠的江河湖水,整体布局突出强调时序性和关联性。并且将崇山峻岭作为绘画的核心,山与山之间结构层次和谐、主次分明,通过有限的空间延伸出无限的景色。在表现山中之水的过程中,则注重水景与山景的融合,并且水景的表现形态多样,瀑布、湖水、溪流等和谐地融入画面中,打破了画面的厚重感,为画面增加了流动性,也用水的流动反衬出山的宁静与巍峨,再加上画面中树林、建筑的分布,整体形成了世俗与仙境交融的特殊意境。

三、当代国画创作实践中笔墨文化的融合应用反思

结合当代大众文化语境对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特色和发展形态进行分析,能看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国画创作中中国画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7]。具体分析,在当前国画创作中,对于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坚守传统样式,传承古人创作技法

部分绘画者在国画创作实践中仍然坚持坚守传统,重视我国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应用,并且在国画中还会融入书法线条的精神意蕴,还融入仕女、花卉等不同的形象,使中国画笔墨语言符号的应用成了众人文化记忆的链接。但是这种对传统中国画范式的生搬硬套造成当前部分国画创作缺乏精神内涵,特别是在工业社会大批量重复生产的情况下,部分作品已经无法表现出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中国画作品的文化责任也逐渐弱化,现实文化与中国画作品的关联逐渐弱化,甚至部分作品仅仅是借助古人的某种语言复述满足个人需求,无法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表现出艺术层面的自我,笔墨语言的价值也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想促进国画艺术的发展,在探索笔墨文化元素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在坚守传统样式的前提下,还应该重视笔墨文化元素精神内涵的彰显,结合时代背景对精神内涵进行挖掘,促进国画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凸显国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使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8]。

(二)借用和融合西方绘画语式,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国画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改变坚守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始借用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语式,力求能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语境中,探索中国画特色艺术语言形态的构建,创作者在创作中将现代社会观念作为主导,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作为基本的创作符号,实现表述心象的目标。这种国画的创作能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艺术表现力更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类国画创作的艺术把控力要求比较高,部分此类国画作品创作仅仅在视觉和情感层面上还存在“类国画”的表现形式,能够产生与民族文化关联缺失的效果。并且这种中国画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部分绘画者在创作中既没有看到中国画创作与西方绘画创作的本质性特征,并且盲目的中西方文化兼容存在一定的误区。西方文化是以多元文化为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固定不变的文化形式标准,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序列中效仿西方绘画创作,虽然能够表现出新意,但却需要从民族性创作中走出来,而脱离民族性的情况下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也会随之弱化。因此,在借鉴和融合西方绘画语言的过程中,还应该探寻中西方绘画创作的核心差异,并对比这种差异,尝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找到合适借鉴西方绘画语言的方式和方法,确保能突出中国笔墨语言的表现力,融合西方绘画的创作理念,使国画创作的艺术性得到显著的提升[9]。

(三)精研传统和现代绘画语言,形成多元包容语言文化

国画艺术创作中对笔墨元素和语言的应用能对创作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新时期要想促进笔墨文化元素的传承,丰富国画创作的优势和特点,彰显创作的艺术价值。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尝试借助传统诸多方式的精研和艺术语言的综合,形成包容多种深层文化语言的效果,在学术式审美的追求下,在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表现中融入对新时代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新社会责任,在创作中展现出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在此背景下,促进笔墨语言的多元化融合应用,现代国画的创作就能进一步将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与中国画的创作融合,在笔墨语言的表现中能彰显传统中国画的形式韵味,也能展现与现代人的文化关联感受,可以进一步凸显对自我文化的努力探寻特征[10]。此外,在国画创作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表现能促进传统、纯粹的民族手法的传承,但是也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融入情况下凸显出的视觉效应,能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促进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和创新,能更加立体性地将中国人特色的文化精神思想展现在观者面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笔墨元素的应用能对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中国画艺术价值的彰显和文化传承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并且通过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还能形成特色的笔墨语言,彰显中国画创作的艺术魅力,使中国画创作表现出时代化发展的特征。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系统解读笔墨文化元素对国画创作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笔墨文化元素的合理化應用,促进国画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创新,逐步彰显国画创作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闫若楠.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21,28(10):36-37.

[2]刘爽.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33(17):166-168.

[3]水卫东.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探析[J].大观,2021,28(06):144-145.

[4]杨力飞.谈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文化创作中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37(05):94+96.

[5]蔡峰.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4):105-106.

[6]陈宁.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8,39(01):57-58.

[7]陈萍.探析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有效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8,34(01):59-60.

[8]钟帅.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参花(上),2017,25(05):137.

[9]景荣.试论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7,35(04):45-46.

[10]吴福明.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5,36(11):185.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