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族扎染生态美探赜

2023-06-26崔新元黄圣游王安琪

艺术大观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扎染

崔新元 黄圣游 王安琪

摘 要:以生态美学的视角来探究大理白族扎染生态审美文化,从中会发现内蕴其中的诸多审美场及生态审美观,正是这些生态审美场构成了白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根本。本文将通过白族扎染的“境生之态”“生境之美”“生生之美态”多角度、系统化的研究,以求探究器物生态美的具体研究路径、方法。

关键词:大理白族;扎染;生态美;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TS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3

作为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生态美学的产生与人们当前的生存境遇以及生态观念的更新紧密相关,它是伴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而出现的。有关生态美学的定义,引用曾繁仁先生的观点:“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近年来,有关生态美学的研讨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就生态美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各种的研讨,有关“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明晰,确立了一些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基本确立以生态存在论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学理基础”。在对生态美学进行学理建构时,不少学者主张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汲取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1]从文化根性上讲,白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其审美文化孕育于整体的生态文化圈之中,与其文化生态圈具有“同构性”。白族审美文化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感受与歌颂为起点,逐渐繁育出丰富的白族审美文化。笔者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这一生态审美行为的探赜以期形成有效的生态美研究路径。

一、扎染境生之态

所谓境生之美是根据唯物理论视角阐释由先天环境以及人造环境下围绕“扎染”这一事件所诞生的生态审美场研究。

大理有干湿两季之分,优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其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六千多种植物种类。白族素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习俗。背依苍山,面朝洱海(如图1),生活在坝子上的白族人家以洱海为中心,呈环状分布。苍山之水、大理之地为“扎染”提供了其生态美境,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审美观。《大理县志稿》就曾载“周城至阁洞塝皆男耕女织”。

扎染有著悠久的历史,《西洱河风土记》曾述“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絁、绢、丝、布、麻、浮光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古籍《南诏国传》与大理国画师张胜温的《大理国梵像卷》中,可见扎染服饰。但将板蓝根用到扎染中,还是近几百年的事。明末清初,云南大理的白族意外地发现板蓝根这种植物竟然可以作为染料,把生白布染蓝,然后制成衣物、头巾等日常用品。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便成了白族“疙瘩染”[2]。前庭销售,后院制作,山下种植板蓝根;婆婆负责扎花,爷爷负责染色,媳妇负责销售,丈夫负责协调各个资源是否齐备。这就是白族扎染最基本的流程,也是扎染生态审美的基本“场”。

二、扎染生境之美

经笔者田野调查可知,白族人家会将状如茶叶的板蓝根叶(如图2)泡水饮用,其色浅蓝色,其效清热消炎。但板蓝根除饮用外还可做扎染基础原料,这充分展现了当地白族的自然生态审美认知。经被访者介绍,作为染液的板蓝茎叶由自家种植,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收割,收割回来后,把其泡在大染缸中,这一泡就是数月之久,一般从采摘到制成一缸色彩饱满的染料最少也要5个月,这中间还要经过打靛蓝、发酵等工序,更要仔细观察泡沫的颜色变化,不断加水、白糖、米酒和草木灰等搅拌,沉淀使其成为一缸汇集自然精华的染料——土靛(如图3)。除板蓝根外,艾蒿也可做扎染基础原料。

白族扎染的色彩一般由蓝白两色构成,其制作主要步骤有画样、制作图模、翻模、扎花(如图4)、脱胶、染布、蒸煮、晾晒、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最考验技术的是扎花和染色。扎花即根据土布上设计好的图案,用搓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扎布料,并采用不同的针法沿图案把布缝起来。[3]染色是指将扎好并浸泡脱胶之后的土布,放入装满用板蓝根发酵而成的染料的大木桶内(如图5),边染边搅,每染一次后都要进行脱水,如此反复浸染三至五次即可。

白族扎染制作过程的手工传承性,及其选用的天然染料如板蓝根、艾蒿等,都使白族扎染呈现出生态美意蕴。而其虚实相生、古朴雅致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了生态美特征。

大理民间常用的针法主要有平缝、毛虫马牙花、小梅花、合下花、仿龙花、蝴蝶花等。最原始的扎染手工扎花中只有三种花样:蝴蝶花、小梅花、毛虫。这些花样的原型大多取自大理的自然环境。例如,蝴蝶花就与蝴蝶泉的爱情故事相关。白族将这种美好情感用自己的生态表达方式进行展现。古时没有过量的社会需求,仅仅是因为强大的自然崇拜与自然的信仰的表达,扎染就能够延续至今。

除针法外,捆绑法(如图6)相比针法更为自由和灵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织物通过线绑扎和借助工具绑夹两种方式,此间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蜘蛛花,因形似蜘蛛所结之网而得名。在白族人的染色经验中,总结其染色效果主要看花纹的清晰度,效果的呈现与扎花的紧度成正比,染好之后,紧密的地方会留下清晰的坯布原色,花纹的边缘与染液之间形成自然晕纹,染色痕迹形成的自然美和偶然美正是扎染的生态美所在。

三、生生之美态

白族扎染图案中选用的题材大多来自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但造型又不拘泥于自然中的形象,通过变形、组合重构的方式创作出用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题材的选用中表达白族人们的文化内涵,其中花形纹是白族扎染中出现最多的符号,在花卉中主要有:牡丹花、莲花、樱花、菊花、灯笼花、山茶花、兰花、荷花、桃花、玫瑰花、牵牛花、映山红、葵花、水仙花、迎春花、蕨菜花、海棠花、茴香花等,都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卉。[4]《大理县志稿》《南诏野史》等古籍中都有关于花卉的记载,大理白族家家户户院中种树栽花,另外,在白族的服饰中和刺绣中,花卉元素必不可少。花形图案在大理白族扎染传播介质中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从十多种花形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族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审美选择。生命的繁衍和种族的强盛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必不可少,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以及对生命的繁衍愿景是一直存续的,图案中表达多子是对繁衍后代美好愿景的写照。大理白族扎染图案中表达多子的图案主要通过数量繁多的植物、具有送子特征的动物来表现,常见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鲤鱼、蝴蝶、鸳鸯等,植物图案主要有石榴、莲花,或者通过不同图案元素的拼合同样表达生命繁衍的含义。

白族扎染图案在符号化表达上充分体现了生态美,但仅仅是符号化表达不足以体现生态审美,扎染的生态审美更体现在其与周围事物形成的整体性审美场。作为茶饮的板蓝根联结了生产与生活,使白族人家的生活更具整体性并形成长久有效的循环。苍山活水、大理沃土与布扎的生产过程紧密相连,与之构成了生态审美场。通过流程而形成的扎染布被制作成白族人的生活用品,不管是头巾还是布扎(白族儿童饰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态审美场,并对生态审美场起到良好的微调节作用。

四、结束语

生态美学产生于生态学和美学的交点,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生态”的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器物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的扎染“境生之态”孕育了最原始的生态审美场,“境生”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扎染的“生境之美”,形成了完整、稳定的“生态”。“境生之态”与“生境之美”一大一小的循环为当地扎染提供了和谐的“双循环”生态。同时,这也为研究、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实证,这对于生态价值、意义的厘定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具有特殊意义。关于“扎染”的上述研究仅是一次尝试,至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造物系统等对器物审美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或机理,则需要进一步探究,故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更多学者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传统器物,进而有更多有价值和意义的发现。

参考文献:

[1]杨昌鑫.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1-55.

[2]吴昭红,谢罡.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蓝了300年,难道就这样失传?[J].环球人文地理,2014(17):100-109.

[3]郑旭,王静,薛琦琦.板蓝根种植现状及其利用情况研究[J].长江丛刊,2017(23):161.

[4]张枫楠.浅析周城白族扎染纹样[J].大众文艺,2014(14):52.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扎染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