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升:现实逻辑、困境与策略

2023-06-26杨欣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大学生

摘要:就业事关民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及推进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不匹配凸显、就业主体心态不容忽视等问题。要建立“产业带动就业,就业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产业联动;构建就业监测机制,完善大学生就业评估创新体系;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生态,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吸引大学生就业;开展部门联动机制,监督考核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杨欣平,南京市江北新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一级人力资源师,University of Perpetual Help System Dalta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210000)

中图分类号:D6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1-0051-03

就业事关民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泰民安民族兴盛之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因此,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优化升级的现实逻辑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大学生作为后备人才群体,在人才强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各领域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优化升级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大局具有重要作用。

(一)稳定重点就业群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需要

目前,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新增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占新成长劳动力的70%左右。大量青年大学生的集聚一方面带来“就业总量红利”,另一方面也带来“就业结构红利”,将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不断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政策,不仅能够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动力,也是顺应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的根本要求。就业见习、技能培训、就业补贴、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完善和优化,不仅能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有力保障,也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稳住市场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

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基本依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出现就业观念和去向多元化、就业形势多样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断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政策措施“组合拳”,对于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三)應对经济发展挑战、稳定内外大局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动力不足、贸易壁垒等问题,给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求收缩等给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优化提升不仅能够拓展大学生就业的广度,还能够推动产业政策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质态稳步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优化升级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岗位供需不匹配、就业期望及求职心态与就业市场发生偏差等交织叠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多重因素。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直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就业机会、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优越性明显,对于高校毕业生更具有吸引力。企业规模不同员工收入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小微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因此,大学毕业生更倾向在大城市、高收入行业求职。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与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平衡,流动渠道不通畅、身份转换困难,更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二)供需不匹配凸显

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近两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连续突破记录创历史新高,2022年达到1076万人,较10年前增长了58%;2023年数量预计将达1158万人。加上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企业招聘到的应届大学生普遍存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需要进行再教育和上岗培训。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需求普通劳动者和技术型工人,而大学毕业生有更高期望的求职心态加剧了供需不匹配问题。

(三)就业主体心态存在偏差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涌现,吸引大量毕业生进入新经济领域。新就业形态带来了工作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创新,也展现出青年群体谋求个性展现与职业发展相统一的就业心态。而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心态失衡和期望值过高等现象,考研类“缓就业”、期望高型“慢就业”等心态及行为不仅给未来求职带来弊端,更加剧了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匹配。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就业政策,升级优化更加灵活务实的就业措施,保证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势在必行。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提升策略

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要把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战略高度。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推动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建立“产业带动就业,就业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

壮大产业发展,就业才有保障;推动产业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产业只有不断释放生机活力,就业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持续提升。要进一步强化就业的经济发展功能,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构建与本地区产业政策相融合的就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应围绕打造创新高地的城市战略,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要围绕主导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形成青年人才的集聚地。要不断发挥产业优势,整合市场优势,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以产业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以大学生就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就业双向驱动,更好释放产业带动就业的民生效能。

(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产业联动

要优化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广泛筹集优质岗位,增加供给,深入校企延伸就业服务强对接。要夯实就业服务基层基础,针对离校未就业青年群体,完善优化登记制度、实行“一人一政”全周期跟踪服务。要强化政策引领,优化信息服务平台,采取“一校一政”精准对接等措施,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政校企联动。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功能,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中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加强联系沟通,积极引导其尽快就業。要畅通人才有序流动渠道,构建高标准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公平公开的人才市场。要积极搭建新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产业联动的制度机制。

(三)构建就业监测机制,完善大学生就业评估创新体系

要构建就业分析和预测机制,动态监测影响大学生就业岗位数量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用工情况及人力资源供给等进行动态监测,并进行系统的、时序性的预测与分析。建立完善统一、与国际接轨的就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经济发展就业贡献、人力资源激活、人才生态环境、就业景气、人岗匹配、人力资源国际化、薪酬增长、岗位供给能力等重要就业指数的公开制度。同时,完善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监测评估,重点关注工资水平、就业稳定性和社保福利等指数。健全人力资源配置评估预测体系,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四)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生态,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

要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行大学生之所需,致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人才沃土。聚焦本地区主导和新兴产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中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新模式,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在重大项目的政策服务设计中进行引导,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引导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防止失业问题发生。聚焦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精准服务,用心用情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努力提供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和成长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市,增强本地区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监督考核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

政府在优先部署就业战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就业需要多部门协作。要打破条块分割,成立跨职能部门的就业工作统筹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教育、财政、金融、社保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和服务整合。打造包括大学生招聘、就创业指导、人才落户、安居保障、金融服务等在内的“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机制,以贴心周到的服务营造青年大学生发展,形成大学生如鱼得水、万马奔腾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要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把各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评估各职能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

(责任编辑 何爱云)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