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研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议
2023-06-25熊新国马青松赵毅飞
熊新国 马青松 赵毅飞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通过校、企、政共同打造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标杆”的关键因素之一[1]。笔者曾在德国的不莱梅和法兰克福两个城市有过两周的职业教育学习经历,对德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实际应称为“三元制”教育[2],它由企业、学校及职业培训中心协作完成,相关行业协会在中间起协调的作用。德国政府对“双元制”培训每年投入59 亿欧元左右,参与该模式培训的学生一般年龄在15 ~16 岁,他们在完成德国的基础教育后,如果感觉升入大学有困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也可能听取父母的建议或咨询机构的建议后给感兴趣的企业投寄自己的简历,学生通过面试被企业录取后会和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包含学习时间长短、休假规定及工资待遇等条款,合同签订后,学生会在企业和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之间交替学习。
在学校学习期间,最开始学生学习的是一些基础课程。例如,英语、法律基础及同步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时,实训教师也是先教授工作细节方面的一些内容,例如工作时工作服装的要求、安全要求及工作应达到的标准等,后面才开始循序渐进地教授其他的专业技能,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方案的协调者是对应的行业协会。在学习期间,如果企业或学校的条件不足,学生和企业可向行业协会申请到相关职业培训中心学习,如果学生学完课程后感觉自己能力还有缺陷或以后想跳槽到另外的企业,也可申请到职业培训中心学习。学生接受“双元制”培训时在企业学习时间一般占70%左右。德国的教育标准规定,选择“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受训后的熟练程度应达到熟练工人的90%左右,并且在三年左右的培训时间内,要求学生的工作能力递进规律依次是:第一年达到熟练工人的10%~20%,第二年应达到熟练工人的40%~50%,第三年应达到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
在学生学习结束后,对应的行业协会组织由雇主和学校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评,考评包含期中考评和结业考评,期中考评在第二年举行,结业考评在最后全部课程结束时举行,考评结果在全德国均被认可,合格的学生才可以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完成“双元制”培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直接进入职场,但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进修,谋求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如图1 所示)
图1 德国校、企共建的职业教育流程图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做课程设置时,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灵活推进。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及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核心技能学习内容一般在对应的职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完成。不同的专业培养内容,按照归口的行业协会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培训标准进行。培训标准包括培训的内容、时间进度安排及考核办法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培训标准制定理论培养计划,各企业要根据培训标准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技能培养计划,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均要能有效实施。在制定课程培训计划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充分考虑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要求共同统筹来制定,行业协会和政府教育归口管理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监管及最终评价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制定的课程内容能确保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对应的职业教育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德国“双元制”课程设置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启发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启发
在学习期间,笔者先后参观了不莱梅职业培训中心和法兰克福近郊的两所职业培训学校,通过观察和咨询,发现受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直接学习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主要以生产的方式进行,不刻意考虑实训成本。例如,他们在对参与木工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培训时,用的耗材也是直接从市场上购置的木工真实原材料,德国教师认为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虽然现在的培训方法看起来有点浪费,但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环境,为他们今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这种现场生产方式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保证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二)工作态度受到的启发
德国人素来以勤奋、严谨而著称,他们的敬业精神、十足的干劲等都是我们经常耳闻的事,但这次德国之行,笔者发现他们工作时的态度与以前想象中抢时间、抢速度的特征大相径庭,他们在工作时给人一种“慢腾腾”感觉。经过和老师沟通我才了解,“不急功近利,精益求精”才是他们德国人普遍遵循的信条。例如,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在涉及实操考核内容时,安排的时间往往需要1 ~2 天,这和中国现阶段大部分的考试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德国人认为只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行,不用太刻意追求速度,这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另外,笔者上课的地方及其他参观拜访的企业和学校,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窗明几净,整齐划一”,每天他们实训室的窗户在上课前都要擦拭一遍,实训完后实训设备必须摆放整齐并擦拭干净,他们认为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才能激发人去做更标准的事。
总的说来,德国职业教育注重顶层设计和规划,各部门目标明确,执行时严格按照标准,德国人的严谨在职业教育培训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三、对“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建议
本次德国职业教育学习收获满满,由此引起笔者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思考。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模式需要转型之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我国大多数教学方式都是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较差,效果一般不是太好。如果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4],或者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落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实学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开展“双师同堂”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严谨,学会创新;做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授课方式有吸引力就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二)坚持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深化与生产企业的合作,重视生产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用一线企业的生产实践指导教学,目的要明确,思路要清晰,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要让企业全面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未来的设备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技术升级等内容,这样就能保证人才培养标准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因材施教,发挥出各类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激发出学生不断向前的动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提升“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德国的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之前要经过多道严格的考验。例如,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最后还要经过多道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而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我们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每位“双师型”教师均具备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五)尽量采取小班授课模式
德国的班级都实行小班制,这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同时老师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中国的国情不同,不能完全按照德国的模式,但可以借鉴的是上课人数不能太多,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评估考核时,要对学校的生师比、生均实训场所面积、“双师型”教师占比、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比例等严格审查,对每个行政班级人数提出合理的规定,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杜绝大班授课问题。
(六)国家要适当进行政策干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而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中国的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而他们更愿意接收熟练工人,如果国家能对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在政策上有引导,例如减少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的纳税等,这样“双元制”教育实行起来会有效得多[5]。
(七)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所有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对职业人的首要要求,是任何国家育人为本的首要要求。我们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结语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贴合企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