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教:高中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2023-06-25郭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重构意义

郭斌

摘要:人类的教育史其实是一部慎教史。自人类文明开源起,慎教就牢牢地控制着教育这个大系统的要害之处,让教育始终伴随乃至引领时代与文明的进程。高中语文教育坚持走慎教之路,具有优化学科建设、助推育人工程、参建社会文明的重大意义。遵循慎教的思想与原则,在管理与教学、教材与读写、常态与动态、应试与涵育等方面重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目的是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态度、资源与方式,从学科的角度促进高中教育的规范实施和深度开展,进而为建设和谐幸福美丽的未来社会贡献高中语文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慎教 高中语文教育 意义 重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全方位地给出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可谓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然而,一线的高中语文教育究竟运行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沉思和反思的问题。在“教育”被视为“教学”、“教学”被视为“教”或“学”的背景下,用“横向线”勾串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必然的技术性首选,如“问题教学”“小组合作”“情境教学”“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大概念教学”等。过往的事实证明,后一个本身就有局限性的事物取代前一个也有局限性的事物,那么,高中语文教育的局限性将永远存在下去。由此看来,这条“横向线”带来的可能是无休无止的“内耗”与“奔命”。

于是,在高中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一部分人各说各话、一部分人各行其是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其一在于非教学一线的人士有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形式关注大于内容研究,方案研制脱钩于实践操作,一些指导意见使教学一线无所适从;其二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对高中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缺乏清醒的认知,固步自封、执而不化。

这里,就有必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即我们可以把“横向线”换成“纵向线”。“纵向线”是一条思想线,以化繁就简、以简驭繁为前提,把核心要义由体到面、由面到线、由线到点地传递下去,让高中语文教育能在一个正确而不复杂的框范下运行,最大程度地凸显可控的、可行的树人育才功能,从而从学科的角度促进高中教育在学生品格培养、能力提升、生涯规划、终身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条简约的“纵向线”,就是慎教。

一、慎教的概念提出及溯源

慎教是指慎重施教,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本,对用品格、志趣、心理、言行、知识熏陶学生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的斟酌。所斟酌的可以说是囊括一切,大的分类主要涉及上层建筑层面上的“道”、承载知识和能力的“业”、成长中的学生,以及教师及其施教手段。每一大类有若干个小类,每个小类还有若干个细项;大大小小的类别和项目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关系交错、随时变化的系统。

如果各个要素之间没有产生某种关联,或者某个要素(主要指教师或学生)没有产生革新现状的内驱力,显而易见,这个大系统就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但在不知道是哪个出口打开之后,在不知道出口打开之后哪些要素会发力、发多大力之后,其静态性就会瞬间转为动态性,甚至是复杂的动态性。而动态性的输出,从数量上看,是量大,还是量小?何时量大?何时量小?从节奏上看,是节奏快,还是节奏慢?何时节奏快?何时节奏缓?……再从学生角度看,不同届别、不同班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是否影响系统输出的数量与输出内容的深浅度?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影响系统输出的预期?还有,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侧重思想探究、主题挖掘之时,如何做到不架空文本的学科性?在面对文本进行层层叠加的分析之时,如何兼顾班级学生或部分学生“受教”的饱和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宏观的并且随时基于观察应该予以调整的“纲”,即要归结于“慎教”这个总绳。

孟子就曾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的主张,事实上,慎教自人类教育史开篇以来一直都存在,从来没有旁落过,也从来没有被怀疑过。不同的时代及其代表人物,出于治理或教化的需要所提出的内容要求与形式规范,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了慎教。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史就是一部慎教史。

先从孔子说起。孔子建立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订“六经”,为“慎教”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蓝本。“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体现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循循善诱”教学方法,等等,直接指出了慎教的具体呈现方式,对后世研究并运用合适的教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者个人形象和素养而言,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更为后世树立了慎教的典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让学生亲近,同时也不让学生过度亲近,从而把学生的“亲其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反对臆测型、武断型、固执型、狂妄型人格,要求规避这四种人格,其实是最低限度地维护一种正常的人格,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正常人格有时就是完美的施教人格;“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对教师不该传授的内容作了限定,目的是引导学生正面地看待世界以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塑造健康而完整的人格。总的来说,教育家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以他个人的学识、睿智以及对文明延续的特别关注力,有效处理了教育这个大系统在初始建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在棘手问题处理上,孔子旨在慎教的设想与原则,在教育教学上所站的高度、所及的广度、所辟的深度、所建的范度,全方位牵引了我国教育史的走向,奠定和引发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再研究一下《学记》。《学记》总结的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它系统解释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等。应该说,《学记》对教育的基本问题,都作了清晰而透彻的阐释,许多观点置于现今乃至未来都有弥足珍贵的指导与应用价值。除了“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广为人知外,《礼记》中还有一些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言论,如“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等,这些言论之所以精辟和直抵人心,就是因为立足于人文的教育情怀和教学方法,把对教育的理解作了简约的并且基于真实情境的对待和处理,字里行间透露的其实就是“慎教”这两个字。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师必须持续关注的最重要的特殊存在,更是慎教的着眼点与著力点。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全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耐心的观察、宽容的接纳以及适时的纠正与鼓励,教师的施教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不是师能表现,喋喋不休更应摒除在外,教师的一切施教设想和行动都要服从于学生内心世界的非单一性、非稳定性、非世俗性的特点,都要服务于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体进步,即都应以慎教为起步点与落脚点。

不妨再研究一下西方的古代教育。《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代表了西方古代教育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全书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有:教师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资质和心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施教,即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但也要防止过度的游戏;教师授课要明白易懂;善于回答学生的问题,也要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要表扬学生,但表扬要适度等。这些思想和观念都遵循了“慎教”的原则,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教师本身也应当小心谨慎,当他要教育尚未定型的头脑时,不要使幼弱的学生负担过重,要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的能力”[1],由此说开去,如果教师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施教对象“尚未定型”的弱势特质,真正“俯就”学生在智力、知识储备、能力、心性、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节制自身的包括脾气在内的“力量”,小心谨慎地促进学生在心志培育、智力发展、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等领域日臻完善,那么,慎教带来的必然是一个合理合情合适的美好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不会中断与结束,而且还会无限扩大与延伸。

以上溯源,意在说明一点:中西方在教育的初始阶段针对慎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高度一致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认同?根本原因在于,慎教是具有朴素性质的教育真理,简单至极而又奥妙万千,可以轻易地越过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成为矢志于教育的思考者瞬间都能把握的对象,并且只要被把握,它就会牢牢地控制着人类教育这个大系统的要害之处,让教育始终伴随乃至引领时代与文明的进程并与之融为一体。

二、高中语文教育坚持慎教的意义

如果从慎教的出发点和指向性角度看,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都是以母语教育为主要载体而致力于强化教化功能和传输必备知识,并且在教化和传输的过程中彰显上层建筑的意志。在此背景下,对母语教育予以慎教式的规范也成了共同的目标,可以说,越接近中西方古代文明的上游和源头,这种规范性就越强烈。自从人类文明开源以来的几千年,虽然指向母语教育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规范和约束,有的抑制了母语教育的发展,甚至导致母语教育严重倒退,但总体而言,慎教作为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存在无疑是人类保证自身总体健康发展的智慧之宝,随着人类社会当下的多元化、智能化发展,“慎教”这一智慧之宝也必然首先在母语教育上显示其深刻性、主动性和持久性的趋势。

具体到高中语文教育,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教育坚持慎教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但意义的产生必须紧紧依靠高中教育这个大背景和大前提。“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高中语文教育服从于这个大的定位,如果从学科功能发挥的角度说,相比较其他学科,高中语文基于这个定位所承担的义务、所担负的职责、所能呈现的效能,无疑是份额最大的。因为,无论是从高中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地位看,还是从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功能看,抑或是从高中学生走向成人的节点看,高中语文之于高中教育应该凸显的价值以及必须表达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既然高中语文教育如此重要,慎教就必然要介入其中并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依靠慎教、坚持慎教,高中语文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显现。

首先,在慎教中优化学科建设。从狭义角度看,高中语文教育涉及不同课文、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作业布置与讲评、课后辅导、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可谓面广量大,也非常繁琐。通过慎教,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不教什么、不教到什么地步,怎么教、用什么教等,制定好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而且做到“一课一标”“一班一标”“一时一标”,也就是说,做到不同课文、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施教标准,不同班级有不同的施教标准,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施教标准。正是在慎教思想的指导下,因为施教标准的切合性和变通性,“地大物博”的语文学科教学至少避免了杂乱无序、广种薄收的状态,更多地在简明传输、教学目标落实、师生关系融和共生上,基本建构纵向推进、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良好格局。

从广义角度看,高中语文学科建设受语文宏观教育思想的统摄,在此前提下,在更为深广的领域显现强劲的效力。当然,语文宏观教育思想必须通过“慎教”的检验之后,才能横向串联语文学科教学的所有内容,通过切割、聚拢、整合的方式,使点状或线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具有可上溯、可归根的可能,并把它们分别纳入思想深邃化、知识系统化、思维逻辑化、表达实用化等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别既是对义务段语文教育的升级和综合,也是对大学段通识教育的铺垫和走近,对引导高中语文学科建设整体迈向高质量和实效化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即促进了高中语文学科建设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态度,做到整体布局、创造为要、以文化人。

其次,在慎教中助推育人工程。高中生是育人工程实施的重点人群,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不仅需要全过程的持续发问,以严密防范可能出现的偏向,而且通过始终持有三个有毫无争议的正确答案,让高中语文教育所能引发的知识积累、素养提升、能力锻铸,在高中育人工程实施与推进中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关于“培养什么人”。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正确答案的指引下,以慎教为基,通过人文浸润和精神塑造,在家国情怀、尊法贵德、自强不息、创造创新、协作奉献、诚信友善、自律修身等方面,有力促进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做拥有中华灵魂和世界视野的时代新人。关于“怎样培养人”。高中语文教育以慎教为主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以达到育人的成效,一是从尊重学生的天性出发,在学生接受更多锤炼与考验的过程中,让其天性中的良性成分得以保全,并与正确的民族性、社会性紧密相连;二是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育人水平出发,通过规范与优化教师的“言传”与“身教”,使教师由慎言慎行而引發的示范性与感染力在学生心里生根结果。关于“为谁培养人”。答案至高无上,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毋庸置疑,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高中语文教育都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前列,整体而稳步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扎根工作,助力造就“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年生力军。

最后,在慎教中参建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成熟状态与进步程度,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的总和与统一体。然而,如果让社会文明在非人力参与或干预的状态下自然发展,那么,它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进步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当“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引擎时,社会文明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造福于民众。谁来建设?答案是:谁都可以,谁都应该。既如此,无论是从责任出发还是从义务出发,高中语文教育都应主动参与建设社会文明,而且必然会在参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参建社会文明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塑造作为未来社会人的高中生。高中语文教育以最能唤醒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的优势,在信念、志趣、性格、习惯、涵养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对高中生予以正确而有力的引导,尽力促成他们能够自主地形成正确判断、合理控制、主动创造、恰当表达的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建设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一届一届地坚持做,坚持培养好一届又一届学生,高中语文教育就可以无间断地向社会输送新鲜能量。与此同时,一个高中生可以把高中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带入他们的家庭和生活圈,影响并带动他们的直系、旁系亲属以及“密接”的人群,从而有效地推进所在族群、社区的文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全社会中最有可塑性、也最具活力的高中生群体为对象,以引领高中生“三观”正向发展的高中语文教育为突破,社会文明建设必将呈现别开生面的大好态势。

三、基于慎教的高中语文教育重构

毋庸讳言,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系统内外施加给高中语文教育的力量在聚合时,许多情况下形成的不是有利于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合力,反而是制约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离散力。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关注与思考有的看似都有理,甚至都付诸激情式的介入或显现,但归根到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些利益或意图的考量。如果把一些不必要的利益或意图与高中语文教育捆绑在一起,那么,高中语文教育受到伤害是必然的。而诸多外部力量的介入是否有效,关键要看语文教师是否真心吸纳;来自语文教师的施教行为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乃至社会是否最终认可。所以,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所有双向乃至多向的关系,必须立足于“慎教”、服从于“慎教”、有利于“慎教”,任何人、任何人力都不可罔顾“慎教”而擅自行动。

如果教师、学校和全社会合力促进高中语文保持教育理想,始终不模糊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动态认知,都以慎教的思想过滤获得的所有信息和能量,留下有益的,去除有害的和无意义的,那么,高中语文教育的重构将越来越有利于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升,越来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行动力的养成,最终也越来越有利于建设和谐幸福美丽的未来社会。

(一)管理与教学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面与高中语文教育层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双方应该同向与和融,而不能背离或对立。正如夸美纽斯说的“让我们纠正通行的错误,让我们不是用一条长而艰难的迂回的、令人疲倦的小径,而是通过短而有效的大道,指导我们的学生到达知识的殿堂”[3],只有本着慎教的思想与原则,管理与教学中的任何一方在面对对方时,都抱着开放与接纳的态度,理性地梳理问题、冷静地面对问题、合力地解决问题,如此,才能避开多少年来“长而艰难的迂回的、令人疲倦的小径”,共同开辟从根本上解除高中语文教育一些顽疾的“短而有效的大道”。

1.管理层面。首先,科学建构简易的管理策略。所谓科学,是指在制订前、制订中、制订后的全过程中,坚持来自基层、验于基层、适于基层的原则,不仅保证最终出台的策略科学有效,更要保证策略形成过程的科学合理。而策略贵在简易,因为只有简易的,才更易被执行。如每节课要有深度提问,哪怕只提这个要求,就带来高中语文课堂的较大变化。其次,建构有效培训。无论是专家指导还是校本培训,无论是线上培训还是线下培训,都要适当减少方法和艺术层面的一般性指导,适当增加如经典解读、书法培训等与学科教学直接关联的具体化指导。最后,切实激励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培养“头脑明净、识见卓越”[4]的优秀师资,以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师资队伍。

2.教学层面。重点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语文味”,遵循高中语文学科的内涵要求和形式特点,让书声琅琅、拓展阅读、语言涵泳、安静思考、真情练笔等重现高中语文课堂,以语文之火熬炖语文之味,在彰显高中语文学科鲜明特色的过程中,构建语文之真、之善、之美。二是突出“中国味”,用规定的文本、自信的语气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彰显“中国行动”,与此同时,切实指导好学生在广泛涉猎中学会辨识假恶丑,坚决摒弃腐朽落后、全盘西化的意识和行为,增强做当代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突出“人情味”,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多是用激励和宽容的情怀,让高中生在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或环境中,获得个人实现的喜悦以及集体认同的荣誉感,让在学习、思想、习惯等方面后进的学生也充分享有尊严,从而促进全体高中生带着爱和阳光步入“成人门”。

(二)教材与读写

处理好教材與广泛读写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地说,处理好教材教学与学生广泛读写之间的矛盾,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来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当然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说,正因为其重要性才见其艰巨性,反之亦然。维果茨基说:“如果环境不向青少年提出任何任务,也不向青少年提出任何新的要求,而且不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新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那么,他们的思维便不会达到最高阶段,或者即使达到也会大大推迟。”[5]所以,只有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新的目标”,让他们不断地处于向上攀越、向外拓展的富有挑战性的状态,让教材服务于读写,让读写服务于成长:这样的基于慎教的高中语文才是学生喜欢的样态。

1.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及其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材无用论”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但“唯教材”的教学观也是要摒弃的。1924年,孟宪承在《初中国文之教学》中写道:“有许多文章,学生看了,只须稍为指点,便已了然,何用逐字逐句的去讲解,白白浪费了多少可贵的光阴,而学生依旧是一无所得。”[6]所以,要精当地处理教材中的课文,就其中的精华或难点部分展开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对同一篇课文,可以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而至于,一些课文不安排课堂教学,也是可以的。总之,在阶段性或高中三年整体性教学目标面前,教材还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用教材教”永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样做,不是架空教材,反而是更好地实现了教材的价值与功能。

2.重视读写。“读”在这里是指广泛地阅读,更直接地说,是指无干扰地自主阅读。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要求学生:“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7]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而且要严控应试练习,让学生有更多课外时间进行真正获益的广泛阅读,以最大幅度地提升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写”对于能够与必须表达个人感悟与思考的高中生来说,也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黎锦熙认为“写作重于讲读”[8],应当引起高中语文界的思考与重视,至少在训练时间和基本任务量完成上,高中作文教学须做到不打折扣,妥善安排常规的写作教学及学生的自由写作,同时确保学生基本能够完成18个学习任务群所设置的表达和写作任务。

(三)常态与动态

语文教学有常态和动态之分。常态的教学是指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教师主导结果、学生认证过程的经常性教学状态,偏向于学科性,重在提高学生三年受业的效度;动态的教学主要指语文活动的开设,更多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如果一种教育,不能以激发主动性开始,不能以促进主动性结束,那么必然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让人产生活跃的智慧。”[9]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既来自于常态的教学,又来自于动态的教学。因此,需要追问:常态教学与动态教学是如何通过慎教而形成合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活跃的智慧”的?如有满意的答案,高中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自然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1.常态教学。常态教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方式,因基本没有他律的强势介入,难免出现少慢差费的状况。所以,常态教学须重视三点,一是惜时,由于教学课时数是计划安排,所以常态教学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同时做到每堂课的教学时间能有所富余,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一些关键环节的夯实与完善。二是统筹安排,以课文教学为例,坚决扭转一学期只教学一本教科书的状态,除了一些必须要进行单篇教学的课文,大部分课文都可以纳入单元或板块教学的范畴,就一些共性或共同的话题组织模块化的课堂教学。三是重点突破,语文的常态教学无非是三项重点内容——知识、思维和表达,所有的教学都要指向这三项内容,不断强化知识的基础功能、思维的架构功能和表达的倾吐功能。

2.动态教学。正如梁启超在《中国教育之前途和教育家之自觉》中所写的“学校与社会万不可以分离:在学校时,于社会应有之知识研究有素,毕业后断不患无人用之;在学校养成一种活动之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可以不必求人,亦足自立”[10],高中语文教学更应把活动育人视为教学计划安排的必选项,在常态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穿插演讲、朗诵、辩论、课本剧、时事播评、模拟应聘、主题活动文案设计等活动,尽可能地激发高中生潜在的愿望与能量,营造高中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如此,构筑了另一条育人与育才的教学线,这条线虽赶不上常态教学线的无间断以及可以量化的绩效评价,但却置学生于社会性功能体验的情境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产生了最能锻炼学生、能让学生“铭记一辈子”的长远效益。

(四)应试与涵育

由于社会的过度关注以及学校在内、对外的非良性竞争,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来说,涉及应试的教学与训练成了现实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既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应试的初衷。在近年来国家下力气推进高考改革的形势下,无论是作为具体项目的应试还是作为整体工程的高中语文教育,都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而呈现项目的有限特征和工程的无限使命。立德,不是简单地树立品德,而是树立德业;树人,完整的说法是“百年树人”,是“终身之计”。因此,立德树人的过程不是应试的过程,而是涵育的过程。慎重处理应试与涵育本不该对立的关系,高中语文教育理应走在前列、承担重任。

1.适度应试。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应试其实不是最难实施的,因为有训练题或试题为依托,可以较为轻易地进行默写、翻译、文化常识识记、病句辨析、标点符号运用等知识点,以及判断、概括、综合、分析、探究等能力点的教学与训练。正因为如此,对应试的教学与训练必须慎重处理。一是时间控制,坚决杜绝高中三年学生疲于刷题、教师只会讲题的现象,把高中三年应试教学与训练的总时长尽量控制在一学期到一学年之间,直接地说,应试教学与训练是高三阶段的重点,而不是高一、高二阶段的重点。二是重心要稳,对知识点的教学与复习,要逐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长,尽可能快地由“扶”走向“放”,比如默写就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安排的常态;课堂的重心应是能力点的教学与训练,而能力点主要在思维与表达,在这两个领域尽可能多地投放时间和精力,以促进学生真正提升语文学习力和应试力。

2.涵育为重。教育的过程是涵养化育的过程,在保证方向正确、点拨到位、及时纠偏、整体共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并通过削减指向应试的作业量,让学生在各类文本阅读、问题探讨、意见表达、活动参与中自主地介入自我、浸润自我,相信随着学生习得感、成就感的增强,这样的“介入”将会有越来越大的“产出”。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说:“我从前念书也没有什么人教,差不多完全是自己暗中摸索出来的。”[11]胡适以自己亲身的经历与感受,为高中语文教育应该维护学生自然成长、自主发展提供了权威论断,值得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在实施教学改革以及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除此而外,高中语文教师在涵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呈现师德修养、人格魅力、丰厚学养以及睿智的谈吐,以此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为学、做人、做事、创造、奉献等领域取得跨越式的进步和本质性的突破。

综上,涉足或参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所有力量和人员要传承好、使用好“慎教”這个教育重器,坚决摒弃功利思想与不作为做派,大力弘扬守正创新的理念和文化育人的精神,正确选择更有利于学生根本发展、终身发展的态度、资源与方式,从而不断彰显“慎教”的要义,不断丰富“慎教”的内涵,不断发挥“慎教”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昆体良.雄辩术原理[M].任钟印,译.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出版社,1982,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2.

[4][10]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950,947.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2.

[6][11]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上)[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6,122.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8]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下)[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74.

[9]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严中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7-48.

猜你喜欢

重构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