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分析

2023-06-25于瑞杰

考试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乡村小学德育教学

课题项目:山东省教育教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德州市地域黄河文化的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HHZX159)。

作者简介:于瑞杰(1995~),男,汉族,山东东营人,武城县老城镇南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基础教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应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已经成为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乡村小学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德育教学内容与乡村生活实际脱节,“城市本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德育教学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文章从提高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出发,探究了将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黄河文化;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9-0154-04

一、 引言

目前,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使传统文化能够充分提高德育教学水平,满足德育教学的需求,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孕育了中华文化,在乡村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入黄河文化,能够将黄河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有效融入课程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黄河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學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并且帮助学生内化重要的价值观,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

二、 黄河文化基本概述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河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国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大河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其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整个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和深邃,其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方面,是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统一。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其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融合策略,确保黄河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在黄河文化之中,黄河不单纯是指一条河流,而是一种优秀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根基。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黄河流域的漫长历史发展中,黄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黄河文化主要体现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上。从广义来看,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文化具有起源性、延续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

目前,乡村小学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主要是德育教学流于表面,与乡村小学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内容理解较为困难,对学生未来的均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 黄河文化融入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将传统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合理融入乡村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拓展乡村小学德育的教学资源,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黄河文化”身为极具综合性的德育实践资源,早已被地方教育机构列入小学德育教学课程之中,且黄河文化的融入是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主体,使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得以深度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渗透公民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综合领域的教学内容,具备极强的德育意义。将黄河文化深度融合到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拓宽德育教学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意识到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质的伟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坚毅的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有效强化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这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借助黄河文化的力量有效培养乡村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出黄河文化的德育价值,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四、 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重心也从学科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乡村小学的教育中,德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开展德育教学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有效的德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德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了伦理教育、法治教育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乡村小学开展德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要给予德育教学充分的重视。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

1. 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德育教学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都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小学德育教学的奠基性内容。小学在实际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确保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是一个稳定、健康、有效的社会所必需的,而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等几个方面。集体主义教育是使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关爱同学,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民主与法治,从而成长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社会公民,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一定的民主法治启蒙教育,使学生对民主与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从小树立起正确的民主与法治观念。总而言之,针对小学生开展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能够促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的公民,对促进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三观的基础教育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学的三观教育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最终目标。“三观基础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了解和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文化名人等,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和合作,来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来增强学生的人生观。总的来说,三观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阶段乡村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乡村小学的教学目标仍旧以“知识本位”为主导,教师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而并没有对没有被纳入考试之中的德育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在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较大,压缩了德育教学的授课时间,限制了德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学生的德育课程无法得到公平有效的评价。然而,德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小学要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2. 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单一

由于乡村小学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对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的研究也十分有限,导致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较为单一,课程内容也比较枯燥。就现阶段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这导致小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此外,德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缺乏新意,德育课程整体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乡村地域受到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多个方面的限制,其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将抽象的德育知识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从而降低德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也导致德育教学活动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参与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进一步限制了德育教学的水平。

综上所述,现阶段乡村小学开展德育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阻碍,限制了德育教学的效果,而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必要对有效开展德育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

五、 乡村小学德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面对现阶段乡村小学在实际开展德育教学的各种问题,乡村小学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效果,就要给予德育教学充分的重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基于此,文章以黄河文化为例,探究乡村小学德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乡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培养,以此确保能够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黄河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对黄河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其次,还可以联合当地的黄河文化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宣讲,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黄河文化有更加直接和具体的了解;最后,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也要注重德育教学方面的因素,并制订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提高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强教师主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二)构建教材体系,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融合

目前,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开展的,因此德育课程的教材体系也是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学校要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黄河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注重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通过将本地独有的风土人情和家乡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教材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意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以此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

(三)丰富德育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傳统的德育教学其主要课程形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德育课程的过程较为枯燥,而且小学生也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得德育教学流于表面,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教学也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学校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小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以此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到黄河文化的遗址、古村落、古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体验到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学校也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展览活动,让学生参与制作与当地黄河文化有关的手工艺品、观赏文艺活动、欣赏历史文物等,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黄河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记录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悟和感受,并组织开展演讲、辩论、编排小短剧、组织合唱、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方式,从而丰富德育教学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四)拓宽德育教学范围,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教育过程之中

区别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更加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因此乡村小学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还要不断拓宽德育教学的范围,使其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将所学习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将德育教学贯穿到整个校园生活,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态度,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自觉地遵守并执行相关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确保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教学,以此使得德育教学能够渗透到学生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

六、 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要回归生活,使德育教学彻底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通过将德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终成长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凌莺.新时代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文艺生活,2021(14):270-272.

[2]赵永兴.农村中小学德育中乡村伦理教育价值的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9(7):28.

[3]谢旭霞.乡村小学德育课程“混龄合班”教学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2(4):11-13,18.

[4]陈静,王万梅.浅谈新时代如何促进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J].考试周刊,2020(32):91-92.

[5]朱晓娜.新时代立德树人视阈下农村中小学德育培养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2(13):232-234.

[6]万正维,李楠.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德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9):59-60.

[7]赵国华.浅议如何抓好乡村学校小学生的德育教育[J].读与写,2020,17(17):34.

[8]甘维新.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多维功能和路径构建[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11):26-28.

[9]张娟.红色教育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2022(28):27-29.

[10]雷鹏,贺清伟.中小学德育的教育风险成因及其治理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2(18):19-22.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乡村小学德育教学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