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枯坐”课堂,打造“有力”课堂

2023-06-25朱正坤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5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新课程理念

朱正坤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枯坐”在课堂上,并將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外。究其原因,是形式化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式,多措并举,打造“有力”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笔者曾深入一位高中老师的课堂听了一节课。若一节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知识点讲解重难点突出,以传统眼光来看确实是一节很好的课。课后其他老师的评议也多以赞扬为主,该老师自己对于这一节课也是非常满意。

但笔者以为不然,让我们看看这一节课上学生的表现:

1.整节课中,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5名,而且始终只有这5名同学与老师交流。(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2.前5分钟,全班55名同学中有50名抬头听课;15分钟时,只有16名同学抬头听课;30分钟时,竟然有3名同学打瞌睡,其间老师没有注意也没有提醒。(老师是否思考过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3.整节课中,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只有3分钟,其他时间都是老师自问自答。(有没有实施启发式教育)

4.整节课中,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为零。(未实施探究式教学)

从以上情况来看,这还是一节成功的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枯坐”,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的一切,课堂的开放、课堂的生成几乎看不到,更谈不上课堂智慧。所谓探究与合作,只是形式,没有内涵。在“三新”改革背景下,设计好和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从理念到行动切实加以改进,切实打造“有力”课堂。

一、树牢新课程理念,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育质量的评价或者课堂质量的评价,是方向、是指标、是导向,也是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我们始终要把学生的自由成长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

旧版的课程没有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我们依据的是教学大纲,以“纲”为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超纲的,强调更多知识的获得,因此出现了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不兼容、不匹配,教学与考试评价脱节等问题,部分试题难度较大,命题超标成为常态。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们拼命加大试题训练难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不考不学、不练,猜题、押题似乎成了教师的看家本领,一切按照教学大纲来,课标形同摆设。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在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上,它是这样描述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过程、结果、考试命题的依据。在教学上,新课程的本质是以素养为纲,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素养为主线,以问题、任务为驱动,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适应不确定的未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以下核心理念:第一,从单一的课时教学走向大概念和系统化。我们要聚焦统整学段、年级、学期、单元、课时的框架,分解任务的驱动,既关注整体框架、整体素养、大任务的落实,也要关注大脉络下不同阶段的素养实现路径、教学路径,为“有力”课堂做整体设计。第二,从单一的个人课时设计走向集体备课,关注资源的整合。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时地根据情况修正与完善,为“有力”课堂做精心设计。第三,关注教学评价之作业设计功效的发挥,贯穿“有力”课堂始终: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巩固、阶段反馈、拓展训练。第四,注重情境、注重真实、注重问题的解决,实现课堂“有力”。

二、推动合作探究,优化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整合。探究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使探究学习得到强化与升华。我们绝不能割裂探究与合作,更不能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机会,找不到合作的方向。探究可以是学生独立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合作探究,还可以是学生与家长一起探究,更可以是师生之间基于平等关系的协商与恳谈。合作探究,既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满足了小组成员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发展的需求,既分工独立,又体现团队合作,既有个人思考,也考验集体智慧。

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把学生放到舞台的中央,实行课堂大、小翻转。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有效议题,提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探究的方法和方式;有效分组,推进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交流碰撞、互学互鉴,并根据具体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践行课程理念的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主动分享课堂学习资源,主动汇报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并说明是如何层层解决问题的。教师要实时引导,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框架,与学生一起讨论合作探究的结果。面对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枯坐”,而是享受。

三、优化课程资源,推动立德树人

生活即课程,校园的一切皆课程,充分挖掘并用活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推动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网络等教育资源,把学校课程与社区教育、社会活动、网络活动等结合起来,以多种的情境、多样的方式、多彩的内容、多方面的参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受教育、受感染、受启发,促其提升。

譬如,在关于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肥东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了解肥东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充分感受肥东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也可以让部分同学担任“小小解说员”,或者以“文物模仿”的形式,实现角色转变,让孩子们成为肥东历史的宣传员、肥东文化的弘扬者,引导学生欣赏和挖掘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活泼有趣的互动环节,吸引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磅礴伟力,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信党、爱党、追随党,等等。课堂的地点、教学的形式、课堂的主导者都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枯燥,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思政课才更“有力”。

我们要有大思政观,还要有思政一体观。课堂是思政的主要阵地,課程是思政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们要让思政课更精彩、更深刻、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就要用好各种思政课程资源与载体,构建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体验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课程思政让课堂更“有力”,提升创造力,提高实践力,增强沟通力,让学生不在课堂上“枯坐”,素养真正落地。

有效的思政教育,用好的是资源,讲究的是方法,营造的是氛围,塑造的是品德,养成的是习惯,沉淀的是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眼中有生,心中有爱,设计好并上好每一节课,讲好人生大道理。这样的课堂将是最“有力”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将是真正的“大先生”。

四、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传统的课堂,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知识讲半天”。教师个人的备课能力、资源占有、教学设计、作业安排、教学风格决定了课堂质量的高低,学生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课后的复习时间决定其学到了多少。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能否产生共鸣,课堂能否形成互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能考多少分。

而新的教育改革关注的是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聚焦的不再仅仅是课本,还有与学分有关的课程,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还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学生的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等。

我们既要关注课堂,还要关注课外。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习得,还要有人文底蕴、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学生素养的形成,课程是主要载体,课堂是主要阵地。我们既要在课堂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还要在课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的重要性就在于教师引领和启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探究。因此,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面对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的教育,个人主义行不通,需要集体智慧。集体研读课标、研读学科质量评价体系,把握核心素养及其分解任务,才能做好整体的设计,才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势在必行。

集体备课,需要做到“五个要”: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二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行为(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三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注重课前预设、注重课中生成、注重课后反思)。四要进一步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积极营造评价环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五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效教学模式。通过高效课堂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思路,创设研究氛围,形成潜心研究的工作习惯,积极稳妥地构建“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方法科学、氛围和谐、高效减负、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进一步加强师生共同体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集体备课,要积极实施备课三步法与推进教学三落实。

(一)备课三步法

1.组团初备:各备课组成员自行组团,备课组组长明晰任务,各成员在假期内完成初次备课,包括课前导学、教学设计(包含课件)、课后作业、单元检测,开学前各备课组组长收集打包发送给教科室。

2.研讨完善:在各单元教学之前(提前一周),由主备人进行说课,组员质疑、提出建议。主备团队再加工,形成定稿,供组内成员课堂教学使用。

反馈总结:由主备团队成员上一堂展示课,组内成员全员参与听课议课,进行集中反馈(亦可请上一届备课组成员参与)。主备团队总结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收集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典型作业),梳理归纳,形成一套完整资源[含课前导学、教学设计(包含课件)、小备课材料、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单元检测及纠错]。

(二)教学三落实

1.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严格执行“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不讲,学生教了也不懂的不讲)。

2.落实小组互助学习模式。各学科组建学习小组,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互相评价。

3.落实考核评价机制。课前预习成果评价、课堂参与完成任务评价、课后作业检查评价,有章程、有实效,有材料支撑。

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更精彩

让学生“枯坐”的课堂主要是教学乏味,不够精彩。我们不妨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素养的培养为任务,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地点。

一是资源占有的丰富。一节好课,既要考虑教育性,也要考虑丰富性。教师可利用的资源丰富,课堂上各种材料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课堂效果自然不错。

二是课堂结构的翻转。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复习旧知、讲解新课、当堂巩固、课后复习。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所以要对课堂结构进行翻转:学生预习、课堂汇报、教师指导、课中练习、课后探究、阶段巩固。

三是课堂生成的预设。一节课好比是一篇小说,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其中,课堂的高潮部分就是课堂智慧的迸发。对课堂生成预设,能够让课堂智慧竞相迸发,使课堂精彩有趣。

四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不是割裂的,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要让一节课有趣“有力”,在学习方式上教师要进行相关指导,如学案导学、教辅助学、课件教学、考试诊学、转薄补学、目标促学。

“枯坐”课堂现象是悲哀的,但悲哀的不是学生,是落后的办学理念、课程观念、课堂实践,我们有责任为“有力”课堂而作出改变。

参考文献:

[1]章怡华.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5(7):6970.

[2]张治安.对探究式教学的审视与反思[J].中小学管理,2005(8):4849.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