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与协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2023-06-25丁晨刘达禹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丁晨?刘达禹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基础场域的扩展、参与主体的多元、人才评价标准的提升、教学目标的变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由教学内容选取能力、教学规划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效果评价能力组成,随着产教融合的發展,在个人主义与团队合作之间、自我提升与现实发展之间、低质培训与高质需求之间、评价浅表化与能力高级化之间面临诸多矛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要从强化教师提升教学适应力、加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能力的保障力、强化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输出、增强教学能力的评价效果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师教学能力;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35-0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对话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打造素质高技能专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依据

(一)基础场域的扩展——产业园与校园的融合

不同场域、不同环境对在场域内行动的主体有决定性的影响。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深度融合,使得职业教育的场域迅速扩展,产业界真实生产经验与最新应用技术,冲击着校园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只有将教育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内,才能将技术、资源、经验融合在一起教授给学生。从教学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打破了树立在学习者之间的从学校到工作实践之间的空间壁垒,将学习者的时空限制降到最低。最好的教学来自于实践,产教融合影响下的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无缝衔接,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生产服务一线教授和学习,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相关个体的需求。从实践的角度看,产教融合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体验上有着明显差异,其真实目的就是让学生无限地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确保学生获得宝贵工作经验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人员、产品等生产要素的互通互联。从教师的视角看,产教融合必然会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空间,教学将更具真实性、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参与主体的多元——从单向合作到协同共赢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工程,主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2]。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单向合作逐渐转变为多元协作。一是多元主体的协同。协同是指在同一系统中各元素通过正向的相互影响而推动系统运动呈现积极的发展。从外部力量看,产教融合需要发挥并借助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以求职业教育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关键在于共同搭建育人平台,通过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整合各类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而提高各主体之间的协作效率。二是多元内容的共建。产教融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量质兼备的专业技能人才,从此目标出发,各参与主体需共同参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建设,如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修订培养计划、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等。

(三)人才评价标准的提升——从单一标准到多重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时强调,要将社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起来,说明教育主管部门愈加注重以出口标准严格过程管理。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将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将社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多重标准的设立势必要求职业院校转变人才培养及评价模式,对评价内容、教学过程都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传统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学校与某个企业单向度一对一的对接,虽然校企合作缩小了毕业生与企业工人在技能水平上的差距,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产教融合将会采用更高的标准概念,强调技术人才的社会性、市场性,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评价标准,进而缩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人才需要之间的差距。

(四)教学目标的变革——从掌握技术到创新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精神既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导力量,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必然进入创新驱动阶段,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创新型人才。当前,科学技术的升级变化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过程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教育类型价值的过程。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创新一直发挥着驱动作用,而创新本身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教育理念的创新要求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要与创新紧密相连,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要以社会满意和学习者满意为目标,打造社会程度更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更紧密的职业教育,这必然要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基础。其次,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企业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各类优质资源的联通创造了条件,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做深度融合的创新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课程知识与技术逐步自成一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教师发挥好教学创造性提出高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要素

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更新的概念,教学对象的转变、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都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界专家Dee Fink教授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由四个维度组成: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设计的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教师进行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能力[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主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既要基于高等教育的宏观性,更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典型性。阐释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要突破教学概念外延窄化的局限,将内容上的理论教学与校外场域上的实践教学相结合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充分考虑。本文以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工作分析的流程,遵循“开发组织结构图—工作总体分析—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分析表修订”分析流程阐释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取能力

产教融合扩展了原有的教学空间,增强了知识的流通与交融,原本课堂上相对固定的知识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极强流动性的知识,讲授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组合的知识,而是变成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内容选取能力,即教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选取出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将新旧知识融合、内化为自己的见解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收集能力。教师收集知识的过程也是自身二次学习的过程。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学习和沟通才能从不同的路径收集到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再次,教师要具有验证能力。验证更新过程是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所讲授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可行性等进行重新审核。

(二)教学规划能力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面对更复杂的教学环境、更庞杂的教学内容,需要具备教学规划能力。其一,教师要掌握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具备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除了掌握领域内的先进技术,也应熟知涉及教学方式、教学载体的教学技术,只有将领域内的先进技术与教学技术相融合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预判能力。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预判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方式的优势,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其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规划能力,這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上,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与学生互动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控制能力

产教融合意味着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相对接,教学过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控制教学使学生有效学习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一定是在教师与学生、家长、专家、企业人员等多元主体互动之间进行的,在互动中建立共同的话语与理解才能让教学达到期望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沟通能力,掌握各个多元主体的发展动向,形成合力。其次,教师要具有引导与细节把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其学习过程的感受并及时予以回应,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合理紧密衔接,促进教学目标有序实现和学生能力稳步提高。

(四)教学效果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现实结果或潜在结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促进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评价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程的掌控能力。教师要以过程为导向,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进行有机融合。高职教师应将本行业的实践工作过程作为出发点,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指标,掌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此外,教师也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教学过程的掌握能力,适当延展评价工作的时间,以此来增强教学评价的动态性和连续性。二是多元的评价能力。多元的评价能力是指在教学评估中充分参考其他主体的评价建议进而形成多视角、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多主体评价、多方式评价、多标准评价,以学生的能力增长、发展目标等基本要素为着眼点来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多元的评价能力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行业评价标准,掌握行业经验,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多元的评价能力,才能提升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及针对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困境及成因

(一)个人主义与团队合作之间的问题

教育不是个人的事业而是集体性的事业,只有不同团体间加强合作才能形成推进教育发展的合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然选择是以合作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单位内部开展合作,还是走出校门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稳定性都较弱,无法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个体与以行业企业实体为中心的个体,都有一定程度的个人主义倾向。尽管教师群体是一个素质较高、思想比较丰富的群体,但个人主义一直存留在这个群体中。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对职业工作者提出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行业的挑战,但其也以个人利益为重,在学校内也只是被迫形式化参与团队合作。即使教师愿意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人员往往也不愿把自身最好的技术或宝贵的经验拿出来分享,合作停留在零散、浅层次、非先进技术层面。二是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存在恐慌情绪和回避心态。由于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较低,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长的教师,不愿参加相关的学习交流活动,存在主动回避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在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么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想法,使合作双方很难在交流中形成良性互动,无法产生共鸣;要么在合作中坚持自己的主观判断,以单一思考维度处理问题,不理会团队成员的建议,对合作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自我提升与现实发展之间的问题

教师自我提升的合理意愿和正确行动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都以“我要发展”的主动姿态寻求自我提升,但在自我提升过程中,经常存在以下矛盾:一是自我提升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繁重的教学任务是每个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独特性,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同于普通高校,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承受较高强度的教学压力。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处于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转换中,面临熟悉职业教育理念和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压缩了年轻教师思考如何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资历、经验都强于年轻教师的中年教师群体而言,他们面对的繁杂任务更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参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精力与时间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创新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自我提升与现实保障之间的矛盾。尽管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之后渴望有机会进一步实现能力提升,但由于学习内部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和资源供给的不足,这部分教师的需求也很难得到有效满足。此外,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路径、时间、空间、结果评价等皆由学校来规定,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的学习自由。

(三)低质培训与高质需求之间的问题

参加培训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稳固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通过培训学习,高职教师既可以扩展自身专业知识又可以锤炼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主要以基层实践、专业进修、系列培训为主,面对产教关系由“结合”向“融合”的转变,培训呈现出无法满足教师自我提升诉求的现状。一是校内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校内培训以粗放式管理为主,未根据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和教师真实发展需求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培训缺乏特色,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成效缺乏评估,培训质量不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组织培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被消磨殆尽。二是企业一线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教师融入程度较低。一方面,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学习的目的受到技术化思想倾向的影响,教师个体、学校管理者、企业辅助者等都强调技术性与时效性,教师在培训中将学习重心放在技术上,而对文化、制度层面的学习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一线操作实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培训制度缺乏保障和激励,导致教师缺乏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动力,不能以一线工作与课堂教学的双重标准要求自己,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四)評价浅表化与能力高级化之间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教师能力的优化与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度的产教融合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能够真实反映教师能力发展水平、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并不能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助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化。评价内容是评价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重点和评价工作的效果。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依旧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来开展评价工作。简单地将政策文本的要求转化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必然造成评价内容多为宏观的硬性要求,与专业的认证标准严重脱节,指标发展压倒内涵发展的现实情况将不可避免。评价内容的单一化、数据化,往往会将技术的习得程度作为实际成效的重要指标,忽略教师之间差异性及其作为独立创作者的作用,不利于激发教师自我优化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深层次、系统性要求。二是评价方式零散化。评价方式是教学能力评估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以段落式评价为主,主要以入职阶段、学期末阶段、学年末阶段等为重要时间节点,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学工作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产教融合促使教学开展的空间突破了传统教室的限制,使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需要系统化的评价方式来提升评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三是评价效能弱化。当前教学评价工作仍然以找问题为主,缺乏改问题的过程,这就导致院校评估服务与促进发展之间的脱节。不可否认,教学督导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督查,通过督导工作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但面对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督导工作很大程度上依然在强化“督”的环节,而弱化“导”的效果,最后导致督导工作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一)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审视——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教学适应力

从教育发展过程看,任何环节实施的关键要素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体现,职业教育的组成要素有很多,其中教师担负关键角色,高职院校教师只有以思想与行动的双重维度审视自我,强化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习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才能做到既顺应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又能在新环境、新挑战中实现自我。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保持积极的状态与在实践中思考的习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由思想知识和技术整合而来,其中思想既包含教师工作的状态,也包含教师深度思考的能力。一方面,积极的态度是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性问题,教师应积极应对,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反思和寻找差距与不足、主动与优秀同行交流,以便全面剖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中提升教学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反思是对认识的升华。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平台、技术平台、产业平台等多种平台并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开展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重构,在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经验、验证经验的过程中,将自身研究能力融入教学能力,使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和提升。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时时学习意识,用行动探索提升能力的路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加强日常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强化深入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践,通过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理论与专业技术内化为自身能力,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再次,要纠正认识偏差,将个人竞争意识融入到团队合作中。高职院校教师要摒弃以个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团队合作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平衡自我需求和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加强自我检验和自我驱动以提升教学能力。

(二)宏觀统筹与微观设计相统一—加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能力的保障力

高职院校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外部力量,既需要从宏观统筹层面做好制度设计,又需要从微观层面做好制度落实,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充分保障和支撑。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将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保障固定好。合理的制度安排既是持续且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激活高职院校教师潜在教学能力与热情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要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根据教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制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路径和实施举措。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权力下移、向下赋权,最大限度减少形式主义阻碍,形成上下有序的良性互动,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完善奖惩制度,对于教学能力提升积极性比较高且取得真实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奖励,确保教师保持提升教学能力的持久动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发挥团队优势破解教师个人发展难题。高职院校既要兼顾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又要从完成任务的思维构建团队,充分兼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团队成员结构,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效能,使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同向而行。此外,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教师成长的宽松文化氛围,确保教师合作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文化自觉。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跟踪评价与反馈。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档案袋形式给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教学能力成长档案,充分掌握每位教师的专业基础、个体优势、成长意愿、发展困境等情况,并保持动态更新,以确保每位教师的教学成长皆能获得有效满足和支撑。

(三)社会责任与功利目标的平衡——强化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输出

企业是产教融合过程中成果转换的主体,亦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和社会责任,同时具有天然盈利的功利性目的,推动企业参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给予企业足够的利益,平衡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功利性目的之间的关系。首先,企业要担负起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提前通过调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教师需求,根据不同教师群体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任务目标,确保教师能够基于已有基础通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目标。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目标,企业要选派优秀的员工参与培训指导,尤其是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帮助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一线操作技能相结合,在开展一线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此外,企业要以具体职业岗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现有劳动力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链、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对人才类型及技术技能的细化要求[4],并将其融入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其次,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产教融合的过程也是破除“产”与“教”之间阻碍壁垒的过程,学校与企业之间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利益未得到充分兑现。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已有相关教育政策进行研究,找到学校与企业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合作的政策红利点,使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成为彼此输出利益和获得收益的主体,以增强共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持久动力。

(四)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融合——增强教学能力的评价效果

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做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重要工作内容。而如何开展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整个系统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既要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出发,也要关注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不仅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而且也要将资料评价与课堂评价相结合。首先,要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多元主体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行业专家评价以及教师任课班级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充分结合起来能更客观反映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将资料评价与课堂评价相结合。在评议过程中,资料评价与课堂评价的结合,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方式。资料评价是对教师教案、课件、讲义、相关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对授课效果支撑度的评价。课堂评价比较客观和全面,更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情况。资料评价与课堂评价结合,可以大幅提高评价效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要注重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内在联系,按照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各个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舒昌,李光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97.

[2]朱琴华.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N].光明日报,2019-08-13(013).

[3]L.DEE FINK.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college courses[M].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989 Market Street,2003:175-190.

[4]王永清.产教融合企业主动作为很关键[N].光明日报,2018-05-10(014).

Linkage and Synergy: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ing Chen, Liu Dayu

Abstract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expansion of the basic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crease of participating subj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he change of teaching objective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ists of the ability to select teaching contents, the ability to plan to teach,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teaching eff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y face many problems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teamwork, between self-improvement and real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low quality training and high-quality demand, and between superficial evaluation and advanced ability. The path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daptability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 guarantee of teach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output of enterprises to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hancing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components

Author  Ding Chen, lecturer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Dayu, professor of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11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