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3-06-25夏天添王慧蔡安马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扎根理论教学过程

夏天添?王慧?蔡安?马勇

摘 要 为回答“如何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这一实际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206名高职学生的深度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质性编码,构建了包括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和高职思政课教学制度四个核心范畴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成因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不足、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压抑、“功能主义”的制度干预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原因,基于“需充分重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充分发挥师生间‘文化反哺的机制优势”“需充分认识到师生间‘授业关系与‘观演关系的转换”研究启示,从完善思政课教学设计、构建主流舆论环境、掌握学生意识形态变化、培养“意见领袖”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扎根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41-0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充分践行“立德树人”这一党的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1]。“十三五”以来,思政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同时,随着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思政课为关键抓手,以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充分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上好“大思政课”,必须结合实际,不能以“宣读式”授课[3]。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虽有显著提升,但“大班课”“内容枯燥”等因素所造成的“教学沉默”现象却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有关研究探讨

“教学沉默”现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各类教学行为,均不采取有效反馈的一种消极行为[4],主要包括“聆听”沉默、“交互”沉默与“反馈”沉默三个维度[5]。相关研究指出,造成这一消极行为的原因往往来自三个层面[6]:一是心理层面,如多数学生受表达能力及自信心方面的局限,往往羞于在课堂这种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文化层面,如在“学习者悖论”的文化约束下,我国多数大学生秉持“沉默是金”的传统文化理念;三是技术层面,如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互动技巧、课堂氛围等,均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反馈行为。

由此而言,“教学沉默”现象实质上是学生对教学体验的一种“特殊”反馈行为,其存在便印证了高职教学反馈机制的失灵;同时,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知识交互构建大学生自我知识体系,“教学沉默”现象显然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7]。而相较于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沉默”现象更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互动,但不互动”。高职思政课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加强政治意识形态培养,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这也证实了相较于以理性知识(即自然规律、公式、语法等)为主且不涉及感性知识(即价值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的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高职思政课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广,思想深度高,需要通过问题讨论、开展辩证、案例分析等师生间互动,确保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明理”功能的发挥[9]。然而,从近年来众多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难开金口”“低头率高”和“隐性逃课”等问题,亦被诸多大学生诟病[10],且“宣讲式”教学亦成为当代高职思政课的“标准模式”[11],其教学效果亦取决于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

第二,意识形态的附加干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文化,亦加大了高职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的难度[12],而增加互动环节、优化提问艺术等传统教学策略,仅是从教师视角强化了教学主导性,若在教学过程中,因价值观理念发生师生互动冲突,教师个体所处的优势地位,则极易诱发“教学沉默”现象[13]。由此而言,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沉默”现象显著多于其他课程的症结在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沉默”现象不仅受大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文化等常见因素的干扰,还会显著受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舆论压力钳制,进而产生教学过程中的“沉默”循环。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为揭示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参考苏敬勤等人的做法[14],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大学生在各类网络平台的留言(评论)等相关材料的质性分析,并利用Nvivio 10软件开展编码分析。

(二)访谈设计与过程

在访谈设计方面,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并按照研究主题设计访谈提纲,具体包括:“请您评价一下所在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授课情况”,“请您详述在什么样的情况(条件)下会在思政课上保持‘沉默”,等等。

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选择江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为访谈对象,深度访谈形式为在线访谈,并通过线上有偿参与的方式,招募了14所高职院校的206名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在总样本中,男性受访者占比为59.71%,大学三年级的受访者占比为47.72%,平均学分绩点(GPA)在80分以上的受访者占比为60.19%,具备学生组织干部经历的受访者占比为31.55%,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为16.01%,财经、工程、医药及文史类专业的受访者平均占比为18.32%。访谈时间约为15~25分钟,本研究团队成员收集记录访谈资料,整理后得到约10万余字的研究数据。

(三)编码过程

本研究采用Nvivo10软件,随机抽取90%的样本作为实验组,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析。

1.开放性编码

作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开放性编码是将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案例概念化及范畴化的初始环节。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原始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整理,删除原始语句过短及无效数据,并对有效文本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最终在原始语句中提取4个核心范畴,即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和高职思政课教学制度。其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由共鸣型沉默、建言型沉默、从众型沉默和对抗型沉默等四个子范畴构成;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由思想品德教育、政治观教育、社会信息渠道和家庭思想教育等四个子范畴构成;课堂氛围由授课艺术、互动形式、节奏控制和内容饱和度等四个子范畴构成;而教学制度则由教学形式、教学标准、制度成效、标准范围等四个子范畴构成。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形成机制的开放性编码结果见表1。

2.主轴编码

基于开放式编码结果,本研究共得到31个独立概念。为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本研究通过主轴编码分析,将上述31个独立概念聚合成16个子范畴、8个主范畴和4个核心范畴,见表1。同时,鉴于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故而借鉴苏敬勤等人的做法[15],围绕主要核心范畴构建故事链,并构建了“过程—结果”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形成机制模型,见图1。

如图1所示,首先,在大学生个体层面,意识形态辨识能力影响其在高职思政课上的“教学沉默”行为;其次,在课堂群体层面,课堂氛围会作为边界条件,干预高职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沉默”行为;最后,在高职院校组织层面,相关教学制度亦是间接干预高职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沉默”行为的重要情境因素。

3.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保障案例研究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再次以剩余10%的样本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系统编码和滞后一个月的人工编码方式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信度高于90%,说明实验组的编码过程不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滞后一个月的人工编码结果对比一致性也高于90%,说明本研究的编码具备较好的信度。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子范畴维度分析

1.共鸣型沉默

共鸣型沉默是一种积极沉默现象,是师生间知识交互的一种高效率模式,即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授课内容、课程设计、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个体内在共鸣,实现知识的高效转移与高效转化。通过分析发现,该类型的“教学沉默”群体,学习态度主动积极,对思政知识有着一定的渴求性,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构建,并且能够实现师生间主导性与主动性的高度融合[16]。

2.建言型沉默

建言型沉默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师生间知识交互再平衡的积极型“教学沉默”行为。经过分析发现,该类型的“教学沉默”群体,普遍对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意愿,然而,鉴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量较大、节奏较快、可供学生理解缓冲的时间过少等因素,致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胆怯等消极心态,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起互动时,学生便会表现出沉默行为的“无声建言”。

3.从众型沉默

从众型沉默是指学生通过下调对学习目标的预期,以降低个体的学习资源投入与避免舆论风险,继而在课堂学习形式上选择追随多数群体的“沉默”式消极学习行为。经过分析发现,该类型的“教学沉默”群体,多认为思政课的教学风格过于形式化,互动讨论亦是“为互动而互动”,既缺乏观点碰撞所产生的知识交互,又会因教师本身的制度化教学而抑制师生间的主体能動性。这也同时暴露在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或课程机制失灵的前提下,大学生会降低对思政课学习的个体资源投入,同时,为防止“个人主义”所产生的舆论压力,其更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沉默”顺应多数派的行为标准。

4.对抗型沉默

对抗型沉默是一种消极型“教学沉默”,其体现了学生在错误意识形态侵蚀下,以非理性的“教学沉默”(如故意不回应、不互动、不参与等行为),对抗正确意识形态的思想价值观引导的消极学习行为。经过分析发现,该类型的“教学沉默”群体,在正确意识形态的理解上,多存在一定的理解性误差,加之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巧不足,又或是教师缺乏对“明理”的重视,亦将加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的心理疏离程度,进而导致学生突破“沉默”边界而出现过激行为。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形成原因

1.大学生意识形态辨识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得到了显著拓展,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时,人们也会受错误信息诱导,而形成错误的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构建的价值体系,绝不足以对复杂的价值观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且缺乏对特定环境的审视能力,极易将“错误”的意识形态误认为“正确”,并逐渐固步自封。当错误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意见气候渗透进高职思政课课堂时,当代大学生会因缺乏对错误意识形态的辨识能力,而抵制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宣扬的正确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17],这也被认为是造成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主要症结。

2.高职思政课课堂氛围压抑

根据领导力理论,下属在上级的“威权”管理氛围之下,往往会出于对领导威权的畏惧,而拒绝提出与领导不一样的观点,甚至为了避免挑战领导权威而选择“沉默”[18]。同理,高职思政课教师若过分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即学理性),则容易让大学生在“政治正确”的舆论压力下被迫“沉默”[19]。例如,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因“宣讲式”的授课模式所产生的压抑情绪,将迫使大学生以“沉默”等方式发泄其对课程的不满,而在课堂中无法宣泄的情绪,则将进一步延伸影响其价值观及后续行为[20]。

3.“功能主义”的制度干预

政治正确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逻辑定势,教育权利的滥用,势必存在“一刀切”的制度漏洞,而“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教学定势,也会因考核机制等利益驱使,促使师生形成功利化的意识形态[21]。由此而言,立足高职思政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共同视角而言,目前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应对机制问题在于“功能主义至上”[22],即多数思政课教师在应对思政课“教学沉默”现象时,普遍预设依照假定立场,实现因果逻辑的平衡与稳定,例如“思政课没有互动,就加互动”“照本宣科式的思政课太生硬,就加入视频、动画等元素”等。如此一来,不仅打破了师生间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均衡关系,更加剧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23]。此外,功能主义亦会促使师生沦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工具,并逐渐丧失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感与能动性,而由此滋生的消极情绪,必将严重破坏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机制。故而,大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性的思政课教学下,其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与动机亦消磨殆尽,“教学沉默”便无可避免。

四、研究启示与应对策略

(一)研究启示

1.摒弃“功能主义”思潮,充分重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异,且存在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沉默”内涵,而大学生个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沉默”行为,亦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予以甄别和判断。同时,鉴于当代大学生的新生代群体特征,其强烈的心理主观性和固有的群体思维偏见,往往难以得到高效矫正,这便说明要解决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沉默”问题,不可简单地将“教学沉默”视作一种外力使然的消极行为,更不能以功能主义思潮,武断地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粗暴做法。此外,除共鸣型沉默是大学生的被动行为外,其他沉默维度均系大学生个体的主动行为,这表明,不能忽视大学生个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抑制其主体能动性,换言之,大学生即是产生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结果变量”,更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变量”。由此而言,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实质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学习意愿的诉求,更折射出目前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悄然失衡。

2.充分发挥师生间“文化反哺”的机制优势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速迭代,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知识流的高效传播。在传统社会背景下,教师普遍具备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实现社会知识传递的基础,学生则会因其个体的社会知识储备不足,而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奉作“真理”。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工具让学生汲取了更多社会知识,而由此所造成师生间的知识当量平衡出现反转,亦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师生平等”观念的主要因素(即包含身份上的平等,也包含个体知识当量上的平等)。因此,当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者的身份强调意识形态的辩证问题时,则将被其视作一种缺乏包容性的“课堂独裁”行为。由此而言,在大学生多元化思想的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需审慎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正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知识储备的多元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师生间“文化反哺”的基础上,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堂高职思政课之中,为实现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3.充分认识到师生间“授业关系”与“观演关系”的转换

从教学过程视角而言,“教学沉默”是教师约束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主要手段,而学生则逐渐认识到沉默对其学业的益处,故而导致“教学沉默”渐渐成为了师生间的课堂共识。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思政课教學改革的大力推进,“如何激发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成为了思政课教师的主要目标,而各类奖惩评价机制的出台,更是让思政课教师不得不“乐此不疲”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学,并辅以各种声光电技术,力图激发大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交流意愿。至此,我国高职思政课的主导权,亦从教师方流转至学生方,而当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增加时,“沉默”则逐步演变为约束教师的有力“工具”,它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知识享受感与教学体验。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不仅映射出师生间主体关系的结构性变迁,更预示着传统教学观念中的“授业关系”已逐渐演化为师生间的“观演关系”。由此而言,若从“观演关系”的视角来看待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则不难发现学生在作为观众时,其“沉默”便具备了高度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这也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的症结所在。

(二)应对策略

针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默”现象的形成原因,高职相关管理者与授课教师须发挥主动性,牢牢把握住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节奏,可从课程集体氛围塑造、意见空间主导等方面着手,强化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节奏与方向把控,以确保高职思政课的方向和任务不动摇。

1.完善思政课教学设计

承担思政课的相关教学部门,可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明确教学重心,并集体研究讨论可用于师生互动的主要教学案例、讨论话题及可供师生选择的主要观点、意见方向,让授课教师做到有的放矢。

2.构建主流舆论环境

思政课教师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之初,便以权威性身份构建主流舆论环境,并以此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逐步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主流意见气候”。

3.掌握学生意识形态变化

思政课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分析、话题讨论等互动机制,调查了解大学生当前的意识形态变化,并基于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重心,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解析、理论辩证等方式,逐步矫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偏差。

4.培养“意见领袖”

思政课教师可在教学初期,选拔或培养一批思想正确、品学兼优、善于言表的学生,以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意见领袖”,并通过与其高效互动,打破思政课“教学沉默”,逐步带动课堂舆论氛围,激发其他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參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2020(9):4-11.

[2]李张光.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渐入佳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3-03(007).

[3]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01).

[4]时广军.国内学生沉默研究的元分析:基于2002-2016年的文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8-105.

[5][11]吕林海.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谨言慎行”倾向:“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概念诠释与实证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85-97.

[6]王敬红.“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2(3):104-107.

[7][8]张燕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沉默的原因:从教师因素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81-182.

[9]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16-17+15.

[10]王高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81-85.

[12]时广军.交往理性视角下学生沉默样态、诱因及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7(8):72-77.

[13]叶立军,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44-46.

[14][15]苏敬勤,王娜,高昕,张璐.案例学的构建:学理基础与现实可行性[J].管理世界,2021(9):207-214.

[16]郑洁.关于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24-25.

[17]吕焰.何种沉默?如何应对:高职思政课“课堂沉默”的认识论转向[J].江苏高教,2022(3):80-86.

[18]章凯,吴志豪,陈黎梅.领导与权力分界视野下威权领导本质的探索研究[J].管理学报,2022(2):187-196.

[19]吕林海.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及其演生机制:审思“犹豫说话者”的长成与适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23-30.

[20]王敬红.借鉴传播学理论创新高职思政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61-62.

[21]曲彭,史春林.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职思政课育人机理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60-62.

[22]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23]李巧针.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与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102-106.

The Causes of“Teaching Silence”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An Study Based on Ground Theory

Xia Tiantian, Wang Hui, Cai An, Ma Yong

Abstract  In order to answer the practical question of how to crack the“teaching silence”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206 interviews with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ground theory. Through qualitative coding, we constructed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teaching silence”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cluding four core categories: “teaching sil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tudentsideological recognition ability, the atmosphere 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ack of studentsideological discernment ability, the oppressive atmosphere and the“functionalist”institutional intervention are the causes of the“teaching silence”. We need to give full attention to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mechanism of“cultural feed bac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teaching relationship”and“performance relationship”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teaching silence”in higher-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four aspec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build the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grasp the change of studentsideology, and cultivate“opinion leade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eaching silence”; ground theory;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reform

Author  Xia Tianti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PhD candidat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0); Wang Hui, lecturer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hD candidate of Central Philippine University; Cai An,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Ma Yo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扎根理论教学过程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