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文学”的构式研究

2023-06-25齐文莉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学

齐文莉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学”成为热门网络流行语。“××文学”逐渐由对某一地区、类型、时间相关的文学类别的概括转为对某种语言现象、话语模式的统称,由语法构式过渡为修辞构式。“××文学”这一构式中,“文学”是常量,“××”为变量,常规话语中的“××”以名词、形容词为主,而随着其在互联网中的流行,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的词性范围逐渐扩大,部分动词、象声词也逐渐进入该构式,且该构式中的“文学”一词的词义也成扩大化趋势。最后,本文基于隐喻、转喻认知理论,分析“咯噔文学”“发疯文学”等形式的产生机制与语用效果。

【关键词】语法构式;修辞构式;“××文学”;原型理论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12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37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2020年微博博主小奶球最早对凡尔赛文学做出了解释,从此之后,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的“××文学”这一形式在互联网上爆火,成了年度网络热词。这一现象也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关注。罗丹、张剑平对于“凡尔赛文学”的语用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王丽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转喻映射和隐喻映射这两种理想化认知模型来分析“凡尔赛”一词在“凡尔赛文学”中获得的新义项。宋志浩利用“元话语”视角对“×文学”这一构式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学界对于“××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已经广泛使用的典型词语“凡尔赛文学”上,对于“××文学”这一构式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空间。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学”这一构式由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过程,并基于原型理论分析最新产生的“咯噔文学”“发疯文学”的产生机制与语用效果。

二、“××文学”作为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对比研究

对于构式的定义自认知语法出现后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以Goldberg的定义最为流行: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便是一个构式。[1]陆俭明认为构式的本质特点在于:(a)构式本身能表示独特的语法意义, (b)其形式或意义都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完全推知, (c)他必须是一个结构。[2]根据上述对于构式的定义及特点描述可以得出,“××文学”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构式类型,且处于由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过渡阶段。

(一)“××文学”作为语法构式

“××文学”最先是作为语法构式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其结构意义具有可推导性。《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于“文学”做了如下定义:名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3] “××文学”中“××”为变量,“文学”为常量,且文学的意义较为固定,“××文学”整体上来看作为语法构式是一种偏正结构,变量“××”用来修饰中心语“文学”。因此,语法构式中的“×ד一共可以分为表时间、表空间、表类型三大类。

1.“××”表时间类

在本文收集到的21663条语料中,其中“××”为表时间类型的共5850条,其比例占到27%。如:

(1)该文对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传统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异议。(《文汇报》)

(2)大江健三郎的出现,在战后文学史上确实是件大事。(《广岛札记》)

(3)她在中古文学的课堂上就读过圆桌武士的故事。(《真爱的风采》)

上述例子中的“近代”“战后”“中古”都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进入“××文学”这一构式中用来修饰中心词“文学”,是对某一时期产生的文学类型的统称。

2.“××”表空间类

在本文收集到的语料中,“××”为表空间类型的共8048条,其比例占到总语料数目的37.2%。如:

(4)接着几个月,南孙完全忘记她念的是英国文学。(《流金岁月》)

(5)跟东方文学平等对话,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科技文献》)

(6)日本人所说的中间文学,不是高低之间的中间状态,而是左右之间的中间状态。(《文汇报》)

上述例子中的“英国”“东方”“中间”都是表示空间方位的名词,进入“××文学”这一构式中修饰中心词“文学”,表示对某一地域、方位产生的文学派别的统称。

3.“××”表类型类

对于“××”表类型这一类的划分比较笼统,其内部仍有较多分支,因本文的论述重点不在于常规的“××文学”语法构式,因此在这里不做详细划分。“××”表类型这一类数量较多,其中“××”可以是形容词,其中也包含部分区别词可以进入该构式,同时也有部分名词、名动词、专名进入该构式中。其中此类中的“××”仍以形容词为主,在收集到的全部语料中,“××”为形容词的语料有4137条,占到总数的51.6%。如:

(7)泰戈尔广泛地采用了浪漫文学常见的对比手法。(《科技文献》)

(8)对于通俗文学来说,文艺批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文献》)

(9)叙事文学一般都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因素。(《人民日报》)

上述例子中,例(7)和例(8)中的“浪漫”“通俗”都是形容词词性,例(9)中的“××”为名动词。尽管“××”的词性不同,但它们都进入到“××文学”这一构式中与“文学”构成偏正结构,用來修饰限定“文学”的类别。

综合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进入语法构式中的“××”具有[+修饰限定]、[+描述性]的语义特征,且“××”的词性以名词、形容词为主,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没有双音节动词进入该构式的情况。综合上述例子中的“××文学”这一语法构式的含义不难看出,这一构式作为语法构式时整体具有[+文学作品]、[+书面语]这两个重要语义特征,即这一构式是对某一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修饰与概括。整个“××文学”这一语法构式以“近代文学”为例,从字面意义便可推知整个结构的含义是指对近代这一时期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统称。其中,变量“××”与常量“文学”之间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可以插入“的”,这也体现出了在语法构式“××文学”中“××”的“修饰限定这一语义特征,即“××”用来修饰限定中心词“文学”的时间、空间或类型。

(二)“××文学”作为修辞构式

随着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的“××文学”构式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与高频使用,“××文学”逐渐被赋予了新的词义并扩展出许多新的表现形式。这一构式也从具有可推导性的语法构式变成词义需结合语境分析,无法直接从组成成分中推导出其准确含义的修辞构式。对比“××文学”作为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其不同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1.“××文学”中“文学”词义范围的扩大

由上述《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七版)中对于“文学”这一词的定义可以得知,文学的词义范围是戏剧、诗歌、散文、小说。而通过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起的“××文学”可以看出,文学的范围已由戏剧、诗歌、散文、小说扩展为对于日常及互联网中语言现象的概括。其语义特征也由[+书面]变为[+口语],但仍保留了常规对于“文学”定义中的[+广泛使用]这一语义特征,现如今在互联网上“××文学”更多是用来修饰某种逐渐被网友广泛且高频使用的语言表达现象,起到概括某类具有共同特点的话语模式的作用。如:

(10)自从装了智能锁,都忘记钥匙长什么样了,想在家门口站一会都不行。(微博)

(11)现在从尾款人变成第二波尾款人了,玛莎拉蒂是取回来了,恐怕外滩的别墅得卖了。(微博)

(12)最近总控制不住自己的嘴,体重都涨到90斤了。(微博)

上述三个例句虽然没有在句子中出现“凡尔赛文学”这一词,但都可以归为“凡尔赛文学”这一类中,综合起来可得出“凡尔赛文学”的含义是指生活高贵奢华,但采用反向表述来达到不经意炫耀的话语模式。网友总结“凡尔赛文学”要具备以下三种特征:先抑后扬,明暗褒贬;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由此可见,在新兴的互联网热词“××文学”中,“文学”的词义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对于某种语言现象、话语模式的概括。

2.“××文学”中“××”词性范围的扩大

在上述对于语法构式“××文学”的分析中得出了能够进入这一构式中的“××”大多为名词、形容词以及部分区别词和名动词这一结论,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未出现双音节动词和象声词进入该构式的情况。而随着“××文学”在互联网中的兴起,新兴的“××文学”构式中的“××”的词性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动词、象声词也能够进入该构式中用来作为某种话语模式的统称,如发疯文学、咯噔文学。

“发疯文学”是对这种用琼瑶剧般歇斯底里的方式向听者倾诉激动情绪以达到自身某种目的的语言模式的统称。中国青年网总结发疯文学有如下几种特点:字数要多,从篇幅上震慑对方;其次忽略逻辑,让对方无法拿捏反击;最关键的是要质问,营造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对方无力招架,只能投降。[4]如:

(13)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为什么又在用那一套话术来敷衍我?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你从来不觉得我值得尊重。我就是那么可笑,我总是来找你解决问题,我就这么轻易交付了我的信任,但你总是敷衍我,因为我不重要!因为你们不在乎我!

上述例(13)属于一段典型的“发疯文学”,符合中国青年网总结出的三条

“发疯文学”的特点。最早“发疯文学”使用在催促网购商家发货这一语用环境下,某网友在网店交易后迟迟未发货,在多次与客服交涉无果后便发送了一大段质问的话语向客服宣泄情绪,没想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交易问题被商家快速解决。此事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后,这种“发疯文学”广泛为网友效仿使用,一时间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随着“发疯文学”一词在互联网上的流行,“发疯”这一动词进入到“××文学”这一构式中,扩大了这一构式中“××”的词性范围。

“咯噔文学”是指对让人看后产生心理不适,让人看后心里“咯噔”一下的话语模式的统称,最早起源于张云雷的粉丝为偶像撰写的同人文,因看后让人产生心理不适而得名。“咯噔文学”无法具体举例,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目前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于网友们对让自己产生心理不适、各种矫情的文字的统称。随着“咯噔文学”一词的广泛使用,“咯噔”这一象声词进入到“××文学”这一构式中,扩大了“××”的词性范围。

3.“××文学”作为修辞构式的语义色彩变化

传统的“××文学”作为语法构式在语义色彩上属于中性词语,客观表述文学作品的时间、空间及类型范畴。

随着“××文学”在互联网上逐渐作为一种修辞构式,其语义整体偏向贬义和调侃这两种色彩。这与“××文学”作为偏正结构,“××”用来修饰“文学”这种结构关系密不可分。在“××文学”这一结构中,“文学”虽然经历了词义的扩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其语义色彩未改变,仍是中性词。可见,“××文学”这一构式的语义色彩是由“××”决定的。“凡尔赛文学”在“××文学”这类构式中的贬义色彩是最为浓厚的。“凡尔赛”最初是指一座城市,其中的凡尔赛宫以华而不实闻名,后来经过其在互联网上的流行与发展演变成了以低调方式进行炫耀的这类行为的统称。如:

(14)有点凡尔赛,看不懂中文,那就看英文翻译吧。(微博)

(15)学习状态不好,一天只能学七八个小时,真的不是凡爾赛!(微博)

通过上述例(14)和例(15)可以看出,网民们在使用“凡尔赛”这一词时,采取了自谦的语气或者是着重对此进行了强调。可见,“凡尔赛”一词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仍是稍带贬义色彩的网络词汇,因其具有的贬义色彩,也常被网友们拿来在调侃、打趣等场合下使用。

与“凡尔赛文学”同理,“发疯文学”中的“发疯”,本是带有贬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互联网上网民们也用“发疯”来调侃某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正常,如:

(16)自家不发疯谁有空理你们。(微博)

(17)外卖包装太紧我真的会发疯。(微博)

例(16)中的“发疯”是表达对他人言行举止的不满,而例(17)中的“发疯”是对自己激烈举止和强烈情绪的调侃。不论语用对象是自身还是他人,“发疯”一词的语义偏向贬义并带有调侃的色彩。

三、“咯噔文学”的产生机制

“咯噔”一词能够进入“××文学”这一修辞构式中,是一个先转喻再隐喻的过程。

(一)通过隐喻使“咯噔”进入心理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于“咯噔”一词的解释是:拟声词,形容皮鞋踏地或物体撞击等声音。[3]可见,“咯噔”的本义是形容物理上能够发生碰撞的两种事物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它们的并置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5]

“咯噔”作为物体撞击所产生声音的拟声词,将客观事物之间撞击的声音这一概念域映射到人在产生心理不适时心脏活动所产生的虚拟声音这一目标域。即以客观物体碰撞产生的声音为参照点,结合心理因不适而产生的落差感这种虚拟碰撞所产生的声音,来达到表达心理不适这一含义,从而使“咯噔”获得了心理域中的含义。

(二)通过转喻使心理域中的“咯噔”进入“××文学”构式

转喻一般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之中的,人们可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5]转喻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咯噔”能够进入到“××文学”这一构式中,是因为“咯噔”表示心理不适或心理落差感这种心理活动与文学或者话语模式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相关。即“咯噔”在进入心理域之后,增加了用来表示主体心理不适的含义,这一含义自然而然与令人感到心理不适的文学或话语模式产生联系。

(三)“咯噔文学”中的概念整合

沈家煊先生将概念整合分为“糅合”与“截搭”两类。一个概念是ab,另一个概念是xy;如果a和b之间的关系对应于x和y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a∶b=x∶y”的方阵格局,或者说,ab和xy二者“相似”而不一定“相关”,那么二者的整合就属于糅合。如果ab和xy二者在概念上有某种联系,或交叉或包容,形成的是一个“ab~xy”的线形链条,二者“相关”而不一定“相似”,那么二者的整合就属于截搭。[6]

“咯噔文学”这一构式的产生就经历了先“糅合”再“截搭”的过程。首先“咯噔”进入心理域是一个“糅合”的过程。糅合好比是将两股绳子拧成一根绳。“咯噔”运用到心理域这一过程中,客观事物(如皮鞋)碰撞另一实体(如地面)发出声音是一股绳子;心理感受有落差不适感是另一股绳,两股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咯噔”在心理域中的含义。

a.客观实体          b.撞击出声

x.心理感受          y.有落差不适感←xb.心理感受(落差感)发出的声音

其次,“咯噔文学”这一构式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截搭”的过程。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咯噔”和“文学”按照上述的论述都有自己相关的概念,即它们两个各是一段绳子,为了概括表示某种具有共同特点的话语模式而组合在一起形成“咯噔文学”这一构式。

咯噔(心理落差感不适感)+文学(日常用语话语模式)→“咯噔文学”(让人看后产生心理不适的话语模式)

经过概念整合中先“糅合”再“截搭”的过程,产生了“咯噔文学”这一构式,使得“咯噔”这一拟声词进入到“××文学”这一构式中。

四、小结

从构式的角度看,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的“××文学”构式已由语法构式逐渐转为修辞构式。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一词的词义范围逐步扩大,且能够进入“××文学”这一构式中的“××”词性也增加了拟声词、动词这两类。“××文学”是偏正结构,其语义色彩主要由“××”决定,随着“××”词性范围的扩大,“××文学”这一构式有逐渐偏向贬义、调侃语义色彩的趋向。最后,通过转喻、隐喻以及沈家煊先生提出的“糅合”和“截搭”两种概念整合类型分析了新兴的网络热词“咯噔文学”的产生机制。“咯噔文学”这一构式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先隐喻后转喻,并且先“糅合”后“截搭”的概念整合过程。“××文学”这一构式作为新兴网络用语,表达了人们对于网络上具有共同特点的话语模式的调侃,随着网络上人们对这些话语模式的模仿与效用,“××文学”这一构式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 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4

[2]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2-7.

[3]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73

[4]中国青年网.“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EB/OL].http://news.youth.cn/jsxw/202109/t20210925_13236679.htm,2021-9-25.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33-406

[6]唐雨童.现代汉语“你就VP吧”构式研究[J].现代语文,2022,(07):41-45.

[7]王佳琪,王斌.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X+人”结构的认知解读[J].海外英语,2022,(01):236-237+240.

[8]史明玮.“××自由”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化[J].文学教育(下),2022,(06):91-94.

[9]吉晨晨,黄芳.表极性评价义构式“X天花板”[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4):70-74.

猜你喜欢

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