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对话翻译的人物形象传达

2023-06-25宁颖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顺应论人物形象红楼梦

宁颖

【摘要】人物的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之下,通过人物对话言语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译文要传达原文的人物形象,尤其要关注人物的对话翻译。本文基于顺应论的语境因素,将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两个译本的对话翻译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两个译本中原文对话的顺应情况。本文选取两个译本中刘姥姥与他人对话部分的翻译为例,分析两个译本对话翻译对人物形象的传达。

【关键词】对话翻译;顺应论;《红楼梦》;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31

一、引言

小说中的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通过人物对话,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也可以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等信息(纪晓斌,申迎丽,2007:83)。《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用语简练,生动传神。其中的对话描写,可谓栩栩如生、精彩纷呈(王涛,1997:23)。本文引入顺应论,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对话翻译进行分析。目前,《红楼梦》的英译本较为出名的有我国翻译家杨宪益、 戴乃迭夫妇的译作(译文一),英国学者霍克斯的译作(译文二)。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选取刘姥姥与他人的对话分析译文对人物形象的传达。

二、《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一)心直口快、足智多谋

刘姥姥原是个积年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曹雪芹,2019:57)。在这种生存情况之下,刘姥姥被女婿狗儿接来养活,心中定是十分欣慰的,全心全意帮襯着女儿女婿过活。眼见家中冬事未尽,女婿狗儿只能怨天尤人,却不想办法解决问题。此时刘姥姥与狗儿对话的言语直截了当,她一边指责狗儿,一边为一家人出谋划策。从刘姥姥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刘姥姥既心直口快,又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足智多谋。

(二)久经世故、粗鄙村野人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恭恭敬敬问候守门的人,对守门的奴才的称呼和话语中体现了刘姥姥善于为人处世。当问到刘姥姥的来意时,刘姥姥只委婉地表达了想请求帮忙引见,但给他人留有拒绝自己的空间。此处可以看出刘姥姥久经世故,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随后,刘姥姥见到了凤姐,刘姥姥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原文中刘姥姥的见到凤姐时由于急于寻求救助,言语些许粗鄙,这也体现了她朴素的村野人身份。

(三)知恩图报、善良朴实

刘姥姥第二次带着板儿来到荣国府时带来了丰收的粮食和瓜果蔬菜。尽管刘姥姥知道二十两银子对荣国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她并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在庄家丰收后将最好的粮食和瓜果蔬菜送来荣国府。刘姥姥对荣国府上下的言语间反映了她内心的感恩之情,体现了她知恩图报、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

三、顺应论与人物对话翻译

语言顺应论原本时生物进化论中的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视角被引入语用学研究,这一语言学理论由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创立。顺应论对翻译活动有很大启示,译文需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呈现一种动态顺应。维氏的语言顺应,指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曹群英,2007:123)。所谓交际语境指非语言因素,包括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心理世界(mental world)(杨俊峰,2005:49)。人物的言语能反应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此对话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中的非语言因素,传达原文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顺应理论下,人物对话翻译需要顺应不同的说话对象的人物形象,顺应其社会地位、成长背景、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等的内容,传达与原文贴近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成功在于塑造各色不同的人物形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依赖于精彩绝伦的对话描写。《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篇幅较大,占据全书字数将近一半,对于其英译本而言,还原精彩的人物对话内容对传达原文人物形象至关重要。人物对话在一定情景下发生,人物对话的翻译需要考虑当下的语境以及说话人的人物形象特点。运用顺应论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的翻译可以充分考虑人物社会地位、成长背景、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的内容,再现原文人物的立体形象。因此,本文依据顺应论对语境因素的顺应,对比两个译本对刘姥姥言语的翻译,分析人物形象是否通过人物对话的翻译得到有效传达。

(一)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正确理解原文中时空关系,并在译文中重现时空关系。不同的时空关系指示词可能表达出不同的语境,对话翻译时应在语境因素下正确理解原文的时空关系,顺应原文的物理世界,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人物形象。

例 1

原文:“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译文一:“We may be living outside the capital but were still at the feet of the Emperor.And ‘Changans streets are strewn with money-for those who know how to lay hands on it.”

译文二:“Now where we live may be out in the country,but its still “in the Emperors shadow”, as they say.Over there in the city the streets are paved with money just waiting for someone to go to and pick it up.”

分析:原文中刘姥姥劝说狗儿想办法获得钱财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并为一家人出谋划策。此处一家人正为家中冬事未办而忧心,刘姥姥则认为一家人住在农村想要得到银子是不可能的,只有去城里才有机会获得银两。译文一将“离城”译为“outside the capital”,将“长安城”音译为“Changan”;译文二分别译为“out in the country”和“in the city”,以城市和乡村以形成对比。就物理世界而言,译文二以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地点进行对比,说明刘姥姥坚信去城里会有更多获得银子的机会,突出了她善于思考、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

(二)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主要指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包括对话发生的场合、地点、环境,还包括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陈吉荣,都媛,2014:12)。《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场景,原文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对话,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人物对话的言语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形象。

例2

原文:“烦请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

译文一:“May I trouble one of you gentlemen to fetch him out for me?”

译文二:“Could I trouble one of you gentlemen to fetch him out for me?”

分析:例2中的对话发生在荣国府的守门人和刘姥姥之间,这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的场景。刘姥姥来寻求救济,知道自己的样子可能不被人待见。在荣国府门口时,她小心翼翼地请人帮忙传话找人,和守门的奴才们对话尽量表现出礼貌。其次,刘姥姥称呼他们为“太爷”,而“太爷”是旧时对县官的称呼,可见此处刘姥姥有意抬高奴才们的身份以表示尊重,自知自己朴素粗鄙的村野人身份,但她久经世故,表现出对他们的礼貌和奉承,希望这样能使他们帮自己传话。译文一和译文二分别使用了“May”和“Could”,其后的句式结构一样,二者在语气上都非常委婉和客氣,都顺应了原文中刘姥姥朴素的形象。两个译文都将原文中的“太爷”一词译成“gentlemen”,此处可理解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同样符合刘姥姥的社会地位,顺应了原文刘姥姥久经世故的形象。因此,此处两个译本中刘姥姥的言语都顺应了原文的社交世界,体现了刘姥姥卑微的身份地位,较好地传达了刘姥姥久经世故的朴素村野人形象。

例3

原文: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译文一:“Dont be so sure,” said Granny Liu,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译文二:“I wouldnt say that,”said Grannie Liu.“Man proposes,God disposes.It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ll help us or not.Who knows, 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

分析:原文描写了刘姥姥劝说狗儿事在人为的道理,提到“天”和“菩萨”。译文一采用了直译法,将“天”译为“Heaven”,“菩萨”译为“Buddha”;译文二采用意译法,将“天”译为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God”,将“菩萨”译成“the good Lord”,同样具有西方宗教信仰色彩。对比译文一和译文二,译文二虽然可能更有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但却使《红楼梦》中的异质文化消失了,刘姥姥的形象也同样在发生变化。原文中的刘姥姥虽久经世故,懂得为人处世,但同时也只是粗鄙的村野人,此处若采用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词语以贴近目标读者,便不能完全传达刘姥姥作为中国式村野人的人物形象,因此译文一更好地顺应了刘姥姥的社交身份。

(三)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涉及对话双方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充分理解对话双方的心理世界,并顺应这种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在对话翻译中体现为特定对话背景和身份下,对话双方对事物的认识和当下的心理活动,心理世界可以从对话双方的言语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说话人的人物特点。

例4

原文:“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

译文一:“Your trouble is that your father gave you such a soft time of it when you were young that youre a bad manager.… Thats no way for a grown man to behave.”

译文二:“When youre little your Ma and Pa could afford to indulge you;… But what sort of way is that for a grown man to behave?”

分析:此句为刘姥姥对狗儿说的话,她跟着女儿一家过活,但并未因此就唯唯诺诺,而是心直口快、善良朴实。对比刘姥姥与荣国府上下和刘姥姥与狗儿的对话可见,对狗儿的话语十分直接,可以看出刘姥姥心直口快的人物形象。原文刘姥姥的言语表达都是负面的。译文一使用了“your trouble”“a bad manager”“no way”,这类表达都是负面的,顺应了原文刘姥姥心直口快的形象。译文二使用了时间状语从句“When youre little”和反问句“But what sort of way is that for a grown man to behave?”,在表达方面更为中立。因此,译文一更好地顺应了原文中刘姥姥的心理世界,也就进一步传达了刘姥姥心直口快、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

例5

原文:“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译文一:“These here are our first pickings.We didnt like to sell them but kept the best for you to taste.”

译文二:“This here that Ive brought is the first pickings.We didnt like to sell them,because we wanted our first-fruits to go to Mrs Lian and the young ladies.”

分析:原文是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对众人说的话。刘姥姥带来了自家丰收的第一批粮食和瓜果蔬菜,以表达对上次荣国府救济的感谢。原文使用了“没敢”和“尖儿”,“没敢”并不是真的不敢而是不愿意,“尖儿”指最好的。原文的用词反映了刘姥姥的心理活动,想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用来回报荣国府对自己一家的帮助,体现了她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译文一和译文二都将“没敢”译为“didnt like to”,二者都准确把握了原文刘姥姥的心理活动,传达了刘姥姥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其次译文一将“尖儿”译为“the best”,译文二译为“first-fruits”, 前者更好地顺应了刘姥姥的心理世界,传达了刘姥姥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因此,整体而言,译文一更好地顺应了原文人物对话的心理世界,传达了刘姥姥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了《红楼梦》原文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姥姥与他人对话的语境因素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再从顺应论交际语境入手,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红楼梦》中刘姥姥与他人的对话翻译,试图探究刘姥姥言语英译本对原文人物形象的传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物理世界方面,霍译版本更好地顺应原文的语境,采用空间对比的方式进行意译,传达出刘姥姥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就社交世界而言,杨译本和霍译本都关注到了对话的场合、环境、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并适当顺应原文的语境。但在还原人物身份和人物形象方面,霍译本采用归化的方式贴近读者,杨译本采取异化的方式顺应了原文刘姥姥的中国式村野人的人物形象。整体而言,杨译本的对话翻译在社交世界方面顺应了原文中对话发生的场合、环境,有效传达了原文的人物形象,更好地遵循了顺应论。在心理世界方面,杨译本更好地顺应了刘姥姥的心理活动,传达了刘姥姥知恩图报、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

[2]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外語学刊,2007,(06):123-125.

[3]陈吉荣,都媛.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6(06):9-13+74.

[4]纪晓斌,申迎丽.对话翻译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再现——兼评《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5):83-87.

[5]王涛.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对话片段看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J].中国翻译,1997,(04):23-27.

[6]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7-50.

[7]Hawkes,David&John Mind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trans.).Harmondsworth:Penguin,1973-1986.

[8]Yang,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猜你喜欢

顺应论人物形象红楼梦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别样解读《红楼梦》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