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akoff原型范畴理论浅析

2016-10-12王振红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王振红

摘 要: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范畴(化)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与之密切相关的原型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犀利地对经典范畴理论进行了批判,在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Lakoff继承了罗施的范畴理论,同时认为语言范畴和其他范畴一样都体现了原型效应,为了更好地阐释范畴的原型效应,Lakoff首次提出用“理想化认知模式”阐释原型范畴模式。

关键词: Lakoff 范畴化 原型理论 理想化认知模式

1.范畴(化)概念及范畴“经典理论”

说起范畴划分这个语言学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引用Lakoff的描述:“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范畴化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按照客体的本质区别对之进行总结并加以分类,这种分类得出的结果就是范畴,一直以来,对这种范畴化的研究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范畴是最重要的基础概念,范畴(化)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与之密切相关的原型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犀利对经典范畴理论进行了批判,在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对范畴这一概念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发展过程,起初是范畴的“经典理论”,后来发展到现在的“原型理论”。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期间的“经典理论”以唯理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二元划分为根据,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判定一个认知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就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范畴内的所有成员相等,范畴的边缘是清晰明确的,某一认知对象或属于或不属于某个范畴,且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比如说到“鸟”,人们会想到长有翅膀的会飞并且孵卵的动物,这些特征都可以归类到鸟的语义范畴之中,如果不符合这些最基本的特征中的任何一项,那么就不能说是属于鸟的范畴(熊锟,2007)。但是很多时候也会碰到难以归类的情况,比如鸵鸟属不属于鸟的范畴,此类问题推动了经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运用,人们不再把客观物体作为毫无规则的、没有任何系统性的混合物来认识,而是作为可以进行分解、分析的对象来处理。这等于说,事物可以被归进不同的范畴。虽然这一理论流行了两千多年,但它局限了人类认知的范围,一些可能的成员会因缺乏为某一范畴的一种或另一种基本特征而被排除在该范畴之外,很多比较特殊的事物无法进入此范畴。同时它极端化地排除了第三种可能,认为所有事物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某一范畴,因此概念之外的事物无法包括在范畴之内。可以看出这种理想化的“一刀切”的认知方式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由于经典范畴化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其中最流行、最有影响的方式之一就是原型理论。

2.“原型理论”的发展及运用

2.1“原型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原型范畴理论常简称为原型理论或典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是结合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共同研究成果提出来的。其哲学根源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言语分析哲学)的研究。1953年,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他指出,有的范畴是由家族相似性来界定的(如game范畴)。成员之间拥有某些与其他成员相似的特征,却很难找到什么特征是全部成员共同拥有的。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9年,Berlin和Kay调查了98种语言,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对颜色的范畴化其实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焦点色现象,发现了在人类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语(基本颜色范畴)和我们对颜色的划分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焦点色现象),说明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

罗施(Rosch)扩展了对焦点色的研究,使用了“原型”(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和Kay使用的“焦点”。罗施还展开了一系列实验,对鸟、蔬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研究,并在已有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此理论认为要将某事物归类到一个具体的范畴中,不一定非要满足所有的条件,每一个范畴中的所有事物之间有着上下级一样的关系,其中的中心或者最佳事物是该范畴的原型,原型之外的事物就是凭着跟原型的相似程度联系起来的,除此之外,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并不是绝对的清晰,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会出现相互重叠。

Lakoff则继承了罗施的范畴理论,对亚里士多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古典范畴理论在概念范畴、世界范畴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了批评,认为语言范畴和其他范畴一样都体现了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概念范畴的特征不仅仅体现在范畴成员的客观属性上,人类概念范畴的特征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从事范畴分类者的亲身体验,有一些是与自然完全不对等的想象的结果,语言中运用了人们普遍的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型。Lakoff认为语言范畴和普通系统中的范畴一样都体现语言中的原型效应。

根据Lakoff等人的研究,原型范畴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用原型范畴的术语来解释就是说一个范畴具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或者说具有一些中心成员,但是一个范畴的边界是可变的、模糊的、不明确的。对原型理论最经典常用的例证就是“鸟”这一范畴。人们最先想到的麻雀是该范畴中的原型成员,而鸵鸟则只能是边缘化的成员,因为它不够典型。因此,在“鸟”这个范畴中,它的成员是有等级的。即提到该范畴,麻雀是比较好的例子,而鸵鸟是比较坏的例子,原因就是麻雀在人脑中具有原型效果。总结来说,原型理论对范畴化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常共同出现的特征最终促成了一个范畴的建立。然而,这些特征并非进入该范畴的充要条件,而只是原型的特征,该范畴中的成员或许会具备但不一定必须具备这些所有的特征。因此,一个范畴中,有些成员比别的成员拥有更多的特征。那些具有更多特征的成员就叫做中心成员或者原型,范畴就是围绕着它们而建立的,同时范畴会因为新的成员的加入而得以扩大(章素平,2008)。第二,一个范畴没有明确的,却只有模糊的边界。范畴边界模糊的特性使许多事物的认知成为可能,因为只要它们具备了范畴的某一个特征,就可以被看做是这一范畴的成员。这能产生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由于具有了和原型的某些相似性,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不断被归到已有范畴里。例如,既然蝙蝠和麻雀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们都会飞,蝙蝠就可以被归为鸟类。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物都能以这种方式认知,它们总是可以包括在一个或者另一个范畴之中,这儿的范畴并非科学上严格的范畴,而是为了方便人类认知而做的粗略分类,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在范畴中所处的地位。第三,范畴成员权是渐进的,而非严格切分的。原型理论并不要求一个范畴中的所有成员都具备原型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特征和属性呈等级分布,典型的或者是中心的具有的较多,而边缘成员具有的较少。因此,这一理论不仅突出了原型成员,而且考虑到了非典型成员。后者和前者进行对比,称为原型性效果,它能够避免绝对化的发生。

2.2“原型理论”的可行性

上面提到说Lakoff认为语言范畴和普通系统中的范畴一样都体现语言中的原型效应,也就是说,一个语言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有典型、好的成员,有非典型、不好的成员(黄月华,2009)。例如,从标记性(markedness)方面来说,英语中可数名词单数采用的是无标记的形式book,而复数形式采用的则是标志形式books,也就是说人们一看到-s这个标志就知道这个名词是复数形式。因此说单数形式是范畴“数”中的非典型成员,而复数则是典型成员。在英语词汇范畴“数”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无标记性”(unmarked)和“有标记性”(markedness)的不对称性。另外,Lakoff从语音、句法、词汇等方面都论述了原型理论的应用。

可以看出原型理论解释事物的基本概念是完全可行的,但对复杂的认知模式却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akoff首次提出了原型范畴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s—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他认为认知模式是人类在自己跟外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组织和表述的方式,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他还认为范畴结构和原型效应则是这个组织结构的副产品。理想化认知模式包含情景模式或脚本,指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设计的知识结构。这些事件原型所构成的思维模型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能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它们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强化了文化准则。ICMs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在Lakoff看来,用ICMs可以很好地说明原型范畴的内在结构和原型效应。运用ICMs分析概念范畴能揭示范畴中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知识。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认识它,得出的结果也会有不同之处。以谎言(1ie)为例,其范畴原型包括:话语本身与事实不符;说话人的目的是说假话;说话人的目的是欺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为了欺骗,比如,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的目的往往是开玩笑或是其他善意的意图,这种谎言只符合了原型特征中的一部分,所以根据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不同目的不同原因的谎言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该范畴的原性特征,与原型的相似程度比较低,构成了该范畴的边缘部分(杜涵,2009)。这样,谎言范畴包含了中心范畴和边缘部分,显然增强了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为解释更多的事物增强了灵活性。

3.结语

原型理论的产生,弥补了经典范畴主义的不足,但同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原型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范畴化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范畴化标准和范畴边界所导致的(俞建梁,2008)。原型理论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范畴的标准时,将该事物和原型进行比较。但是它的问题在于:这里的相似性指的是功能相似,外形相似,还是其他方面的相似?没有哪个认知语言学家给出合理的解答。关于缺乏范畴边界问题,可以说“模糊性”既成就了原型的最大优势,又导致了其最大的缺陷。“原型”这个概念本身是模糊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其相似性也是模糊的。可以看出,原型理论反对经典理论的绝对和极端,但本身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涵.原型语义学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106-109.

[3]黄月华,左双菊.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议[J].语文研究,2009(3):27-31.

[4]熊锟.语义演变的原型理论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4):70-73.

[5]俞建梁,黄和斌.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8(2):36-39.

[6]章素平.论原型理论对范畴化研究的推进[J].时代文学,2008(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