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直隶达州志》文献价值初探

2023-06-25万科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达州

【摘要】乾隆《直隶达州志》是由达州知州陈庆门主编,继任达州知州宋名立续修的一部以达州命名的旧志文献。该志以乾隆十二年为下限,记录了达州及所辖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在补其他史料不足、纠正史实之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献价值,尤其是志书中所载录的人物古迹、物产等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志书“存史、资治、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直隶达州志》;达州;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6

一直以来,学界对达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达州经济发展以及巴文化方面,但是对于达州旧志以及《直隶达州志》并没有研究专著或文章,只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对其做了概况介绍。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直隶达州志》的基本内容,分析其文献价值。

一、纂修背景及版本内容

《直隶达州志》,陈庆门纂修,宋名立増修。陈庆门是陕西周至人,雍正元年进士,乾隆二年(1737)出任达州知州。宋名立,山东今临沂人,贡生,乾隆十年(1745)任达州知州。陈庆门到任,“寻其古迹,荒郊蔓草而已。考其旧章,断简残篇”[1]序2,他见史料残缺,便有了修志的想法,于是到各地广泛搜集资料。后陈庆门被调任回京,也就暂停了《直隶达州志》的编纂工作。四年后陈庆门回任,又开始继续编订,至乾隆七年付梓。宋名立上任后,与州属吏目、同知等官员续增部分史料再刊印,于乾隆十二年成书。

《直隶达州志》乾隆七年(1742)刻十二年(1747)增刻本,四册四卷,现存于国家图书馆。9行20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印卷名及页数,版面清晰平整,版式周正典雅,刊印字迹清晰。该志分为三十一门附一门,约十万余字。卷一为天文、疆域、沿革、山水、建置、景胜、道里、乡镇、风俗,卷二为赋役、祀典、学校、物产、水利、惠政、盐茶,卷三为秩官、官绩、兵营、武略、乡贤、封典、科目、隐逸、流寓、节烈、寺观、坟茔、灾异,卷四为艺文、诗集。

二、文献价值

(一)史料价值

历代以来,达州经济发展落后,专门记载达州的文献资料不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资料散存在其他文献中。至乾隆《直隶达州志》刊行,不断充实前代内容,对达州以及所辖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人物、军事等方面做了详细记载,保存了许多散佚的资料,可以正史之误、补史料之不足。

一是正史之误方面。在《直隶达州志》的达州舆图中,东北处有一关隘名为“凤岭关”,而今达州北有一地名为“凤翎关”,许多人认为《直隶达州志》中的“凤岭关”便是如今“凤翎关”,细检《直隶达州志》发现,此“凤翎关”非彼“凤岭关”。《直隶达州志》景胜门记载,达州举人瞿戴仁咏八景诗言达州有八景,分别是“铁山晓日”“翠岭祥云”“龙爪清潭”“凤关绿竹”“北岩夜月”“西寺晴霞”“烂柯棋局”“山垭踪迹”。其中“山垭踪迹”下有小字注文:“州治东北,两小山对峙,中断一垭,因地设关,名吕公关。故老云:‘昔人曾见吕纯阳仙迹游其间。”[1]卷一2因此“山垭仙迹”即为旧时达城“吕公关”,只因“吕纯阳仙迹游其间”的传说,后人美其名曰“山垭仙迹”。

《直隶达州志》中的达州舆图中记载了吕公关的位置(详见图1),凤岭关南下是南岳庙,南岳庙以南是吕公关,吕公关南部是黄龙寺。据民国《达县志》记载:“吕公关,城东北三十里,按旧志作十里,按应即凤翎关当内口崖之南麓垭口。凤岭关,按应即今萧公庙侧之石卡若石龙溪口。”[2]卷四2据此说法,“吕公关”对应的位置是凤翎关,凤岭关应当是“萧公庙”(现今达城北“肖公庙”)。且按现今地理位置,黄龙寺北部不远即凤翎关,其位置恰好对应舆图中的“吕公关”。凤翎关以北是肖公庙,其位置对应舆图中的“凤岭关”。因此可见,吕公关便是现在的凤翎关,凤岭关應是现在的肖公庙,将“凤岭关”当做“凤翎关”乃是以讹传讹。

又如《直隶达州志》中景胜门记载元稹所建的戛云亭,当年百姓一直称之为“亚云亭”。一是因为民间多不识“戛”字,误读成“亚”字。二是因为《直隶达州志》艺文门收录的《戛云亭记》。《戛云亭记》是李长祥所作,他在文中写道:“每有五色云起之此山为异兆,必有应验。有州守以事祸州,创亭于其上压之,今父老或云压云亭也。”[1]卷四10当时人们以为五色云升起为不祥之兆,故建亭压之,亭子名为“压云亭”。后来人们习惯把“压”写成“亚”,所以又叫“亚云亭”。

二是补史不足方面。据《清史稿》记载,陈庆门在任达州知州时教当地百姓种桑养蚕,给百姓“教以分茧缫丝之法,获利与巴州等” [3]13013,而《直隶达州志》艺文门《训蚕桑》一文专门记载了此事。陈庆门“视达州知邻封巴州蚕桑最为盛,每岁客商挟资收买,巴民甚得其利” [1]卷四17-18。巴州因盛产蚕桑获利良多,达州与巴州相邻,也可以发展蚕桑业致富。而达州人民“岂无见闻,竟自怠惰偷安,弃美利而不取,凭顽何至此极?” [1]卷四17-18陈庆门督促他们种蚕养桑,他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定期本年三月,本州挨户查勘,如有无桑人户,定以惰民责处,各宜凛尊毋违。特谕。” [1]卷四17-18陈庆门自栽种桑秧而迄缫丝贸易,逐条分述,用以指导本境之农桑专业,他提出“辨桑法、种桑法、揰桑法、科斫法、采桑法、择桑法、安置法、饲蚕法、治簇法、蒸茧法、缫丝法” [1]卷四17-18十二种方法教百姓种桑养蚕,这比《清史稿》记述更加详细完备,弥补了史料之不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达州适合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条件。

又如武略门中收入了李长祥等人参与镇压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情况。“崇祯甲戌春,张献忠溃夔关,四月初攻达州城,连无昼夜。知州张联象,云南人,随方堵御,击贼多死,或夜出奇兵,杀贼益愤,是时达城五门各起义兵。李长祥,达州人,赴京师都会试,至襄阳遇贼,四州亦起兵,前任杀贼守城,贼攻城不克,引去。”[1]卷三2李长祥是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张献忠在反明起义攻至达州时,恰巧遇上李长祥回乡,于是李长祥组织地方地主武装“杀贼守城,贼攻城不克,引去”[1]卷三2。这一段史料在李长祥本人的传记中并未提到,《直隶达州志》的记载弥补了李长祥生平资料所缺。关于张献忠起义,史书多是记载张献忠在各地起义的整个过程,对张献忠在达州的情况一笔带过,例如《明史》张献忠本传提到张献忠“又自巴走达州,复至开县”[4]7973,张献忠起义达州城的状况并未提及,因此这段史料也对研究张献忠起义也提供了不小的价值。

(二)人文价值

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传承历史文脉起着重要作用。据《直隶达州志》中记载,达州的名人有多人,而以有春申君和元稹为代表,最具影响。

1.春申君黄歇故居。关于春申君黄歇的籍贯与故居问题,或是认为春申君为河南潢川人,或认为他是湖北人,或是以为春申君是湖南常德人,甚至有观点以为春申君是韩国或朝鲜人,但有一种说法是春申君故居在达州。关于这一说法,许多文献都有所记载。《大明一统志·四川·夔州府·山川载》:“万顷池,在达县,相传为春申君故居也。” [5]3121明万历《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一太平县条:“县东北八十里,万顷池,是春申君故居。” [6]卷二三4《直隶达州志》宋名立序言中有:“池名万顷,春申君结客之乡。” [1]序1万顷池在太平县(今万源市太平镇)境内,在《直隶达州志》太平县的山水类也有关于万顷池的一些记述:“治东三百里……相传春申君故居也。”[1]卷一9除此之外,在目前保存下来的有关达州旧志文献中,都记载达州是春申君故居。例如嘉庆二十年《达县志》 卷十九风俗志:“《通川志》云:‘民俗秀朴,任侠尚气,有楚公黄歇之风。” [7]卷十九1另外,最早提出春申君是达州人的是《元丰九域志》,其在达州条记载:“万顷池,《图经》云楚公子黄歇所居之遗也。” [8]681虽然《元丰九域志》指出春申君所居之地为万顷池这一说法源于《图经》,但是也有渊源,并非杜撰。

2.诗人元稹故居。元稹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和白居易交好,世称“元白”。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今达州)司马。《直隶达州志》秩官门记载“元稹,唐元和中以谏官谪通州司马,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1]卷三2在该志的其他部分也有提及元稹,例如景胜门记载元稹在丁溪馆送别友人,“有《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1]卷一2。戛云亭,“唐元稹建,在治南翠屏山瞰江流”[1]卷一2,至今依然留存。《直隶达州志》艺文门收录元稹诗《酬白乐天》:“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1]卷四1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元稹被贬通州,因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便与元稹写诗相唱和以解思念之情,此诗感情诚挚,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诗人对好友的无限感念之情和内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是元稹所作诗中的佳作。元稹在在达州和白居易互相唱和,留下了一百八十余首诗作,其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连昌宫词》也是在达州完成的,因此达州对元稹来说意义重大。元稹对达州人民的意义也不同寻常。元稹被贬通州,他在达州为官期间,引导百姓开荒生产,亲事农事,情系百姓,政绩累累,据传当年正月初九元稹离任时,通州人登高而望,留下了“元九登高节”这一民俗,达州人民为了纪念元稹,也修建了元稹纪念馆,将元稹在达州的事迹代代流传。

(三)经济价值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历代统治者都推崇“重农抑商”思想,因此在许多官修史书中,对于经济方面的记载相较于政治、文化的内容较少。达州地处大巴山,古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关于记载经济的书籍少之又少,只有只言片语的论述,并且都是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直隶达州志》的编纂者对达州经济方面较为重视,广收典籍,反映了清代时期达州的经济状况,这对研究达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志关于经济的内容有“物产”“赋役”“盐茶”类。《直隶达州志》卷二《物产》介绍了达州所盛产之物,共分为禾苗、豆、瓜、蔬菜、果实、树木、花、竹等。如对“豆”记载有黄豆、花豆、果豆、绿豆等。对“果实”记载有柑、橘、梅、桃、梨、栗、橙等。对“竹类”记载有“斑竹、苦竹、剌竹、金竹、紫竹等。“药材类”记载有川山甲、鹿茸、天门冬、麝香、何首乌、当归等。树木类有松、柏、椿、樟、柳、檀等。这些物产的记载,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达州地区物产的基本情况,而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达州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更多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将志书所体现的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也是促进古籍普及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直隶达州志》中包含的旅游资源主要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水”“景胜”等门目中,这些记载为达州的地方古迹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直隶达州志》记载的达州八景:“铁山晓日”“翠岭祥云”“龙爪清潭”“凤关绿竹”“北岩夜月”“西寺晴霞”“烂柯棋局”“山垭踪迹”,取名十分雅致,其文化内涵跃然于纸上。另外,以地方旧志为依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复建传统文化景点,有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正如《直隶达州志》中记载的达州八景,给复建古代景胜提供了充分依据,建成之后不仅能成为达州的特色旅游景点,或许还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风俗”“寺观”“秩官”等门目中,这些内容为达州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充实资料。例如《直隶达州志》记载了元稹在达州的事迹,后世为了纪念元稹,定每年正月初九为“元九登高节”,形成了在凤凰山“元九登高”的民俗,这一节日不仅吸引了众多旅客,也为凤凰山注入了文化内涵。又如《直隶达州志》“秩官”门记录在曾在达州为官有六位著名人物,分别是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张商英,他们不仅先后为宰相,也是著名文学家。为了纪念这六位人物,相关部门修建了六相广场,在广场上建有人物雕塑、石刻六相赋、怀古亭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游玩观赏。由此可见,在开发达州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挖掘整理达州的历史文化,将达州故事集成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直隶达州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直隶达州志》全面记载了达州的建置沿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山川、民生、土产等方面内容,在记载前代的一些人或事物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典籍资料,是研究达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其文献价值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达州历史,也对促进当下达州的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陈庆门等.直隶达州志[O].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

[2]蓝炳奎等.达县志[O].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刻本.

[3]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7.

[6]曹学佺.蜀中名胜记[O].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刻本.

[7]鲁凤辉等.达县志[O].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

[8]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華书局,2005.

作者简介:

万科,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达州
通达之州
剑门关
吉尼斯世界纪录
地方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达州赴京因雨备降天津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浅议“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重庆达州精细化工在沪招商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