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文化触手?优化服务体系?促高质量发展
2023-06-25田甜余灵妍
田甜?余灵妍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构建覆盖更广、效能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盘活社会资源、灵巧运用各类灵活文化空间,是政府转型“以一撬动一百”的重要途径。上海拥有数量丰富的文化空间、精美展厅、灵活阵地,也有2500万旺盛人口的群众需求,如何将文化馆“总分馆”文化服务覆盖网络编织得更灵活,搭建整合、汇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新型平台,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本文以嘉定区文化馆为例,探讨文化馆如何盘活空间资源,如何做到“小而美、多而精、广而优”,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主动参与文化服务、文化供给的主体意识,努力形成一个可供复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范本。
在努力构建覆盖更广、效能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道路上,嘉定持续保持探索。面对数量丰富的社会文化空间、精美展厅、灵活阵地,从2021年起,嘉定区文化馆探索建立延伸服务点“我嘉·秀空间”,这也是嘉定立足“我嘉书房”公共文化创新空间基础上的积极尝试。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性,盘活多种多样的存量灵活文化空间,嘉定在全区范围内选择环境优质、服务高效、口碑优良的空间、场所建立“我嘉·秀空间”,共同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文化服务覆盖“弹性”网络,探索推进嘉定地区文化品牌共育、文化阵地共用、文化活动共享的合作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下沉延伸。截至2022年10月,嘉定区建立了覆盖全域的36个“我嘉·秀空间”,选址包含商业区、园区、校区、景区、社区等多种形式,以人民的需求为追求,撬动公共文化赋能城市建设的巨大潜力。
一、基本背景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辖区面积463.5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镇,常住人口183.4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 103.7万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五个新城”的背景下,嘉定站位“人民至上”谋篇布局,围绕建立和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根据多次调研和考察,发现嘉定的文化需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一是服务半径层级分层不够细。面对满足百姓对于“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渴求,嘉定区现有镇级文化供应圈与村居小范围供应圈之间存在断层问题,文化服务供给半径存在“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的现实问题。如何在镇级与村居之间进行架设,有效补充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也是民心所向。二是服务人群需进一步拓展。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2020年这10年间,嘉定区常住人口增长24.68%,增速全市第一;外省市常住人口增长25.2%,已占常住人口的56.5%。随着政府对嘉定新城的大力发展,新城成为了外来人口、高端人才青睐的工作、居住地,这类人群的文化需求更强烈也更多元,亟需更多文化资源对接。三是各类文化设施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嘉定区新建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在内的文化设施,十四五开局还布局建设了“我嘉·邻里中心”等公益性社区空间,社会层面也涌现了不少灵活多样的文化机构与空间,如何提升设施硬件的使用率、提高社会资源的参与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面对完成文化设施全面布局势在必行的使命,嘉定区将特色文化空间“我嘉·秀空间”作为公共文化延伸服务点,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下沉延伸,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人群多元,打破地域限制壁垒
为了进一步扩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半径,综合考量服务不同类型空间、覆盖不同人群,嘉定区将服务人群多元化放在目标首位,精心研究供需如何精准匹配。选址徐行小学、同济大学等覆盖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场所,拓展服务至校园人群;深层服务于周边的新型企业服务机构。如与嘉定新城科创加速器、菊园企业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立合作,服务科研人才、创业人群;开设15个“我嘉·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会客厅”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此外,为覆盖更多党群干部、特殊人群、弱势群体等,嘉定将区服务党建中心、区残联、区民政等区级机关、社团纳入到“秀空间”合作体系,选址在阳光天地、疁城新天地“益嘉驿”等场所空间,服务特定人群,让社会各层面的人群受益,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将文化传播之花开遍整个社区。
(二)内容多元,精准覆盖百姓需求
在政府购买资源进行配送的过程中,嘉定区兼顾不同需求,为“秀空间”开设资源查询与点单权限,各空间即对文化资源配送的内容有了选择权。结合不同人群需求,选择配送包括艺术导赏、舞台演出、手作体验、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由嘉定区文化馆与嘉定区党建中心,围绕服务新城地区的党群干部文化需求和机构特色,合作开设“洪德有约 我嘉艺课”系列公益培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首课开设油画课程,以“画红船”为起点,吸引不少亲子家庭和年轻人参与。可以说,“秀空间”的加入,不仅是在物理层面上对现有设施进行了补充,实现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触可达,更重要的是以社会空间的多样性支撑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从而满足群众更个性化、更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三)主体多元,打造资源新型平台
作为公共文化资源“承接+供给”的二道平台,“我嘉·秀空间”的日常管理分为几种模式,一种是搭载了“我嘉·邻里中心”这个本身由区级政府支持经费并运营的社区邻里空间,另一种是由主体自行运营的灵活文化空间,如企业、学校、商圈、景区等,此外还有由街镇级支持经费并运营的党群服务站、人才服务点等。为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主动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作用,搭建整合、汇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新型平台,“我嘉·秀空间”在空间自身运营管理的基礎上,为各点位免费配送文化资源,既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优质补充,也是通过机制创新在文化供给侧层面进行拓展和优化。嘉定区以公共空间为杠杆,撬动原先局限于各个行业、社区内部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从系统内小循环向社会化大循环的进阶。
(四)机制创新,标准统一便于复制
2017年,嘉定区文化馆以“总分馆制”建设为切入点,建立以嘉定区文化馆为总馆,12个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289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延伸服务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随着“我嘉·秀空间”的加入,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服务、文化资源、文化人才共建共享的模式,逐步完善统一标识规范、统一配送规范、统一服务标准规范、统一数字服务规范以及统一政府考核规范等,不断下沉公共文化服务重心,完善嘉定的“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管理制度办法一体化、文化资源配送系统化、人才培育建设规范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大聚合所形成的“三化一合”措施,将促进打造群众触手可及的优质文化空间“全域式”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将有力促进嘉定区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三、初步成效
(一)获得居民认同,有效参与文化升级
2021年10月起,嘉定区已开启由政府供给第一批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各空间,针对不同场地的百姓需求,送去精彩演出、趣味讲座、传统文化体验等各种文化活动。2022年,共83场优质资源进入“秀空间”。在社区的一些点位上,大型原创沪剧、传统越剧以及说唱表演都受到了居民欢迎;在新城地区,白領喜爱的弦乐节奏音乐会、近景魔术获得良好反馈;传统文化讲座和非遗手作项目则受到了亲子家庭的热烈欢迎。近在家门口的文化空间让百姓得以在“拔腿就到”的距离,享受精致可口的文化“私房菜”,得以共享公共文化升级后带来的福利,百姓对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也就越来越高。
(二)盘活资源活力,有效扩大服务半径
在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中,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秀空间”的加入,从空间上拓展与提升了文化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打破了行业壁垒,盘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孕育了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品牌项目。近年来,嘉定区文化馆与多方合作,形成包括“洪德有约 我嘉艺课”“嘉文有约”“多彩非遗 美丽嘉定”、残联“自强合唱团”等文化品牌和团队,将公共文化服务以“项目化”“品牌化”的形式因地制宜充分开展,进一步延伸文化触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
(三)开拓创新思维,打造灵动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居民习俗、审美、公共活动与生活方式等造成深远影响。“我嘉·秀空间”既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也是嘉定文化景观、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嘉”系列品牌内涵囊括了城市书房、邻里中心、惠民餐厅、文化空间,以此形成的惠民、助民、利民的地区性的人文空间,集环境优美、时尚便捷、服务暖心等优点于一体,“我嘉”成为嘉定城市文化空间品牌。“我嘉·秀空间”在其中承担起了优质文化聚集传播、大众审美培育的责任,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全方位提升了市民的文化满足感和获得感,真正发挥了文旅部门“文化营造”的价值。
四、未来路径
在“十四五”持续推进期间,嘉定区将进一步覆盖多样人群、结合多元需求、扩充丰富内容。未来,将把资源结合在建的66家“我嘉·邻里中心”,打造成一批与城市特质相匹配、与产城融合发展相统一的文化空间;做好供需调研,精准匹配,推进更丰富、更符合百姓需求的个性化文化资源下沉市民身边;讲求“内容为王”,将嘉定文化基因、非遗元素融入文化资源配送,发挥乡土文化价值,提升地方文化认同,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振.文化空间再造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升级 [J].人文天下, 2021.1 第183期.
[2]徐佳晶.“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M].中国文化馆(第一辑).
[3]林岩.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整合的徐州城市更新设计策略[J].规划设计.
[4]袁国栋.元宇宙时代社区传播的空间转向 [J].新闻前哨,2022年2月下,文献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