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促写,为诗歌写作教学插上翅膀

2023-06-25田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核心素养评价

田香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繁华灿烂的诗歌文化。但是由于诗歌创作在考试中不作相关要求,教师往往轻视甚至无视诗歌写作教学,学生对于创作诗歌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等问题凸显。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了诗歌写作教学突围当下困境的方向。本文试以大单元概念统筹多首诗歌,营造情境设置任务,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

关键词:诗歌写作教学 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 核心素养

艾略特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我国现代诗歌的诞生和发展都在不断适应时代,并且和中华民族一起走在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诗歌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诗歌创作在考试中不作相关要求,教师往往轻视甚至无视诗歌写作教学,学生对于创作诗歌陷入了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等困境中。诗歌写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于漪老师指出:“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训练,就会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教学中的评价理念,指引了诗歌写作教学突围当下困境的方向。本文试以大单元概念统筹多首诗歌,营造情境设置任务,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的探索,希望能为诗歌写作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关注核心素养,重视诗歌写作教学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教材设计了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三个层递式学习任务,九年级下册也是以诗歌组成核心内容的单元,所选诗歌类型涵盖了古诗和新诗。

但是因为现代诗歌极少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现代诗歌创作在考试中更是不作要求,许多老师有意忽视甚至无视现代诗歌的教学,对现代诗歌往往采取“闪电式授课”,蜻蜓点水般地介绍一下作者和背景,粗浅地品读朗诵一下,就结束了一篇经典现代诗歌的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把中外现代诗单元分别放在九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这对于面临中考挑战的初三语文教学来说又是一种“鸡肋”般的抉择,所以很多时候初中的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便是走马观花快马加鞭地一带而过。学生往往也会进行功利性思考,由于现代诗歌极少出现在考试中,加上中考升学压力,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诗歌,即使有个别同学有创作新诗的兴趣,但是没有方法指导,一时的诗兴往往也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嘗试诗歌创作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新课标对课程实施提出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注重语文与诗歌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其中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新课标对初中阶段的教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能力。[1]

写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说:“阅读吸收的最高功用,便是作为写作基础:养育心灵,蓄积知情意素养,得以进行写作这一精神创造。”[2]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看似不能解决现实考试的需要问题,但能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思美,而且能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去触摸时代的脉搏,进而提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3],教师对诗歌写作教学的重视,正是对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回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切关注。

二、诗歌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指向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对育人体系的重要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4]

可见,过程性评价在以往单一的纸笔测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及时改进,即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崔允漷、雷浩在《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一文中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要与教师的教学匹配,教师的教学要与对学生的评价匹配,学生的学习要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匹配。[5]“教—学—评”一体化并非一种特定的固化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理念。它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如果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就容易出现“为教学而教学”,“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问题。“教—学—评”一体化更多的强调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在诗歌写作教学中,老师提前设计好评价量表,告知学生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应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借助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在自评与他评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诗歌写作教学设计既要贴合新课标的要求,也需要回应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更加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方式主要是纸笔测试,尽管纸笔测试能测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甚至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文字表达等高阶思维能力,但形式单一,检测效度和反馈价值不够。“考试评判标准”使学生容易陷入模式化的套路中,缺少创意的表达,而且只评价了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适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诗歌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究与组织不仅是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的单向转变,也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来探索人才培养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诗歌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它能够对学科高阶思维能力以及调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促进能力的获得,符合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的目标宗旨。

第一,从诗歌写作教学的内容性质来看,“教—学—评”一体化不再局限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是进一步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的习得,评价的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看,诗歌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排斥学生无目的、无动力、无参与的偷懒式听课,学生需要在广泛多样的课堂监控中适时调整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诗歌的鉴赏学习和创意写作过程中,由老师的定向输出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创作学习。

第三,从教学方法的组织建构来看,以诗歌写作作为教学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要与老师的教学相匹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评价也促使老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完成育人目标——让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这些都是“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维度。

“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层存在原则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知、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能反映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要素在表现性评价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教师出示表现性目标和任务,学生依据文本完成表现性任务并展示表达成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成果监测学情、调整教学;学生依据既定规则和目标展开自评或他评,从而监测阅读效果、进行自我完善。

“教—学—评”一体化的做法是将评价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使评价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思路支持写作教学走向开放性结构,帮助学生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创意表达。老師和同学的他评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关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其发散、想象、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而自我评价反馈指向的是学生自我反思、修正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四、诗歌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路径

A·C·珀维斯(Purves)在研究各国文学教育史的基础上,总结出当今文学教育培养文学能力的三种模式(见表1)——模仿,衍生,分析[6]。这三种模式可以为我们设计诗歌写作“教—学—评”一体化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在分析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写作教学,采取从模仿模式到衍生模式的文学教育培养模式,即让学生从仿写、改写走向创作。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属于新诗单元,也是“活动·探究”单元,可以立足大单元的概念,在构建群文阅读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来进行诗歌写作教学。诗歌写作课程可以设置为两个递进的阶段课程,第一阶段是模仿模式,即通过改写、仿写的形式写出新诗的模样,第二阶段是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创作新诗。

(一)改写,写出诗歌的模样

改写阶段,可以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者平时积累的摘抄文字中,选取有诗意的文段,进行拆分组合,用分行分节的形式写下来,并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我们教材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雨的四季》都可以作为诗的改写材料。让学生拿自己改写的诗歌和《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四月天》《亲爱的祖国》等诗相比,去发现还需要注意诗歌的韵律问题,当然也有新诗是不用韵的却能广为传颂的,那定是诗歌的情味与哲思特别出色。我们初学写诗,除了指导学生写诗歌要分行分段外,还需要他们注意节奏与韵律,要围绕主题抒发情思。这一阶段的教学能让学生从改写中进一步掌握写诗的一般技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写诗的魅力,也有助于下一写诗阶段的模仿借鉴。

(二)仿写,写出诗歌的韵味

仿写阶段是改写阶段的进阶,也是创作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学会选用意象,围绕集中的主题,用诗意的语言丰富诗歌内容,增添诗歌的情味。这一阶段的学习材料尽量从历年的中考题型中去选取,找到与现当代诗歌有关的题目进行勾连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选择当下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让他们进行仿写或续写。仿写诗歌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前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选定合适的意象,表达出与前文一致的风格和内容。学生除了学会选取意象,围绕一个主题之外,还需要学习如何形象地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优秀的诗作,学习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来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创作,写出自己的情思

创作诗歌是高阶思维的体现,写诗不是语言的堆砌,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真情实感的诗意抒发。好的诗歌往往能使作者和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量设置合适的情境,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意萌芽,让学生大胆地写,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例如九上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三的第二题要求表达对朋友的生日祝福,也可以围绕“青春”“奋斗”等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再借鉴上两个阶段技巧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过往生活中触动人心的场景,发挥联想与想象,提炼意象,表达情感。写完后自己读一读,再读给老师同学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诗歌。经典的歌曲少不了经典的歌词,也可以让学生借鉴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尝试以歌曲的形式演绎自己写的诗歌,或者给自己的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朗诵。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唤起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让他们理解现代诗歌就在自己身边。

诗歌的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审美创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需要过多干预,更多的是需要在过程性评价中多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设置评价量表,让学生学会在自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在他评中收获激情和智慧,在师评中找到鼓励和方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48.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46.

[5]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6]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77-28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2021/02/3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体化核心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