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2023-06-25李瑞双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职学校

李瑞双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趣味、修养的影响。因此,文章从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审美环境来设计中华经典诵读选修课程,通过改善教学方式和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为学生搭建更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

关键词:中职学校;古诗文诵读;审美教育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与处世方式,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而诵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寓情于声、以声传情,感受并体会古代诗文的语言美,使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文雅、优美。

一、了解有声语言,感受语言之美

为构建文化育人新格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中职学校应开发中华经典诵读选修课程,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选修课程学习的体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学习古诗文第一步就是“读”,因为有声语言是文字语言的基础,文字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记录。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还是当代人学习古代诗文的一把钥匙。把一句句、一段段直击心灵的文字大声地读出来,学生更能感受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更加全面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深意。

中国语言的诵读传统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

前,周代的金文中就出现了“言”“歌”“咏”“诵”等文字,“言”是一般的说话,“歌”“咏”就是歌唱,“诵”就是诵读。这些文字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有声语言,汉代郑玄在《周礼注》中有这样的解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其中的“诵”就是指在声音上有轻重、有节奏,其目的是更好地表达作品的语言意义和思想情感。可见,诵读是体会和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孔子曾经提出:“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意思是说,通过声音、情感、思想的有机结合,让诵读者领会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孔子所言“诗”与“书”可以理解为中华经典。古诗文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这是汉语在“意与声、韵与律”融合过程中的文化熏陶。

优秀的古诗文可以契合当代文化,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宝贵资源。诵读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用声音表达情感,所以当代中国青年要学会运用普通话朗诵古典诗文,在掌握一定的诵读要领和规则基础上,更好地感受中国语言之美。

诵读是声音的语言艺术,通过语音、语流和语调的变化,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趣,使听者在瞬间产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语音正确是诵读的基本要求,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要以国家颁布的普通话语音为标准,而要想做好这些,关键在于处理好古、今字音的差异问题,尤其是格律化的诗词,不要读错字音。例如,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古音中的入声,诵读的時候就会出现不符合原诗格律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看”字,按照原诗格律应读“kān”,而在今音中读“kàn”,古音和今音不同,在诵读的时候可平可仄而不失律,一味地复古,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适当调和古今音朗诵,是一种可尝试的方法。

学习古诗文的根本还在于文意,用普通话诵读古典诗词文赋,根本目的是向听众传达诗文的意义,古人提出“不以律害意”,古诗文诵读无须刻意追求古音,但如果遇到韵脚不押韵,可以用古音诵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今音读“xié”,与“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花”不押韵,这就应该考虑读古音,读成“xiá”。

语言是古诗文内容的载体,富有或凝练,或含蓄,或跳跃,或以少蕴多的语言美,常常使人“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运用普通话诵读名篇佳作,感受古诗文沁人心脾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思所想,早已成为中国人话语体系的一部分。

二、诵读字声饱满,读出意境之美

诵读具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功能。古体诗文的语体与现代白话诗文语体不同,用普通话诵读古诗文时,诵读者应将语速放缓,字音略长,这样的诵读可以使吐字发声更加饱满,字如珠玑,而适当保留和体现古音的某种意味,可以丰富古诗文诵读的语音内涵。

诵读训练以课堂教学为主,诵读者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诵读四言句《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诵读五言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于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不同的声调组合起来,自然有高低起伏的旋律感。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诵读者应适当调整节奏快慢、轻重强弱的变化和气息的控制,语调和语气则要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

古诗文中的意,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明理,其中所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诵读前,诵读者应深入了解作品内容,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达成心灵共鸣,读出意境之美。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诵读教学为例,在诵读训练前,教师提出问题:“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由盛夏进入寒冬的过程,很多文学作品在写秋季的时节,往往与伤感、清冷、萧索、悲凉联系在一起,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什么却是乐秋之作?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诗中意境,从知人论世到作品内容,学生能逐渐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诗人的感性了解。代入学习情境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掌握诵读的韵律、节奏和重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为了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融入经典诵读教学,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对古典诗词唱作演绎的形式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深受学生喜欢。秋雨初晴,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淳朴民风,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王维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内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对比阅读诗文,体悟情感之美

语调和语气的丰富性,是诵读者在艺术形式上的根本追求,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表达古诗文的意义离不开技巧,高水平的诵读往往是将艺术表达技巧与作品的深度理解紧密结合的,在解读作品和诵读之中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将无声的文字与有声的倾诉,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诵传达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其中包含着普通的人生感悟和情感诉求,能够唤醒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读者某种生命的体验。

不同层次的诵读者提炼的作品思想情感不同,提取古诗文的某一点进行发挥,一首李白的《静夜思》,儿童诵读不妨注入童心的甜蜜,中学生诵读不妨渗进故乡的温情,所以诵读的关键在于还原诗文情境。走进诗文之中,诵读者用真心、真情体悟音韵美、节奏美和情感美,能增强文化底蕴,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杜甫的《蜀相》,“应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象空旷寂静,含蓄之中略有伤感之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的深情赞颂,“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全诗的主旨句,是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叹息,更是对千古志士人生遗憾的感慨。诵读时,诵读者要以伤感为基调,但是不能消极悲观,同时放慢语速,将思考的语境带入作品,在节奏的松紧、声音的高低起伏上,注意微妙的变化。

《将进酒》是李白歌行体言志抒情的名篇,这是在汉乐府歌诗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诗体,其突出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格律,篇幅的长短不限,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李白的《将进酒》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方面与杜甫的《蜀相》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杜甫通过咏史含蓄表达,李白则是直叙胸臆,诵读者体会这首诗,重在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诗的基调是愤懑而不是旷达,诗中的豪放是表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唯有/饮者/留其名”“斗酒/十千/恣欢谑”都是以极度的狂放释放心中的惆怅,“与尔同销万古愁”说明“愁”是无法消除的。诵读这首诗,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狂放和醉意,而是要体会出茫然无路的内心矛盾和跌宕起伏的冲突感,透过作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波澜。

诵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要明确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层次,第一段交代故事的开始,虽然气氛有些郁闷,但是与后面的伤感不同,所以在诵读时不要一开始就凄凄切切。第二段描写琵琶的音乐美,生动细腻,诵读时要表达出琵琶弹奏的音乐感。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是琵琶女与作者的自述。最后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诵读者要特别注意琵琶女与作者的自叹意味上的区别,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琵琶女伤感的是女性凄凉命运,白居易伤感的是世态炎凉。

在朗诵婉约词与豪放词之前,诵读者要解读词的内容。婉约词往往描写儿女情长和相思离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语气语调含蓄委婉;豪放词言志抒情,表达人生抱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气语调旷达深沉。

优雅的古诗文历代传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把古典诗文与当下生活紧密结合,并非单纯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去体察历史,通过历史衬托现实,这是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精髓。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可以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大声诵读,并通过手势强化肢体语言表达。

诵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呼吸、共鸣、吐字训练需要仔细琢磨,模仿对比,做到吐字清晰,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诵读技巧,需要把握情感基调和积极的鉴赏态度,从审美体验中加强情感体验与思考,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如今,《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燃起社会品读古诗词的热情,这也是丰富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古诗文诵读课堂不再是死记硬背、枯燥讲解,学生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能通过古诗文蕴藏的思想内涵聆听作者内心的声音,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的浸润。时代在发展进步,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又在不断交叉、渗透、融合中拓展延伸,选修课程能有效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同时强化课程与知识的动态联系,这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霽.中华经典诵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昌集.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3]陆峰.浅谈浙江省深化高中选修课程改革的意义[J].新课程(中旬),2013(2).

[4]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10).

[5]王颖婷.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课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职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XHZ009。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中职学校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德育工作浅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